正值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成人精神科主任医师陆小兵教授呼吁,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这一疾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家庭、学校及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科学防范、规范治疗是抗抑郁的关键。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五大典型表现
临床观察发现,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3.6%,终身患病率为6.8%。
陆小兵教授介绍,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表现上也有区别。对于儿童而言,抑郁症主要以躯体化症状表现为主,许多孩子经常说肚子疼、头疼;另外,儿童期的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幻觉,比如有的患儿会说“总是听到奥特曼在讲话”;第三,儿童抑郁症容易合并焦虑症状。
而青少年群体罹患抑郁症则表现出五大特点:一是情绪不稳定,较易发脾气,易冲动,爱摔东西。第二,自残自杀倾向高。第三,封闭自己,逐渐和社会脱节,不与朋友或父母交流,整天躲在房间里。第四,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强迫、多动等症状。第五,动力不足症状明显,患者自责自卑,不愿上学,甚至辍学。
三到五成抑郁症患者受困于残留症状
陆小兵教授指出,尽早预防、规范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关键,临床提倡全病程治疗,涵盖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然而,当前的抗抑郁治疗并不乐观,全国约有5000万名需要规范用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尽管抗抑郁药物众多,但临床仍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
刘芳的上述治疗是广大抑郁症患者治疗困境的缩影。研究显示,30%~50%患者在达到临床缓解后仍长期存在包括焦虑、认知损害、疲劳、快感缺失等残留症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复发风险陡增,数据显示,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会在疾病发生后的2年内复发。此外,药物不良反应也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成为导致预后差的又一重要因素。
陆小兵教授呼吁表示,抑郁症治疗中,残留症状是阻碍患者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学习压力大,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学生群体来说,降低残留症状对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减少复发,显得更为迫切。
症状“千人千面”,“对症治疗”很关键
刘芳换用多种药物后,依旧被残留症状深切困扰。陆小兵回忆道,“这个孩子的治疗让我印象很深,给她使用的三款药物,都是经典的主流抗抑郁药物,但作用并不大,她很绝望地跟我说,自己很沮丧,很难受,因为临近高考,她依旧希望能改善残留的症状,尽可能不影响学习生活。最后我给她用了去年刚上市不久的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
陆小兵教授指出,抑郁症的症状及治疗“千人千面”,个体化差异很大,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很重要。据介绍,刘芳在换用若欣林后,情绪改善明显,不再低落或焦虑,疲乏、头晕头痛等躯体症状消失,服药2周后情绪、动力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
当前公认的单胺假说认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个递质通道活性降低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且三大递质系统的紊乱会通过影响不同的脑区导致不同的抑郁症状表现,比如:5-HT对抑郁的改善和情绪改善起主要作用、NE改善患者思维和活动的灵敏度、DA促进患者的认知、快感和兴趣,且5-HT带来的镇静、嗜睡可以被NE和DA逆转、性功能可以被DA逆转。
像大多主流抗抑郁药一样,若欣林基于这一假说开发。但不同于大多抗抑郁药仅对5-HT和NE两个递质有效,对DA的干预较少,临床前研究表明,若欣林对于5-HT、NE和DA均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若欣林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这一疗效也在当前的临床应用中得到印证。
此外,若欣林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的抗抑郁药能够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利于患者的全病程规范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树立抑郁症科学防治理念,专家给出四大建议
针对青少年群体如何科学、规范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陆小兵教授给出了四则建议:
1.寻求专业帮助,科学合理用药。药物治疗依旧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一般首次治疗的抑郁症患者需要服药半年到一年,二次复发的患者治疗周期为两到三年,复发三次及以上则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并定期复查,调整药物都需要遵循医嘱。
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服药期间要忌口,避免摄入浓茶、咖啡等,同时要保持正常的生物节律,适当运动也非常重要。
3.患者、患者家属及医生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这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保证治疗效果。
4.打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两大成长场所,建议青少年家长增进亲子关系,学校则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各方都应该提高抑郁症的防治意识与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