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43期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43期

2023/11/79:54:09

浏览次数:

12898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43期总第506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十一月七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流感活动处于中低水平但呈上升趋势

权威部门话开局|国家卫健委: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实现基本阻断

流感进入高发期这些防治知识要知道

EB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休息

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举行

科研动向

l新电极设计改进可穿戴心电贴片

l美媒:研究表明,深度睡眠减少可能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险

l人工智能新突破!悉尼大学研究:纳米线“大脑”可即时学习和记忆

l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持续高热量饮食会为减肥设置障碍

lScience:鉴定出灵长类动物大脑发育的关键基因

l调查发现少吃盐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l我国科学家揭开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谜团

l“可注射组织假体”能再生受损肌肉

l心情差、压力大影响心脏健康

l实验性起搏器用心跳当“充电宝”

l神经假体成功激活“休眠”的步行功能

舆情信息

l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l我国正全面改善群众医疗服务就医感受

l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需强化平台责任

l塞内加尔政府为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颁发勋章

l男人秋冬季小心“冻”出前列腺病

l支原体并非洪水猛兽,就医应遵循“3—5—7”原则

l北京天坛医院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环节

l北京将常态化监管“问题”养老机构

l罗雪娟:加强全社会主动预防为流感防控贡献力量

l居家养老“护联体”发布

l2024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开放参保

l青海全面推进中藏医药发展

2023-11-02健康报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介绍,9月以来,我国南方省份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导的流感病毒活跃度升高,与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共同流行。10月以来,北方个别省份流感活动水平升高,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

“今年春季发生一波甲型H1N1流感流行,3月底达到高峰,比往年流感高峰约晚2个月,随后逐渐下降。近期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导,占比超过80%,其次为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王大燕表示,预计我国南方省份、北方省份会逐渐进入流感高发期,并出现秋冬季的流感流行高峰。在此期间,流感聚集性疫情可能会增多,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幼托机构、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要注意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彭质斌介绍,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戴口罩、勤通风、规律作息等,也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彭质斌提醒,受种人员接种前要向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如实告知是否有流感疫苗接种禁忌,以及健康状况,尤其是要告知发热、急性疾病等特殊情况;接种后现场留观3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回家后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如出现异常情况,可向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咨询并报告,必要时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2023-11-01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乔业琼)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目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有哪些?在遏制重大传染病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表示,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主要有艾滋病、结核病、肝炎和寄生虫病等。

他说,目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经实现了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全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强化,诊断新技术、新工具逐步推广应用,全国发病率稳步下降,结核病死亡率是2.1/10万,这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患者的成功治疗率也保持在90%以上。病毒性肝炎防治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血液安全和院感防控得到全面强化,新发感染者数量大幅减少,感染者总数不断下降,肝炎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接受规范治疗的乙肝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丙肝患者治愈率也高达95%以上,进一步阻断了病毒传播。部分重点寄生虫病实现了控制与消除的目标。现在全国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其中四分之三的流行县已经达到了消除标准。我国已经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并且已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这在中国公共卫生史和全球消除疟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王贺胜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夯实基层“多病同防”的工作网底,不断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创新防控技术手段,巩固和提升防控成效,进一步减少重大传染病对群众的健康威胁。

2023-11-03央视新闻客户端

11月初,随着昼夜温差加大,多地进入流感高发期。目前我国流感的整体情况如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至4天,平均为2天,临床表现一般为突发高热、咳嗽、咽痛,部分感染者可出现肺炎、心肌炎、中耳炎等并发症。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整体流感活动仍处于中低水平。但9月以来,我国部分省份流感活动已经呈现上升趋势。预计多地会逐渐进入流感高发季节,并出现秋冬季的流感流行高峰。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流感主要出现在学校、幼托机构、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要注意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专家介绍,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基于全球流感监测结果,提出下一个流行季节流感3价和4价疫苗的推荐组分,居民可自愿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彭质斌:我们要去接种流感疫苗,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个人防护,像戴口罩、勤通风、规律饮食、规律作息,另外就是我们的手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每年可致约5%~10%的成人、20%~30%的儿童感染,并造成多达500万例重症病例和65万人死亡。流感的易感人群包括5岁以下儿童、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孕妇等,这些人群感染流感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比例相对较高,要警惕重症化趋势,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刘钢:同样的一个病原感染之后,轻重取决于病毒的病原的量、是不是早期干预等这些综合因素,所以我们主张要早看病,尽早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原则上是越快越好,48小时之内。

流感和支原体肺炎有何不同

除了流感,秋季以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呼吸系统症状也在各地呈多发态势。专家提醒,支原体肺炎和流感是两种不同的呼吸道疾病,应警惕流感和支原体肺炎叠加风险。

近2个月来,北京儿童医院内科门诊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患儿主要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流感为主。流感和支原体肺炎有何不同呢?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主任徐保平:流感和支原体的共同点都是呼吸道感染,所以发热咳嗽这些症状都会有,但是流感全身症状更重,比如说高热,而且进展是比较快的,还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支原体肺炎患者随着支原体感染的病程进程,会出现剧烈的刺激性的干咳,这是和流感不一样的地方。

医生介绍,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是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近期合并感染的患者较多,需要医生诊断鉴别,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欣:用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或者是遵说明书,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种药物过量服用或者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有可能会造成其他器官损伤。

2023-11-06新京报

EB病毒存在很多潜伏感染者,如果通过抗体进行监测,EB病毒的既往感染率高达90%,当人们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就很容易被这些潜伏感染者感染。

“EB病毒感染在感染科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除流感、新冠外,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EB病毒感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王越介绍,EB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感染又被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人群为孩子和35岁以下的年轻人。王越表示,在临床门诊中,也常见于学业繁忙的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患者的主要是劳累后免疫功能下降而发生感染,典型症状为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王越指出,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2-3周,在病程中有可能出现他问题。

在血液检查中,普通的细菌感染一般表现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EB病毒感染的患者则表现为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且早期这种变化也不明显。尽管EB病毒不是肝炎病毒,却会影响肝功能,患者表现出转氨酶急剧升高等急性肝损伤表现,也可有食欲不振、乏力等情况。

王越指出,尽管使用抗病毒药物无法缩短整体病程,但可以尽量清除患者血液中游离的病毒,并辅以保肝药对症治疗。

“感染EB病毒后,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休息。”王越解释称,EB病毒存在很多潜伏感染者,如果通过抗体进行监测,EB病毒的既往感染率高达90%,当人们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就很容易被这些潜伏感染者感染。

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举行

2023-11-07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陈渡归)日前,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共同发起、新华网支持的2023年“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王刚教授表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流感病毒比普通感冒病毒的传染性更强,且更易使婴幼儿、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发展为重症病例,引发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导致重症感染和死亡。目前主要有两种流感抗病毒治疗药物。一种是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传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另一种是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剂。”

近年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持续开展全国性疾病防控科普动员工作,从多维度和多层面为公众输送有价值的健康科普内容。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宋宏云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公益平台的作用,联合国家权威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力量,逐步完善基层疾病防控科普体系建设,夯实公众健康教育在流感防控卫生工作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电极设计改进可穿戴心电贴片

2023-11-02科技日报

研究人员专注于电极的设计和材料如何影响其性能。通常,银/氯化银电极,也被称为“湿”电极,用于测量心电信号的设备中,并通过导电凝胶增强电信号。但这些材料会令人不舒服,对皮肤有刺激性,而且易干燥。新研究展示了一种有效的原型设备,使用有源干燥电极进行心电信号传输。

研究人员表示,干电极有一些显著优势。它们舒适耐用,并能减少皮肤刺激,是连续监测的理想选择,而这是可穿戴式心电设备的一个重要特征。

团队研究了多种几何形状的干电极以及它们对心电传感的各种影响,经过广泛实验,创造了一种紧凑、轻便、无凝胶的六边形心电贴片,非常适合即时诊断。他们还将该配置与无线蓝牙通信集成,以实现遥感功能。

研究人员称,这些便携式心电贴片可能会给远程和门诊医疗保健带来根本性变化,甚至可能带来预防医学的革命。它们很轻,可无线传输数据,而且它们擅长辨别休息或活动的各种状态。无论是在临床环境中使用,还是无缝集成到日常着装中,抑或是作为可穿戴设备佩戴,新型贴片都可能重新定义监测心脏健康的方式。

美媒:研究表明,深度睡眠减少可能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险

2023-11-01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深度睡眠又被称为慢波睡眠,指人们睡觉时大脑主动清除有害物质的阶段。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深度睡眠减少可能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0月30日报道,研究人员1995年至2001年对346名平均年龄69岁的人进行睡眠监测,并在随后17年间追踪他们的深度睡眠量以及是否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研究发现,深度睡眠时长每缩短1%,痴呆的风险就会增加27%,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增加32%。深度睡眠下降幅度一般从60岁开始加快,75岁至80岁达到峰值后减慢。

研究人员认为,深度睡眠下降幅度更大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更高,但尚未证明两者存在直接关联。专家建议,人们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包括定期锻炼、睡前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并确保7小时睡眠时长。

2023-11-01生物探索

中山大学徐瑞华及澳门大学张海燕共同通讯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IF=39)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single-cellmappingunveilsEpstein-Barrvirus-imprintedT-cellexhaustionandon-treatment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纵向scRNA-seq和配对scTCR/BCR-seq精细表征了免疫化疗治疗人EBV(+)GC的动态肿瘤免疫环境。EBV(+)GC表现出炎症免疫表型,T细胞和B细胞浸润增加。免疫化疗触发效应T细胞的克隆复活和重新激活,这一步决定了治疗反应。通常,抗原特异性ISG-15+CD8+T细胞群在EBV(+)GC患者中高度富集,这代表了一种短暂的衰竭状态。

重要的是,基线肿瘤内ISG-15+CD8+T细胞预测GC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性。治疗后可以发现先前存在的ISG-15+CD8+T细胞重新出现的克隆型,这在应答性EBV(+)肿瘤中产生表达CXCL13的效应群。然而,LAG-3滞留可能使ISG-15+CD8+T细胞在无应答性EBV(+)肿瘤中进入终末衰竭状态。因此,抗LAG-3治疗可有效减轻难治性EBV(+)GC患者的肿瘤负担。

EBV(+)GC是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研究网络发现的一个独特的亚群。2018年,Panda等人首次发表了一例难治性EBV(+)GC病例在抗PD-L1治疗后获得了部分缓解(PR)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EBV阳性胃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100%。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EBV(+)GC对PD-1抑制剂的ORR为~25%,比EBV(-)GC高。尽管在了解EBV(+)GC的临床特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关于病毒-宿主免疫相互作用及其独特特征的重要问题仍然存在。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有人提出EB病毒感染可以触发T细胞对异常抗原的反应现有的对病原体的免疫可以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的发展为了理解EBV(+)GC对免疫治疗的超敏反应,理解所涉及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最近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浸润肿瘤的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此外,破译浸润T/B细胞的精确TCR/BCR克隆型增强了人们对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理解,并为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scRNA-seq和单细胞TCR/BCR测序技术,表征了EBV(+)和EBV(-)GC患者在免疫化疗前后的动态肿瘤免疫环境。通过研究免疫化疗耐药和敏感性的潜在机制,可以发现对治疗有反应的特定免疫细胞亚型。该研究描述了EBV压印治疗T细胞免疫在GC中的独特含义,这可以用于优化精确免疫治疗的合理设计。

人工智能新突破!悉尼大学研究:纳米线“大脑”可即时学习和记忆

2023-11-03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记者李青云】纳米线网络是一种纳米技术,由直径仅为十亿分之一米的细线组成,这些细线模仿出的神经网络,就像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网络一样,可用于执行特定的信息处理任务。

记忆和学习是通过简单的算法来实现的,这些算法响应纳米线重叠处的电阻变化。这种功能被称为“电阻记忆切换”,当电输入遇到电导率变化时就会产生这种功能,类似于我们大脑中突触发生的情况。

“我们之前的研究确立了纳米线网络记住简单任务的能力,目前的研究则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因为在处理大量不断变化的数据时,实现在线学习能力是具有挑战性。通常情况下,标准方法是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然后使用存储的信息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但这会消耗太多能量,无法广泛应用。”指导研究员兹登卡·昆西奇(ZdenkaKuncic)教授说。

该论文的主要作者、悉尼大学纳米研究所和物理学院的博士生朱若珉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利用纳米线网络,并启动其类似人类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可以处理动态的、流动的数据。纳米线网络通过‘即时’学习和记忆,逐个处理样本,在线提取数据,从而避免了大量的内存和能源消耗。”

在这项研究中,纳米线网络展现了基准机器学习能力,在正确识别测试图像方面得分为93.4%。记忆任务涉及回忆最多八位数字的序列。

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持续高热量饮食会为减肥设置障碍

2023-11-03科技日报

减肥时管不住嘴,可能是因为脑细胞“习惯”变胖。11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的汪浩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持续高热量饮食的情况下,抑制食欲的神经元——中央导水管灰质区(PAG)的GABA能神经元会出现“罢工”现象。

“高热量食物不仅影响体重与代谢,也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改变。”汪浩说,一定程度上,大脑会适应身体处在肥胖的状态,阻止回到肥胖前的体态。

减肥不自律可能受脑细胞影响

生命的运行普遍遵循平衡与适度的原则。2019年,汪浩团队发现,大脑内中央导水管灰质区(PAG)的一个核团——GABA能神经元具有抑制食欲的功能。脑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人吃饭时,包含GABA能神经元的脑细胞会提醒“别吃太多”。

下丘脑是人类摄食行为的中枢,外侧下丘脑和弓状核里的AgRP阳性神经元可以感知“饿”,从而催生觅食行为。汪浩说,中央导水管灰质的GABA能神经元是下丘脑的下游核团,当位于上游的下丘脑感受到“饿”,这群神经元随之响应,履行监督“职责”。

现代社会,高热量食物日益丰富,肥胖症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可以控制体重,但有概率发生反弹。针对这一现象,该团队尝试找到高热量食物对大脑作出改变的依据。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将一群标准体重的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投喂常规食物,另一组投喂高热量食物,热量是常规食物的两倍。6—8周后,高热组小鼠的体重增长25%。令他们惊奇的是,在投喂高热量食物1周左右,小鼠中央导水管灰质区(PAG)的GABA能神经元就被强烈地抑制。

汪浩解释道,当小鼠体重还没发生改变,它的大脑已经起了变化,负责抑制食欲的神经元“罢工”。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上游脑区对这群脑细胞的抑制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神经元自身的内在兴奋性也有所降低。失去了这群脑细胞的“监督”,小鼠变得沉迷美食而不能自拔。

发现治疗顽固性肥胖的潜在靶点

被高热饮食喂胖的小鼠,还有希望减肥成功吗?

汪浩团队的另一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利用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相较于普通小鼠,肥胖小鼠“抑食”核团的GABA能神经元CACNA2D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

通过转基因腺病毒技术,科研人员提高了肥胖小鼠GABA能神经元上CACNA2D1基因的表达量后,发现即使面对和往常一样的高热食物,肥胖小鼠的食量也降低了,体重与体脂水平都有所降低,慢慢又瘦了回去。

Science:鉴定出灵长类动物大脑发育的关键基因

2023-11-02生物谷原创

大脑的发育需要一连串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的事件,这些事件由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启动,而神经干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特化细胞,以执行所有的大脑功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分子事件,导致灵长类动物和小鼠大脑的差异?

在他们观察到的主要差异中,猕猴和人类大脑中的GALP(Galanin-likepeptide,甘丙肽样肽)活化程度增加,而这种肽以前曾被认为与能量代谢和食欲有关。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PaskoRakic实验室副研究员NicolaMicali说,“了解灵长类动物大脑如何发育以及高级认知功能从何而来非常重要。”

这些作者指出,对由人类和猕猴多性能干细胞构建的大脑类器官进行的检查显示,GALP的存在有助于刺激灵长类动物大脑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在小鼠大脑中没有发现这种由GALP产生的活动。

Micali说,“这一发现表明,GALP可能在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大小和复杂性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此外,这些作者在胎儿大脑发育的早期就发现了神经干细胞中与神经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基因。Micali说,“这表明这些疾病的起源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NicolaMicalietal.Molecularprogramsofregionalspecificationandneuralstemcellfateprogressioninmacaquetelencephalon.Science,2023,doi:10.1126/science.adf3786.

2.Researchersidentifykeygenesinthedevelopmentoftheprimatebrain

调查发现少吃盐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2023-11-06工人日报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患糖尿病风险较高的人通常会避免吃糖,一项新研究表明,少吃盐也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调查发现,与“从不”或“很少”向食物中添加盐的人相比,“有时”“经常”或“总是”向食物中添加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高出13%、20%和39%。

研究人员说,这表明高盐摄入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先前研究发现,限制盐的摄入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风险,而这项研究表明,少吃盐也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为何高盐摄入会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关,可能是因为盐会促使人们吃得更多,增加肥胖、炎症等风险,进而引发糖尿病。接下来,他们将开展临床试验,控制参与者的盐摄入量并观察效果。

我国科学家揭开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谜团

2023-11-06科技日报

记者5日获悉,《自然·免疫学》近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肿瘤患者血液异常的重要研究成果。经过三年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团队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毅团队,解开了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谜团。

贫血和血小板增多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是,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没能找到导致这一临床现象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和红细胞由共同的巨核红系祖细胞(MEP)分化而来。许多转录因子都会参与巨核红系祖细胞的分化。“作为转录因子的一员,芳香烃受体(AhR)在多种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造血祖细胞。此前的研究发现,芳香烃受体可能调节巨核红系祖细胞的分化。”黄波介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构建了人源化小鼠模型、芳香烃受体敲除的小鼠模型以及患有乳腺肿瘤与结直肠肿瘤的小鼠模型,并使用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没有肿瘤侵袭的淋巴瘤患者的骨髓,研究了芳香烃受体在肿瘤患者巨核红系祖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他们发现,肿瘤细胞释放的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通过血液循环,被骨髓中的巨核红系祖细胞所摄取,进而激活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使得巨核红系祖细胞分化失衡,更多偏向巨核细胞,减少红系分化,从而导致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加。芳香烃受体是肿瘤免疫中的一个关键分子。目前,针对芳香烃受体的多个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可注射组织假体”能再生受损肌肉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生物材料技术和康复医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用导电水凝胶形式的“可注射组织假体”治疗肌肉损伤的新方法,并将其与机器人辅助康复系统相结合。这为生物电子设备领域带来了一种全新方法,并有望作为康复支持的软组织假体。

长期以来,针对肌肉损伤的传统康复方法一直围绕高效闭环式步态康复系统,该系统融合了轻型外骨骼和可穿戴或可植入设备。然而,现有电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刚性使其与软组织不兼容,会导致摩擦和潜在的炎症,阻碍患者康复。

为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转向了通常用作皱纹平滑填充剂的透明质酸。利用这种物质,他们开发了一种用作“组织假体”的可注射水凝胶,它可在肌肉或神经组织再生时,暂时填补缺失的组织间隙。

这种材料的可注射性使其与传统的生物电子设备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由于这种水凝胶高度“组织样”的特性,其能与生物组织无缝接合,并且可轻松地施用于难以到达的身体部位,而无需进行侵入性手术。水凝胶中的可逆和不可逆交联能适应注射过程中的高剪切应力,确保了优异的机械稳定性。这种水凝胶还含有金纳米颗粒,使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它的导电特性允许电生理信号在损伤组织的两端之间有效传输。此外,这种水凝胶是可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在啮齿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测试。为了模拟肌肉损失和损伤,他们从动物的后腿上移走了一大块肌肉。通过注射水凝胶和植入两种可伸缩的组织接口设备来进行电感应和刺激,研究人员能够改善“受伤”的动物的步态。在肌肉电信号的引导下,水凝胶假体与机器人辅助相结合,在没有神经刺激的情况下,共同帮助改善了动物的步态。此外,在使用导电水凝胶填充肌肉损伤后,肌肉组织再生得到了长期有效的改善。

心情差、压力大影响心脏健康

2023-11-07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张佳欣)根据将在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公布的两项初步研究,心脏和大脑紧密相连,抑郁、焦虑和慢性压力都会增加心脏和大脑并发症的风险。

在两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心脏健康的影响程度。

第一项研究探讨了精神状态影响心脏健康的机制。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加速了新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发展。38%的参与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或Ⅱ型糖尿病。抑郁和焦虑会使心脏病或中风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约35%。具有较高压力遗传倾向的人在较年轻的时候就出现了第一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比没有遗传标记的人平均早1.5年)。

分析还表明,持续的压力会通过两种方式增加心脏和大脑健康状况不佳的风险: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久坐等)间接导致心血管健康状况下滑。

实验性起搏器用心跳当“充电宝”

科技日报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张梦然)根据将在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发表的一项原理验证研究,通过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研制的实验性无导线起搏器,能用心跳为其电池充电。

机械能和电能是相互联系的,可来回交换,就像超声波将电压转换成压力或声音一样,研究人员将类似的材料设计到植入式医疗设备上,把心脏的自然跳动压力转换成电压,从而延长电池寿命。

无导线起搏器是一体式设备,比经静脉起搏器更小,插入后完全位于心脏的右心室内。但其缺点是电池不容易更换。此外,移除无导线起搏器也很困难,因为它位于心脏内部,所以可能需要在之前电池电量耗尽的起搏器旁边植入新的起搏器。对于年轻患者来说,他们一生中可能需要多个起搏器。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3个原型设备,并在心脏压力模拟器中测试了它们对右心室跳动压力的电压输出响应。原型设备的尺寸与当前市售的无导线起搏器相似,约为AAA电池的1/3。

团队将原型设备放入一个特殊的机器中,以每分钟60次的速度模拟心脏的自然压力,并记录了该设备响应这种人工心跳而产生的能量。他们发现,根据起搏器的平均输出,3个原型中最好的一个收集了大约10%的“下一次心跳”所需的能量。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实验研究提供了从心脏收集能量为起搏器电池充电的宝贵信息。这一新设备更小、使用寿命更长,将能减少手术次数,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假体成功激活“休眠”的步行功能

科技日报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6日发表的一项论文报告,用植入神经假体进行针对性脊柱硬膜外刺激,改善了一名因帕金森病造成严重运动障碍人士的步行和平衡能力。这些发现凸显出使用神经假体装置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的潜力。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大学医院等机构科学家此次开发了一种基于EES的神经假体,能自然激活帕金森病患者的腿部神经,使其恢复被扰乱的神经。经过非人灵长动物模型对该神经假体的广泛验证后,团队开始了该方法的首次人体试验。

被试者是一位62岁的男性,患有帕金森病30年,经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治疗仍有严重的运动障碍。研究人员首先生成了EES针对的脊髓区域定制化解剖图,指导精准外科植入神经假体。随后用患者穿戴的无线传感器检测移动意图,触发EES激活腿部神经产生自然的步行动作。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假体改进了被试者的步行和平衡障碍,他进一步报告了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患者现在已经使用该假体两年,每日约8小时)。

这些初步结果表明,针对性EES对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中常见的行动障碍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选择。但目前仍是概念验证研究,只有一名被试者,还需要在更大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以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会不受控制地手抖、震颤,行动迟缓,还可能会有嗅觉障碍、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的问题总是比较麻烦,难以根治,只能延缓疾病进程,缓解症状。本文提到的方法,从缓解运动障碍入手,开发电刺激神经假体。在检测到患者的运动意图后,由假体来“指挥”腿部神经工作。目前,这一方法已在一位病人身上进行了试验。能否用神经假体改善更多类似疾病患者的运动障碍,还需进一步研究。

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人民网北京11月1日电(闫妍、陈子源)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推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抓好“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治工作,加快推动健康中国行动,遴选4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了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三年主题活动,大力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已经有82.7%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水平达到89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改善和提升。

雷海潮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控制居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镇建设。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与合理膳食行动,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专项工作。加强精神疾病管理和职业病危害治理,进一步控制和消除一批重大疾病的危害。

二是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公益性为导向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省、市县分别支持建设不少于750个、5000个和1万个临床重点专科。争取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使其医疗机构能够达到三甲医院水平。全国至少100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1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城带乡、县乡一体和乡村一体发展格局。优化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完善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应急体系,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队覆盖各省。

三是坚决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切实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做好新冠疫情、流感、儿童支原体肺炎等方面的疫情防控,不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和地方病防控工作。系统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促进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基本建成适应国家公共卫生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四是持续加大“一老一幼”健康服务供给,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优化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支持普惠托育建设工程。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和服务,推动国家区域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医院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要达到60%以上。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

五是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中医药服务。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试点项目。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六是统筹做好各项保障支持性工作,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健全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监管处置体系。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大力提升医学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医教协同和医学人才高质量培养,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和配备,努力建设一支让老百姓信得过的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另外,还要全面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卫生治理。

我国正全面改善群众医疗服务就医感受

2023-11-02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王美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雷海潮1日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特别是今年以来,启动实施为期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覆盖各级医院和广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链条、全覆盖、全程式改善群众医疗服务就医感受。

在国务院新闻办当天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雷海潮介绍,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诊前、诊中、诊后全面推进6个方面20项举措的落实,目标是到2025年能够在20项举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进展统计情况显示,目前已经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49.2%。

在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方面,全国有超过5500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现了“一站式”综合服务方式,其中多学科诊疗服务方式推广到2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有2767家二级以上医院至少开展了一类如麻醉、疼痛、药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新型门诊,进一步健全和丰富门诊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需强化平台责任

2023-11-02北京青年报

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同,医疗科普短视频内容比较专业,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背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发布的。去年6月2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平台并未严格履行审核资质,给了“李鬼”冒充李逵的可趁之机。同时,一些主播博主将“三甲医院医生”“妇产科主治医生,从医25年”等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从而绕过平台审核,让不明真相的受众受到误导。

塞内加尔政府为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颁发勋章

2023-11-03新华网

新华社达喀尔11月2日电(记者王子正)塞内加尔政府2日为中国第19批援塞医疗队全体队员颁发勋章和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为塞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当天,塞内加尔卫生和社会行动部长恩迪亚耶在首都达喀尔举行的仪式上向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颁发勋章和荣誉证书。

恩迪亚耶祝贺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获得表彰,感谢医疗队为塞内加尔民众健康所作贡献,并称赞医疗队队员的合作奉献精神和辛勤工作。她说,医疗队的宝贵援助再次展现了塞中两国的良好合作。

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经商处参赞戎卫东在仪式上说,中国第19批援塞医疗队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新冠疫情期间克服各种困难,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中国与塞内加尔在卫生领域的合作成果丰富,为中塞两国关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0月25日,塞内加尔总统萨勒签发授勋令,授予中国第19批援塞医疗队全体队员“塞内加尔国家雄狮勋位团骑士勋章”。

据介绍,中国第19批援塞医疗队共14名队员,来自福建省宁德市,2021年11月抵达塞内加尔。两年来,医疗队共接诊门诊逾1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开展巡回医疗逾3000人次。

男人秋冬季小心“冻”出前列腺病

2023-11-03搜狐健康

天气转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医师郭军教授特别提示:男人秋冬季小心“冻”出前列腺病。

前列腺位于膀胱下端,虽然位置比较深,但还是一个喜热怕凉的器官。一般来说,夏季前列腺疾病患者要明显比冬季少。

一旦前列腺受凉,就可能出现一些“故障”。中青年人最常见的就是尿频尿急,小肚子怕凉。而50岁以上的男性最常见的就是良性前列腺增生,也就是前列腺肥大的症状加重,比如尿急、尿等待、尿分叉等症状的加重,过去夜尿一两次,到了冬季次数也会增加。

冬季男人要做好前列腺的保暖,穿好长裤和秋裤,特别是北方一些非常冷的地区,更应该把保暖内裤穿的更厚一点。

支原体并非洪水猛兽,就医应遵循“3—5—7”原则

据了解,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会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由于支原体感染和流感等症状类似,许多家长不清楚该何时带孩子就医,针对这一疑问,李侗曾建议大家遵循“3—5—7”就医原则。

在大多数情况下,感染支原体后可以自愈,无需过度紧张。当怀疑支原体感染时,通常在3天内症状较轻,3天以后,症状平稳或有所好转,此时不用过度着急。若病情在5天后有加重趋势,并存在高烧、剧烈头痛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查血常规、呼吸道病原体,此时的检测结果比较可靠。在感染后的7天及以上,仍有37.2℃以上的发烧,并有咳嗽、喘憋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对待支原体感染要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两个常见的误区应尽量避免:一是不要过度猜测病情,许多支原体感染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肺炎;二是切勿盲目自信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后症状好转不应过早停药,应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狡猾的”支原体反复发作。

北京天坛医院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环节

2023-11-06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蒋若静)11月5日,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举行。该工程中心的启动,是北京市属医院中首个关于产医深度融合、打通医疗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的创新探索,未来该中心将面向神经系统肿瘤疾病提升临床研究水平,突破关键技术,打造质优价廉的国产创新医药产品等源头创新产品,提升患者生存期、减轻治疗疾病的经济负担。

据工程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以下简称“神外所”)所长江涛介绍,神经系统肿瘤是从大脑到脊髓处的肿瘤,特别是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占原发脑肿瘤的50%-60%,由于对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敏感性差,成为青壮年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三位肿瘤死因。目前,国内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药物开发领域存在原始创新靶点稀缺、传统研发模式效率低等问题。为充分利用神外所建立的全球最大脑胶质瘤多组学数据基础,打通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探索产医深度融合的转化模式,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与国内医药企业天士力集团共同成立该工程中心。

据了解,工程中心定位为神经肿瘤精准诊疗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将立足国际前沿,聚焦神经系统肿瘤精准诊疗产品创制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以产医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探索“肿瘤大数据引领、新型制药技术驱动”的数智精准研发模式,以及“临床大数据-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指导新产品的研发模式,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

在启动仪式上,工程中心向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据了解,工程中心设立技术专家委员会、技术研发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和财务部,推进工程中心建设。其中,技术研发团队由江涛教授领衔,团队成员涵盖行业顶尖的临床医生、分子病理专家、生物信息分析专家和细胞动物生物研究人员等。中心将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搭建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研发、免疫疗法创新和分子诊断开发三个技术平台,进行类器官药物筛选、靶向药物研发、微环境靶点鉴定与免疫疗法、分子病理伴随诊断检测等技术攻关,开展系列精准诊疗产品研发、推动肿瘤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行业标准的优化完善。

目前,工程中心技术研发团队针对脑胶质瘤的特点,开展了脑胶质瘤优化CAR-T细胞疗法,通过特异性靶向脑胶质瘤干细胞,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产生有效且持久的肿瘤杀伤作用,达到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临床疗效,并大幅度降低毒副作用。这项原创性研究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和理论的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望在脑胶质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为其他类型实体肿瘤提供可靠借鉴。

江涛表示,新模式打通了医疗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机制创新可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让患者尽快用上国产新药;另一方面,这种合作模式产生的效益可有效反哺科研创新,带动更多新药研发,更有利于突破肿瘤药物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老百姓。

北京将常态化监管“问题”养老机构

本次《实施办法》共16条,重点就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点的概念和目的、设置条件和监测期、动态管理等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该《实施办法》所称的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点是指民政部门将问题多发频发、服务管理风险隐患突出、投诉举报集中的养老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设置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常态化监管的工作机制。该机制聚焦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坚持公开公正、市区联动、动态管理、闭环整改的原则,旨在推动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常态化,提升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

《实施办法》明确,存在以下情形的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部门应设置为区级监测点:近一年内发生刑事或治安案件;近一年内发生欺老虐老案(事)件;近一年内机构法定代表人(实际投资人、主要负责人)发生重大违法犯罪问题或纳入失信名单;在有关行政部门组织的检查中,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问题突出且限期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出现其他因服务质量或安全问题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情形。

存在以下情形的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部门在核实基础上,可视情况设置为区级监测点:上一个月12345市民热线关于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数量较多或者投诉问题性质严重,经核实属实的;涉及养老服务质量或安全问题,经新闻媒体曝光,经核实属实的;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市民政局可将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的区级监测点,设置为市级监测点,督促区民政部门进行重点监管,落实整改要求。民政部门对设置为监测点的养老服务机构,可视情况设定3至6个月的监测期。

罗雪娟:加强全社会主动预防为流感防控贡献力量

2023-11-06新华健康

11月1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共同发起、新华网支持的2023年“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在第六个“世界流感日”到来之际,游泳奥运冠军、杭州亚运会第一棒火炬手罗雪娟应邀出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流感防治公益项目爱心宣传大使”,共同就流感疾病的主动科学防护发声,助力公益行动顺利实施,加强全社会主动预防、科学防护感染性疾病的意识,为全民健康加码。

谈及今后对流感防治宣传工作有哪些计划,罗雪娟表示,身为“流感爱心宣传大使”,今后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科学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此外,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流感的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居家养老“护联体”发布

本报北京电(记者熊建)日前,“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护联体’发布暨康护服务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活动由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协办。

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破解居家养老康护服务行业难题、合力共建养老康护服务业标准体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建言献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居家养老及康复护理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对于推动居家养老及康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刘均娥表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护理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展望未来,行业应着力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优化康复护理服务流程,逐步实现康复护理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精致化。

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李斗表示,针对当前市场痛点,平安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资源和科技实力,融合北大医疗康复服务标准,联合40多家康复护理服务商及行业内产学研专家,匠心打造居家养老“护联体”,通过建立标准—系统—服务—履约闭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具体而言,平安居家养老“护联体”包括一套科学的服务管理规范、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产品、一套专业的人员认证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战略联盟和一套智能的康复护理系统。其中,在康复护理产品方面,平安推出“平安无忧护”产品体系,针对有神经、骨骼、心肺、疼痛等康复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以专病为维度的康复、住家护理等10项短期、长期服务,打通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全链路。

2024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开放参保

2024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由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人寿主承保,由泰康、太平洋保险、中国平安、北京人寿共同承保,由医渡云提供主运营平台。产品保障方案紧密衔接基本医保,进一步提高广大北京市民面对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时的抗风险能力。

新一年度产品继续秉持普惠利民的基本原则,一年保费195元/人,价格不变,最高保障300万元。作为北京市唯一由政府指导监督的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北京普惠健康保”在2021年首度推出,两年累计获超600万人投保。这两年来,政府加强指导和监管,确保产品应赔尽赔,充分保障参保人权益,截至目前,单次赔案最大赔付金额超63万,最大赔付年龄是一位103岁的骨折患者,最小赔付年龄是一名1岁白血病幼儿,切实为参保人家庭带来了及时保障,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肖表示,“北京普惠健康保”已成为中国特色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之路的有益实践。“北京普惠健康保”在保障人群、保障范围、理赔这三方面实现了创新,尤其是将老年人、既往症人群、新市民这三大人群纳入了保障范围,体现了普惠利民的特点,既打破了传统商业保险的原则,又打破了保险的地域范围,同时扩大了受益人群范围,充分体现了北京保险行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积极探索。

青海全面推进中藏医药发展

2023-11-07光明日报

本报西宁11月6日电(记者万玛加、王雯静)青海省中藏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492种藏(蒙)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专门从事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家级示范性项目……日前,记者从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青海省正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目前,青海省有公立中藏医医院42所,中藏医医院床位数6850张。青海省53所综合医院和20所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中藏医药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藏医馆439个,覆盖率100%。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青海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局长端智说。

端智介绍,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落地青海省。同时,青海省先后建立了10个中藏医质控中心,实现省市(州)级中藏医质控体系全覆盖。建设示范(旗舰)中藏医馆104个和中藏医阁94个,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设藏药新药开发重点实验室,实施藏医药文献数字化工程,建成13个藏医药专业数据库和青海省藏医药信息网络平台,中藏医药科研创新有力推进。

“夯实中藏医药人才队伍,推广普及中藏医药适宜技术和外治特色疗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中藏医药服务。开展中藏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遴选16家具有特色的机构建设省级中藏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基地。”端智表示,近年来,青海中藏医药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由青海省藏医药学会牵头,来自西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区的6家藏医药学术团体共同建立藏医药学会发展联盟,助推藏医药事业全面振兴发展。

THE END
1.动脉网:2024年降险行业报告动脉网:2024年健康险行业报告 关注数据局微信公众号,击数据局公众号“报告下载”菜单,获取网盘链接下载。 或者加入数据局知识星球,获取更加优质的服务: 附件下载 动脉网:2024年健康险行业报告.pdfhttp://www.shujuju.cn/lecture/detail/31911
2.2024至2030年头孢尼西钠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docx2024至2030年头孢尼西钠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目录一、行业现状分析 31.行业发展概述: 3全球头孢尼西钠市场概况与规模; 3亚洲地区在头孢尼西钠市场的地位及增长潜力; 4北美和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其市场份额。 52.市场需求分析: 6基于疾病类型(如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市场需求细分; 6医疗体系与政策变化对头孢尼...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7533949.html
1.关于心脏血液项目全面筛查体检以防猝死的重要考量——2024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让人不得不提早呵护心脏。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更应定期检查以预防疾病发生。除常规体检外,这个阶段的男性还需增加多项检查,如多功能心脏检查、心脑血管检查等。 到了55岁,男性的骨密度开始下降,钙流失严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之一。胃肠道问题也需引起重视,...https://m.tijian8.com/post/fE2B1DbbC064.html
2.壹生资讯11月9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同主办的2024脑科学与脑疾病学术年会暨2024年度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学术会议——脑血管的发生、发展、老化及相关疾病”分论坛成功举办。分论坛聚焦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机制、发病过程及老化相关的前沿研究,众多专家学者共同...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72df02f5-4241-4847-8918-3c3d7b5a73c9
3.四大慢病用药金额超700亿!慢性病治疗用药总概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四类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死亡人数高达总死亡人数的88%,国家将针对这四大慢性病展开防治行动。本文以统计出的大量数据针对慢性病治疗领域的医药深度解读。 【编者按】2018年,抗肿瘤药排名第3位,销售额为265亿元,从2012年的148亿元到2018年,6年整体市场增长1.79倍,抗...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190728107026
4.2024中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行业归属 1.4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行业专业术语说明 1.5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6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2.1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行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2.1.1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 (1)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用药...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ownCatalogPDF?gid=e707908bef114e8b
5.2024年全球心脏病学企业查看器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心脏病学企业级影像查看器是一种专用软件平台,能够让医疗专业人员在医疗网络内查看、分析和共享来自不同来源的心脏病学图像和数据,如超声心动图、MRI和CT扫描。此查看器为心血管数据提供集中访问,帮助心脏科医生和护理团队整合影像和其他相关信息, 2024年11月15日恒州博智(QYR)出版的《2024-2030全球与中国心脏病学...https://www.gelonghui.com/p/1330680
6.张运院士出席“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研讨会”互联网“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关键。”1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疾病专家张运教授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研讨会”上说这番话的。 (图为活动现场照片) 当天,深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学者聚首光谷康服学术交流中心,出席“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研讨会...https://news.iresearch.cn/yx/2024/11/512388.shtml
7....由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导致的死亡率都会显著提升!【报名】2024蓝牙中国研讨会—最新趋势、技术案例 在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根据 2022 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22 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曾经历过睡眠困扰,其中入睡困难成为首要问题。 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低于 7 个小时或超过 8 个小时,由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各...https://www.eet-china.com/mp/a255747.html
8.有关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你需要知道央广网宁波5月18日消息(记者 俞烨 张雯雯 )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近年来统计数据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处于逐年上升趋势。这类疾病有哪些先兆表现?哪类人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央广网记者专访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圣军,戳上方视频,有关心脑...http://zj.cnr.cn/mlnb/jjnb/20230518/t20230518_526254975.shtml
9.广西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区域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精准防控 基于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斑块稳定的分子组织学研究 基于组学特征谱的心脑血管疾病分子分型研究https://xnjz.gxmuyfy.cn/
10.首发!《2024版6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降报告》:约3/10的癌症可以...《2024版6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健康报告》人群构成 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群的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患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需持续重视。 此外,有针对性的选择体检项目,提高体检项目参检率有助于提升癌症等重要疾病的发现人数。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早期的征兆,从...https://www.cls.cn/detail/1745067
11.一次求真务实的会:2024首届心脑血管降行动纪实综合7月27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指导,“雪中金品牌,华辰兴科(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健康产业(吉林)有限公司、广东润池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认真药业、北京宝芮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校园健康中国-2024首届心脑血管健康...https://m.vodjk.com/mip/a/1865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