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够热门了,但红杉也要看的ESG是什么?

任何一种方法论,若缺乏理论支持,都难以令人信服且不可持续。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ESG的启示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和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们在观念上对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思维模式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不断反思,在行动上对过度工业化的警醒而逐渐形成的。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高于自然,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神圣权利。因此,人类中心主义又被称为主宰论(DominationTheory)。

人类中心主义最早可追溯至基督教义,该教义要求人类将其意志力施加于自然界并降伏之。这种人类高于自然的宗教思想后来与世俗的科学理性主义(ScientificRationalism)相互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以培根、牛顿和笛卡尔为代表的科学理性主义者认为,地球这个星球就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和开发而存在的(Bakeretal.,1997)。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西方国家步入了工业社会。

在工业社会里,民众普遍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在工业化国家中,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成为消费者和政治家的主要追求,非工业化国家则将努力赶上工业化国家取得的成就作为经济和政治诉求。按GDP规模或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成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导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淡水缺乏和物种灭绝等严重环境问题。

既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部分就不可能也不应该主宰整体。恰恰相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试图将人类的主宰地位施加于自然界并降伏之,不仅不自量力,而且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有害行为。生态中心主义还认为,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利用,将导致生态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②。

作为一种政治妥协,WCED的报告虽然在总体上秉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提出了需要的概念(ConceptofNeeds),主张将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要作为优先的政策目标;但也继承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极限的概念(ConceptofLimits),承认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效率,环境难以满足当下和未来的需要,人类必须改变消费习惯以减小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WCED在报告的第二章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87)。可以看出,WCED是从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的。

虽然WCED的定义获得广泛认可并被经常引用,但这不代表世界各国已经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达成高度共识。事实上,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从代内公平(IntragenerationalEquity)的角度,或者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定义。后面这两个角度的定义,在WCED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论述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WCED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阐述主要包括十个方面:

(1)满足人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为人类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机会;

(2)可持续发展倡导将消费水平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价值观;

(3)经济增长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且不对他人进行剥削,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生产潜能和确保公平机会以满足人类需要;

(4)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发展与日益变化的生态环境产出潜能保持和谐;

(5)可持续发展要求遏制对资源过度开采从而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行为;

(6)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不可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

(7)可持续发展要求世界各国确保公平获取有限的资源并通过技术手段缓解资源压力;

(8)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利用,要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率,以免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植物和动物加以保护,避免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影响后代人的选择余地;

(10)可持续发展要求将人类活动对空气、水和自然要素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WCED的政策主张,得到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和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广泛认可,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石。得益于WCED和其他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联合国2015年9月在纽约总部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峰会,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旨在指导各成员国解决2015~2030年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③,如图1所示。

图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主流,其核心思想体现了包容性发展(InclusiveDevelopment)的理念,要求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图2所示。

包容性发展理念要求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秉承人类中心主义观,主张公平性既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即致力于构建旨在消除贫困和饥饿、创造教育和工作机会、抵制种族和性别歧视、提供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社会环境。包容性发展理念要求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既要倡导人类中心主义观,也要吸纳生态中心主义观,强调不得以环境保护为由无视经济增长,也不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样才能永葆经济发展的活力。

此外,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当是一种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方法应当适当改变,把耗能、排放和污染等环境成本考虑在内。包容性发展理念要求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采纳改良的生态主义观,呼吁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应当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必须抵制罔顾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过度经济社会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鼓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反哺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投入。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ESG的启示意义

综观不同国际组织提出的ESG倡议和主张,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ESG报告框架均将提供有助于利益攸关者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机遇的信息作为ESG报告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对ESG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此外,很多ESG报告框架在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上汲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精髓,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尤其如此。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四模块准则体系中,经济议题、环境议题和社会议题等三大模块,在设计理念上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的五维度报告框架中,环境保护、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三个维度的17个指标中,11个指标均蕴含着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值得说明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经济议题在大多数ESG报告框架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只有GRI的四模块准则体系和WEF的四大支柱报告框架属于例外。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设计者认为ESG报告是对财务报告的补充,而财务报告是评价经济议题的最佳载体。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虽可理解,但不一定合理,因为ESG报告和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可持续性的评价角度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从宏观(利益攸关者)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其可持续性,后者主要从微观(股东)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其可持续性。

另一点必须说明的是,ESG报告框架中的G(治理),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公司治理,而是要求将环境议题和社会议题纳入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和治理决策之中,避免治理层过度专注于经济议题而忽略环境议题和社会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般不直接涉及具体的公司治理议题,但其政策建议通常都会要求政府或其他机构重视制度安排方面的变革和创新,确保治理层通过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ESG报告中的G可视为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政策建议的一种机制。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及其对ESG的启示意义

外部性(Externality)又称外部效应(ExternalEffect)和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为政府在市场机制之外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信息披露(包括财务报告和ESG报告的信息披露)进行管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比,经济外部性理论历史悠久,且在ESG中的E(环境)方面广泛运用,排污费的收取、碳排放权的交易、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等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经济外部性理论的思想。

(一)经济外部性理论的渊源和核心思想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自由经济制度鼓励和允许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每个个体关心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会形成对社会整体最好的结果(黄世忠,2019)。换言之,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之手”能够高效协调经济活动、自动调节各方利益,促使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然而,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经济外部性导致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效益从而引发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外部性说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学术文献通常将经济外部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大里程碑,并与三个最大的贡献者马歇尔(AlfredMarshal)、庇古(ArthurCecilPigou)和科斯(RonaldH.Coase)联系在一起。这三位经济学家在不同时期的著述,为经济外部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率先提出了外部经济概念。马歇尔指出,我们可以将源自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划分为两种:取决于行业一般发展状况的经济④;取决于组织资源和管理效率的规模经济。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外部经济,后者称为内部经济(Adam,2005)。虽然马歇尔只是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的概念,但经济学界普遍将外部经济视为外部性的雏形和源头。

1920年,马歇尔的嫡传弟子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TheEconomicsofWelfare)一书,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外部性,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沈满洪、何灵巧,2002),标志着经济外部性理论正式诞生。

庇古认为,只要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互背离,就会产生经济外部性。套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术语,边际私人(包括个人和企业)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时,就会存在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即其他社会主体承担了本应由私人自己承担的成本,如化工厂环保标准不达标对周边企业和个人造成空气污染,而后者却不能从化工厂获得补偿;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时,就会存在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即其他社会主体无偿享受了本应由私人独享的收益,如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外溢,使其他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整体提升。为此,庇古主张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企业给予补贴。通过这种形式的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徐桂华、杨定华,2004),尽可能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庇古的这种政策主张后来被称为庇古税(PigouvianTax)。排污费的征收、环保税的开征、零排放汽车的补贴,均可视为庇古税,都可以从庇古的经济外部性著述找到理论依据。

庇古关于经济外部性的观点也不乏质疑,最大挑战来自科斯。1960年,科斯针对经济外部性问题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TheProblemofSocialCost)一文,直指庇古税的弊端。该文以两个农场主为例,说明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两个农场主通过自愿协商,就可解决养牛农场主对粮食种植农场主的外部性问题(Coase,1960)。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将科斯的论述提炼为科斯定理⑤(CoaseTheorem)。科斯定理指出,经济外部性并非市场机制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只要产权明晰,经济外部性问题就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签订契约或自愿协商予以解决。科斯认为,庇古税不见得是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最优政策方案。在交易成本为零且产权可以明确界定的情况下,交易双方通过自愿协商便可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庇古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诉诸以成本与效益分析为基础的行政干预,此时,庇古税可能是高效的制度安排,也有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如果采用的行政干预其成本小于效益,则庇古税不失为解决经济外部性的一种高效的制度安排,反之,庇古税就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制度安排。当然,科斯的经济外部性理论也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

(1)交易成本为零是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成立。高昂的交易成本可能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签约行为或自愿协商不可行或不经济;

(2)产权能够清晰界定是科斯定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生态环境方面的产权往往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契约签订或自愿协商来解决生态环境的经济外部性问题不切实际。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对ESG的启示意义

经济外部性理论对ESG的第二个启示意义是,ESG报告不仅应披露企业经营活动派生的负外部性,而且应当披露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正外部性。两者不可偏废,否则,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空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企业负外部性实施惩罚性政策,固然可以矫正企业在环境方面的外部性行为,但监督成本往往十分高昂,而对企业正外部性采取激励性政策,则可以更有效引导企业低碳发展、绿色转型,监督成本通常微不足道。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对ESG的启示意义

相对于ESG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orporateSocialReport,CSR)的历史更为久远。尽管ESG与CSR在理念和侧重点上不尽相同,但两者的内容也存在交叉和重叠,且ESG报告深受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视为支撑ESG的第三大理论支柱。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流派和核心思想

从企业应当对谁负责以及应承担什么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可大致分为股东至上主义(ShareholderSupremacy)和利益攸关者主义(StakeholderDoctrine)两大流派。梳理过去几十年的学术文献,可以发现股东至上主义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后,股东至上主义不断式微,利益攸关者主义强势崛起。

股东至上主义主张企业应当只对股东负责,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至上主义的基本逻辑是,只有为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股东才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才有权以企业“主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分配决策。因此,企业无需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攸关者承担责任。伯尔(AdolfA.Berle)、哈特(OliveHart)和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是股东至上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伯尔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在于为股东赚取利润,作为股东的受托人,企业管理层必须也只能对股东负责,要求企业的管理层为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负责,从根本上违背公司法的法则基础,并有可能导致企业失焦,有损股东利益,从长远看也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哈特主要从财产剩余索取权和决策剩余控制权的角度,论证股东至上主义契合权力与义务相匹配的产权制度安排。

契约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詹森(MichaelC.Jensen)和麦克林(WilliamH.Meckling)的加持,使股东至上主义更具学术色彩。与科斯一样,詹森和麦克林也认为契约关系才是企业的本质。他们在《企业的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中,将企业定义为一种法律虚构(LegalFictions)的组织,这种组织的职能是为个体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联结⑥(JensenandMeckling,1976)。

股东至上主义加剧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紧张的劳资关系,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名授予企业管理层巨额的股票期权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片面追求企业利益而罔顾生态环境保护招致社会公众的严厉批评,导致人们对股东至上主义进行深刻反思,最终促使利益攸关者主义崛起。可以说,利益攸关者主义是在与股东至上主义的论战中产生的。利益攸关者主义认为股东至上主义的价值观过于狭隘,过分强调资本雇佣劳动,从根本上否认了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攸关者特别是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贡献⑦。利益攸关者主义坚称,不论是从伦理道德上看,还是从可持续发展上看,企业的管理层除了对股东负有创造价值的受托责任,还应当对其他攸关者负责。

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一词最早在1960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但对利益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论述的当属弗里曼(R.EdwardFreeman)。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专著《战略管理:利益攸关者法》,将利益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够对一个组织的目标实现及其过程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具体包括三类:所有者利益攸关者(如股东以及持有股票的董事和经理)、经济依赖性利益攸关者(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社区等)和社会利益攸关者(如政府、媒体、特殊利益集团等)。2010年,弗里曼等在《利益攸关者理论:最新动态》专著中,将利益攸关者简化为主要利益攸关者和次要利益攸关者两类(Freemanetal.,2010),如图3所示。

弗里曼等利益攸关者主义学派认为,企业是不同攸关者的利益集合体,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同时兼顾股东和其他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仅应当对资本的主要提供者股东负责,而且应当对其他要素提供者和产品消费者等利益攸关者负责。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攸关者承担的责任,理应纳入企业管理层的总体受托责任,构成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道义责任,也是企业吸引和维护战略资源的内在需要,只有股东的资本投入,没有其他利益攸关者的要素投入和消费者的倾力支持,企业是不可能以持续经营的方式为股东创造价值的。

利益攸关者主义虽然主张企业也应当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但并没有触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问题,即企业具体应当承担哪些责任。庆幸的是,其他学者的研究填补了这些空白。在企业社会责任边界问题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卡罗尔(ArchieB.Carroll)1991年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理论和埃尔金顿(JohnElkington)2004年提出的三重底线(TripleBottomLine)理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赚取利润的经济责任;守法经营的法律责任;合乎伦理的伦理责任;乐善好施的慈善责任(Carroll,1991),如图4所示。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ESG的启示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ESG极具启示意义。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思潮从股东至上主义转向利益攸关者主义,为ESG理念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议题、社会议题和治理议题,为ESG报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企业统筹兼顾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成为好企业公民。其次,利益攸关者主义日益盛行,促使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以前所未有的态度统筹兼顾股东和其他利益攸关者的诉求,有可能催生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将来企业董事会将会有更多的成员来自非股东的利益攸关者,如员工代表、环保人士和消费者保护主义者等。最后,利益攸关者主义的崛起,迫使企业除提供财务报告外,还必须编制和提供以利益攸关者为中心的ESG报告,以满足利益攸关者评价企业是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需求。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也包括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因此,ESG报告既应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反映企业的社会贡献,但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必须超越财务报告中狭隘的收益确定模式。传统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采用的是“收入-成本-工资-利息-税收=利润”的微观利润表公式,这种带有浓厚股东至上主义色彩的收益确定模式,旨在最大化归属于股东的利润,有可能会牺牲其他要素提供者的利益。以利益攸关者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以更加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企业对社会的价值创造及其分配。

笔者在《解码华为的“知本主义”——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一文中指出,利润表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前者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后者反映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将微观利润表公式移项,便可推导出能够反映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宏观利润表公式:收入-成本=工资费用+利息费用+税收费用+税后利润。该公式的左边,即收入减去除工资费用、利息费用和税收费用外的所有成本和费用,代表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总量,该公式的右边代表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在人力资本提供者、债权资本提供者、公共服务提供者、股权资本提供者之间进行分配(黄世忠,2020)。

笔者的这一看法与WEF的四大支柱报告框架异曲同工。WEF在“创造繁荣”支柱中,要求在ESG报告中反映企业的净经济贡献,净经济贡献被界定为直接和间接创造的价值及其分配,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雇员工资福利、支付给资本提供者的利息和分红、上缴政府的税收减去政府补助。

总之,ESG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方法,要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既需要技术层面上的应用研究,也需要学术层面上的理论建构。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倡导商业向善、资本向善的ESG理念相契合,是ESG可以从中汲取丰富思想养分的理论基础。当务之急是加速制定一套逻辑自洽的ESG报告概念框架,用于指导ESG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从长远看,则需要从博大精深的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中吸纳新思想、新思维,努力构建一套适合ESG的理论体系。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②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③2021年8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指出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譬如,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之所以引领全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拥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而大幅降低从业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了享受较低生产经营成本,全国各地的电子信息企业就有更强烈的意愿到深圳投资设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可见,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

⑤科斯本人也承认,科斯定理并非由他提出,而是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sephE.Stiglitz根据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等著述总结提炼形成的。

⑥原文为:anexusforasetofcontractingrelationshipsamongindividuals.

⑦这个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尤其突出。与重资产和财务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企业不同,新经济企业具有轻资产和智慧资本密集的显著特征,人力资本对新经济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远甚于财务资本。

参考文献

[1]黄世忠.ESG理念与公司报告重构[J].财会月刊,2021(17):3~8.

[2]BakerS.,KousisM.,RichardsonD.,YoungS..PoliticsofStainableDevelopment[M].London:Taylor&Francise-Library,2005:42~45.

[3]WECD.OurCommonFutur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34~44.

[4]黄世忠.回归本源守住底线——审计失败的伦理学解释[J].新会计,2019(10):6~11.

[6]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52~160.

[7]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社会科学,2004(3):26~30.

[8]CoaseR.H..TheProblemofSocialCost[J].TheJournalofLaw&Economics,1960(10):1~44.

[10]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PublishingInc.,1984:24~25.

[11]FreemanR.E.,HarrisonJ.,HicksA.,ParmanB.,ColleS..StakeholderTheory:TheStateoftheAr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50~58.

[12]JensenM.C.,MecklingW.H..The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60.

[13]CarrollA.B..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BusinessHorizonz,1991(4):39~48.

[15]黄世忠.解码华为的“知本主义”——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J].财会月刊,2020(9):3~7.

THE END
1.企业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0-5-11 访问次数:1063 作者: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个企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作支撑,其中人才素质高低对企业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挑战中,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明显提高...https://www.360doc.cn/article/883713_37763831.html
2.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6学时)Java天堂2.人力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⑴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并保持成本优势的控制因素。 ⑵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和保持产品差别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⑶人力资源是制约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 ⑷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财富。 第二节人力管理概述 ...https://www.cnblogs.com/javabluesky/archive/2008/04/30/2211852.html
1.最新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解析香港最新会计知识对于适应商业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应用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控制等领域,还扩展到了环境会计、大数据会计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了应对市场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计人员和企业应持续关注最新的会计发展动态并不断更新知识。http://jyzhrl.com/post/4512.html
2.会计的意义东奥注册会计师 2024-09-12 00:08:26 会计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会计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会计核算,会计能够为企业提供关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管理层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管理层...https://www.dongao.com/zckjs/kj/202404024423760.html
3.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用6篇)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内,作为企业,应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那么,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用6篇),欢迎大家阅读。 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1 ...https://www.yjbys.com/bylw/kuaijitongji/94856.html
4.关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实用8篇由于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导致企业盈力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实现...https://www.unjs.com/w/412765.html
5.会计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9篇)一开始,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会计工作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会计每天总是录入一张又一张凭证,填报一套又一套报表,周而复始,缺少新意。可是经过这些年的实际操作,今天我再次重新审视自己选择的专业时,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会计工作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它是领导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https://www.yuwenmi.com/fanwen/xinde/3566658.html
6.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作用(通用20篇)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新的世纪,企业如何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积极培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同时以企业改革、发展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https://www.oh100.com/peixun/qiyewenhua/230254.html
7.业财融合是什么意思(一文读懂)2、以企业业务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投资决策、资金筹措、风险管理等活动,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3、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预警和控制,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业财融合对企业的意义在于: 1、提高企业管理的综合效能和效率,使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活动相互协...https://www.jiangshitai.com/article/204.html
8.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范文制度中对细小部分的规定不可忽视,要做到内容全面、落实彻底,设备购买到报废这一生命都在制度监管的范围内。核算生产成本时要将低值易耗品的损耗加入其中,以市场价为标准将折旧价值纳入其中。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促进财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预算结果更能具有实际意义,使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发展,减少内部矛盾的发生。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7894.html
9.上证观察从基金公司的规模变化说开去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这一政策既有助于释放居民的潜在改善型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还能推动消费升级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长,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闻 消费品 03-22 20:05 中国仍然是外资外企投资兴业的热土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稳外资政策举措,优化...https://news.cnstock.com/special/2022044
10.试论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研究论文良好、宽松的环境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正面作用,会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反之,会计环境如果较为恶劣,则会会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和制约,会计无法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8/132458.html
11.宝宝成长指标范文10篇(全文)本文根据SPSS19.0软件得出企业发展的五项财务能力, 其中成长性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非凡。17项财务指标中总资产、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当年营业收入额、净资产增长率、税后利润增长率6项指标对企业生存发展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管理层应着重注意此六项关乎企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指标。其中税后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两项指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rgteom5.html
12.期末复习现代管理科学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产类型的含义与分类: 生产类型是指根据生产产品的性质、结构和工艺特点,产品种类的多少、种类 的变化程度、同种产品的数量等各种因素,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所进行的分类。 生产类型是影响生产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大影响, 是研究生产管理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 https://blog.csdn.net/qq_37865996/article/details/10375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