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是对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深入领会和把握。
“完整把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科学把握五大理念内在的深刻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主旨相通、目标一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逻辑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要求指导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就必须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来,特别要清醒认识在基础研发上的差距,奋起直追。要看到发展中还有很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有许多复杂交织的难题需要破解,要更多地用协调的理念去提高发展的平衡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十四五”时期新的重大战略,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的重大任务,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来对待。今年以来的外贸数据是对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有力佐证。“十四五”时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更要坚持扩大开放、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在国际竞争和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共同富裕是迈上现代化新征程后的重要目标,也是共享理念的终极体现,要按照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的部署,在“十四五”时期探索好具体实现路径。这些都要求更加自觉地学习和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义,更好地把握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基本方向。
“全面落实”,就是要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用统筹的办法推进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理论认识上是一个整体,在落实中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推进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必须统筹兼顾、协同发力,努力实现多目标的动态平衡,而不能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具体到“十四五”规划的任务落实上,五大理念与经济社会领域的任务,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不是创新只对应科技,绿色只对应生态,而是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要全面地去贯彻和落实。如在产业发展中,既要通过创新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也要通过完善区域布局做强产业集群,还要从民生需求出发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再如,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过程中,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也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还如,在空间布局上,要从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不同开发保护要求在国土空间上的均衡布局,在具体的生态保护工作中更要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思想,等等。
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当前,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总体情况是好的,态度是积极的,工作也是有力的。但由于有的干部对新发展理念存在认识偏差,主观上、客观上会带来一些执行上的偏差,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会对全盘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以下几个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只抓一隅,忽视全局。从学习层面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并不难,难的是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的地方没有全面掌握五大理念内涵,只取自己眼中一叶,突出宣传某个理念,口号以偏概全,甚至认为其他理念与本地无关,导致工作部署畸轻畸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还没有彻底从过去的唯GDP论中转过来,主要精力过度集中到某个领域、某些项目上,忽视了本地区民生、环保、安全等工作的协同推进。有的在认识上把“双循环”看成是两个闭环,有意无意地不谈开放、不推开放,甚至错误解读中央精神。还有的没有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防疫抗疫工作上出现松懈,影响了全国发展大局。
片面理解,片面执行。如果对五大理念局限于字面上的认识,机械地去推进落地,就难免带来资源的浪费、付出发展的代价。有的地方认为“创新”就是发展新产业,不顾本地基础条件和人才科技储备情况,盲目布局一些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导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概念遍地开花,实际上很多是缺乏技术含量、只有名称噱头的重复建设项目,未来竞争力可想而知。有的地方把乡村振兴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房修路,未从城乡协调角度统筹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干了不少事倍功半的活。也有的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没有足够认识,在城市设置不应有的落户门槛,阻碍了城镇化工作的有序推进。还有的地方把“共享”等同于平均主义,搞了一些不务实的公共服务“面子工程”,给地方财力带来沉重负担。
统筹推进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做好当前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深入认识和纠正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一些偏差,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
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工作的主线,也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为应对疫情冲击,国家曾出台了一些在需求端稳定增长的举措,“十四五”时期也要在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方面持续发力,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经济工作要走回以需求刺激为主的老路,而恰恰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更高水平上形成供需的动态平衡。因此,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就是要防止在工作中出现方向性的偏差,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对此,各地要吃透精神,认真落实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
要抓住关键点发力见效。经济工作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靠的是深化改革开放。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选取真正的重点堵点难点集中攻关,以重点突破带动引领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这就要认真选好工作的着力点,力争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创新发展方面,要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在协调发展方面,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开放发展方面,要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共享发展方面,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等。
要注重地方示范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把握好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也要注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就需要通过一些地区示范引领,带动其他地区更好谋划和推动发展。近年来,党中央陆续对一些地区赋予改革示范的新使命,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出台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这些地方积累的改革经验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要及时复制推广。同时,在推动“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防止“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的倾向,确保各地换届工作平稳有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