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要经常处理的工作之一,那一定是需求分析了。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生,那这产品经理的小小岗位,怕是迟早会被公司优化领盒饭去了~
当我经过1200+业务需求落地的花式吊打后,发现产品经理要做好需求分析,其实核心就两点:识别评估需求价值、规范需求分析流程。
需求价值评估一般有两种方式:需求即时评估、需求定期评估。
你也可以定期对需求池统一进行价值评估,频率可以是几天、一周、甚至个把月,怎么开心怎么来,这主要取决于需求量大小。
我的习惯是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复杂需求等到抽空统一处理,而一些简单需求在接到的那一刻,就完成了初步价值判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日积月累下你对需求池整体价值的把握了然于胸。
那如何才能判断一个需求的价值高低呢?
你可以从“战略契合、市场潜力、商业价值、符合目标、覆盖人群、使用频率、研发成本”等7个维度进行评估:
在日常工作中,接到新需求不一定都要考虑这么多因素,你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部分。
一些小功能需求,稍微考虑“覆盖人群、使用频率、研发成本”也够了。
完成了这个步骤后,你对需求池内容也有了大致印象,接下来就是挑出近期要落地的需求,按价值高低逐一进行需求分析了。
我在需求分析时,一般会进行这8个步骤:需求背景、目标受众、数据分析、业务规则、功能场景、版本目标、功能说明、版本规划。
可以说,一个需求经过这个框架思考后,后面的产品文档撰写就顺利多了。
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一个步骤,就是了解需求背景。
并对其完成“人群特征、消费习惯、需求痛点”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模版参考:
关联方涉及:A、B、C
A:人群特征、消费习惯、需求痛点
B:人群特征、消费习惯、需求痛点
C:人群特征、消费习惯、需求痛点
数据分析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数据反馈,快速了解需求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目标是对需求落地有个大致预期和价值判断,方便产品经理完成后续的版本排期工作。
业务规则,是基于公司的目标或利益,定义的工作标准或流程。
例如京东的送货普遍次日达、自营七天无理由退货。
还有拼多多最近热议的仅退款服务,这些都可以算作业务规则。
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务必要和需求方沟通清楚,并弄懂业务规则的各种细节。
我的习惯是,单独创建一个表格,管理历史业务规则的细节内容,遇到业务问题查起来就方便多了。
用户场景,是产品经理根据用户在特定的环境、动机、需求下,模拟想象出用户行为的一种思考方式。
比如针对不同的吃饭需求,一般有这几个场景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大致遍历出某个需求的多个用户场景,以此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当我做完前面几个需求分析步骤后,一般在脑子里就会形成方案的大致思路了。
将方案思路进行延伸、抽象化思考,可以推导出更通用、普适的方案目标。
这个目标一般用一句话来概括,例如“基于需求方的多变运营活动需求,通过活动、任务、抽奖、奖品、账户等配置模块,实现任意营销活动功能”。
功能说明一般是方案目标的补充,大致概括下方案涉及的功能模块有哪些,以及它们的作用。
完成了功能模块的梳理,你还要根据功能特性和资源情况,平衡拆分好迭代版本。
顺便说下,如果你只是对一些简单需求进行分析,那么以上的需求分析流程,可以简化为“需求背景、方案目标、功能说明”这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