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性心理特征个人性格特点与心理不健康状态有密切关系。性格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学习结合而成的,人的遗传因素决定了脑细胞的构筑特征和工作强度,后天的学习,训练了一个人人脑细胞工作的灵活性。所以,一个人在生存过程中,如果承受环境压力的能力越强,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越高,他的心理转化为不健康状态的几率就越低;个人的消极经验、反逻辑思维特征和固有的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模式,是造成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内在原因。另外,人的价值取向、兴趣和爱好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3、身体健康水平根据身心一体的原则,健康的心理应寓于健康的身体。经常多病或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极易受到破坏,不同躯体疾病,其心理不健康状态又具有特殊性,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长期脑供血不足可造成脑相对缺氧,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脆弱、心情抑郁等。
4、社会变迁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起直接作用。对社会变化的适应不良,可使人进入心理不健康状态。极端的例子是所谓“文化休克”。适应能力很差的人,在反差极大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可以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只要返回原来的文化环境,所有症状可不治自愈。
2常见的心理不健康有几种
焦虑状态:对客观事物和人际关系,表现出不必要的焦虑、紧张,经常忧心忡忡,疑虑不快。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存有忧虑;
抑郁状态: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表现。这种人缺乏生活的动力和情趣,生存欲望低下;疑病状态: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示性强,求医心切;
躁狂状态: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欣快感。这种状态易发展为躁狂症;
激情状态:经常呈现出激情状态,应视为心理缺陷;
淡漠状态: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孤独、不合群;
幼稚状态: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情绪幼稚化,表现出“老小孩”式情感;
反常状态:情感反常,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的情感状态。
3心理不健康要怎么办
1、悦纳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主动交往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休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
3、理智控制
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都会产手愤怒、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
4、注意转移
这是一种常见的且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暂时忘却烦恼,淡化不良情绪,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事去做。
5、合理宣泄
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否则“情郁于中”,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所以当人有了不愉快的情绪时,不要将积压在心里,而应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
6、自我升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遇到失意、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自我激励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激起的能量调节、引导到对人、对已、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上去。
4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