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构成一个重要的躯体和心理上的应激源,可诱发或加重精神痛苦,肿瘤疼痛患者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非疼痛患者。70%的晚期肿瘤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使病人情绪低落,失去意志,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将更明显。
2、与治疗有关的因素
肿瘤治疗多为损伤性治疗,药物、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的副作用常可构成暂时或持久的心理冲击。因肿瘤截肢、内脏造瘘、器官切除都可造成心理创伤。结肠癌手术或癌性截肢因毁形或功能丧失而损伤自尊心。乳腺癌、头颈部癌、直肠癌、阴茎癌的治疗可能带来形象损害而产生特殊的心理问题,结肠癌造口手术后23%发生中度或严重心理障碍。
3、个性特征和生活事件
4、社会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患病经历、社会支持等一般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中年人对肿瘤反应大,老年人反应常比年轻人小;女性多于男性,已肯定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激素替代疗法可协助患者减轻抑郁;离婚和分居者易发生;社会地位高、生活幸福、文化程度高的人反应强烈;患者系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尤其明显;经济条件差的人心理障碍明显;常患病的人有较好耐受性,心理压力较小;一直健康的人反应较强烈。家人对肿瘤的认识态度,亲人、同事、邻居关系的好坏,有时会显著影响病人的情绪旧J。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人们的误解,害怕肿瘤复发、传染,周围人的“过分关心”,过度的社会支持,使病人产生一种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影响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
5、经济因素
肿瘤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经济条件必然导致病人心理变化,经济条件差的病人,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负担重,产生负性心理。
四、促进肿瘤病人心理健康的对策
1、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乐观应对方式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心理疏导的目的是让病人乐观的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对治疗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其中“尽量往好处想”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其次依次是“努力保持正常生活而不被问题所困扰”、“希望事情会好起来”、“梦想一个美好的生活”等。
肿瘤病人需要心理疏导,医生不单治病,更要治人。通过医生、家人、社会的努力,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不了解病情的病人,必要时可运用“善意的”谎言,在尽可能不让病人知道真实病情的情况下积极治疗;耐心的解释,坦诚和中肯的劝慰,甚至只是安慰的眼光,都有助于培养病人的健康心理;用良好的语言修养与患者交谈,以熟练的技术取得病人配合,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谈论病人病情,避免不良因素对病人的伤害,使之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需要让病人知道病情时,要选择恰当时机,又要有谈话技巧,要避免引起误会,又要给予精神安慰,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人间的真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2、心理支持
3、调整角色
治疗开始时,尽快适应病人角色,以利疾病痊愈;治疗恢复或康复时,要逐步淡化病人角色,有利于恢复社会角色。适应病人角色,会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所承受的压力就会减轻或消失,就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促进身心障碍康复。
4、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医患之间语言、行为的交流以及治疗性人际关系交往,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达到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治疗过程。各种心理干预技术对肿瘤病人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干预,可帮助病人改善身心紧张状态,减轻各种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教育性干预通过提供有关诊断、治疗、副作用、预后、医疗费用等信息,向病人解释疾病可能引起的负性情绪反应,介绍不同的应对方式;澄清错误认识,使病人减轻因肿瘤和治疗而出现的适应不良。治疗性干预使病人的治疗疗效维持长久,帮助病人改变肿瘤诊断、治疗、康复期间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缓解由手术、化疗、放疗或肿瘤本身所致的急慢性心理反应与躯体反应。认知行为治疗根据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是治疗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