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优秀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还可以让我们更快乐、更充实、更自信。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以往对健康传统定义的表述中,都是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阿拉木图的成立大会上,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给“健康”重新定义,人们把这个定义称作健康新概念。这个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人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及其复杂的心理功能,即具有能进行抽象思维、有着创造智慧和预见能力,以及丰富情感色彩的主观内心世界。在人身上,生理活动功能和心理活动功能不可分害地联系着,而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能互相转化,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还是一个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身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这个统一整体中正常运转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健康新概念,已逐渐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看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完好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

显然,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和制约躯体生理健康,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失去健康的人,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必然会使身体生理功能承受损害,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心理导向的偏差,也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功能,因此,对人们把健康概念推延到心理健康方面,这是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从而对人的健康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全面更科学。

那么,应如何表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且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的观点认为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

(1)积极的自我观;

(2)恰当地认同他人;

(3)面对和接受现实;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Maslow)和心理学家密特尔曼(Mittelman)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3.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健康7种标志是:

(1)自我意识广延;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情绪上的安全感;

(4)知觉客观;

(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

(6)现实的自我形象;

(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4.我国学者一般认同的心理健康的标志。以上这些著名学者有关的心理健康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了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思想主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同时,由于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情,提出适合我国人民特点的心理健康标准,这样,才能对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有切实的指导健康的标志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潜能的同时,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们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他们能积极储备知识和经验,以便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或障碍。凭借知识、经验的积累,加之刻苦奋斗、乐此不疲的精神,他们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效,工作更加出色。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他们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同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特征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个体成长的不同,人们会具有相对应的特征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于过分地男性化,男子过分地女子气,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

(8)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言语表达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属于心智不健全。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二,讲究心理卫生。人们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须讲究心理卫生。说到心理卫生,则直到目前恐怕还是一个被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所谓心理卫生指的是人们应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发生心理失调和精神疾患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第三,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人的情绪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积极的。良性情绪,如高兴、愉快、喜悦等,它能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增添新的活力,发挥机体的潜能,改善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是消极的负性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可有利于个体为适应恶劣的环境刺激而斗争;但另一方面,负性情绪往往以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持久的心境而出现,使人的头脑失去冷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精神颓丧、意气低沉,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被歪曲,意志行为反应受到扰乱等,从而影响人的整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心理健康遭受严重的损害。例如愤怒情绪,它能降低人的理智水平和正常的判断及自控能力,一旦丧失理智就会做出许多过激的行为,以致带来诸多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显然,这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就要学会情绪活动的自我调控,及时排除各种消极的负性情绪。

第四,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人总是按照自己既有的人格来观察外界事物,思考问题,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同时对外界环境刺激采取一定的对付策略,并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这样,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就能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采取恰当的态度,体验正常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因而有助于人们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更能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过的是群体生活,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群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一起,更能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这样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经常进行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得以不断地扩大,不仅可以使人交流经验、增进理解、开阔视野、开朗心胸,还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体验以及充足的社会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个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一)家庭因素

(二)、性格因素

陈某同学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小学时在父母的努力下,与同学的差距不是很大。上中学寄宿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与帮助,他就像迷途的羔羊,茫然失措。他把求助的愿望寄托在同学的身上,做出了一些若人讨厌的动作,久而久之,同学不愿搭理他,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自卑心理也越来越强,觉得同学们都看不起自己。为此,经常在上课是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掩饰自己的不足,想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本人曾遇到一次他上课时站到讲台边把外裤脱下又穿上的事。

(三)、成绩因素

在青少年的心理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决定其优劣、等第的第一决定因素。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成绩好的同学面前、在老师面前会油然而生一种“我不如人”的心理。张某,刚进初中时还有说有笑,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回答问题,但随着答题时“牛头不对马嘴”的次数的增多,每次考试的倒数名次。到现在,很难看到他的笑脸,无论课内课外,总是木然的、静静的坐着,看上去傻傻的,又可怜兮兮的。

(四)、生理因素

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性意识逐渐觉醒,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同学在发育过程中,身材发育不好,有“豆芽”、“冬瓜”之称。为此,有些同学产生自卑心理。凌某,初二女生,因自己的“冬瓜”体型而深深苦恼,在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中羞于出头,就是在体育课中,也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运动,时时猜测周围的人们是否都在看她或议论她,心情十分苦闷、压抑,形成自卑心理,不想上学。

(五)、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后进生形成自卑心理的影响有好几种。一种是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机制,使后进生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卑;一种是社会上“有关系”的人,不学照样可以得到一个如愿的工作的现象,使后进生意识到成绩好不如有个“有钱有权有势”的爸爸,而因自己没有就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而课后如龙似虎,给老师和同学制造难堪。这样的学生在各年级较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THE END
1.心理因素对心内降的影响【查看证书】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因素对心内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医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心脏健康,以及我们应如何应对和预防相关疾病。 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83763404498952194
2.心理因素对人体降有哪些影响?问答频道心理因素对人的心身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般地说,积极、良好的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地...https://www.bohe.cn/ask/view/103413976.html
3.心理因素对人体降有哪些影响病情分析: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压力过大,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甚至导致疾病。此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如果人们总是思考消极的情绪和想法,这可能会使没有动力去克服困难,也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总...https://mip.pingguolv.com/ask/qrsstxzq2.html
4.“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哪一因素对中学生心理降的影响()单项选择题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哪一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A、教师 B、学生 C、物理环境 D、心理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b1b37588591a41bfa4b6a856c82196c2
5.影响降的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从预防医学角度提出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可;对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按照四大因素进行健康分析,显然不够全面,应加上心理因素。 一、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是指个人的...https://m.360docs.net/doc/e06404167.html
1.壹心理App下载首页 阅读 问答 FM 测试 课程 咨询 倾诉 世界和我爱着你 2000万用户选择的心理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客户端 高品质心理咨询 精选心理学课程 专业自研心理测试 http://app.xinli001.com/
2.福建省卫生降委员会11-15 以百姓需求为导向 服务大众精神心理健康 11-15 莆田市第一医院再添1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1-18 国家卫生健康委11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直播入口→ 11-15 厦门“三师共管”模式为全国提供“福建经验” 11-15 吃得安全,也要吃得营养 11-15 国家卫...https://wjw.fujian.gov.cn/
3.心理因素与生理疾病的关系是什么三、加重现有病情:心理因素不仅会诱发生理疾病,还可能加重生理疾病的病情。例如,长期的抑郁症患者可能加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病程,影响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理状态,使原本已经存在的生理疾病恶化。另外,心理压力也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5ab92c18fc0874c93be761f09594bdaf.html
4.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降的介绍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介绍 让你幸福感降低的四种心理 幸福是我们人生最求的目标之一,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自信,由衷地热爱生活,就是幸福的状态。而幸福从来都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某个人赐予你的,你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去争取,当感觉到心中越来越失落,感到自己好像毫无价值的时候,也许你该好好想想,是谁动了你的...https://www.jy135.com/jiankang/330883.html
5.四心理降的影响因素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3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人的心理会受到生物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应对和综合平衡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因而有必要了解、掌握和综合考虑一切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努力促成各方面因素间的良性互...https://read.shlll.net/file/reading/ebook/20150323/d31uwe_files/oebps/text/Chapter10_4.xhtml
6.影响学生心理降的因素及对策青铜峡市河西中心小学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因此,一些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下面就来谈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https://zw.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2082870
7.影响心理降的因素是什么权威文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通常包括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原因,日常生活中需要及时调整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1、心理因素:如果心理负担过重,受到各种事件后,心理反应较大,可能会使心理出现问题或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2、生物学因素:对于有精神病家族人群,通常患病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如果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1870403.html
8.哪些因素影响儿童的心理降庞吉成医生的语音科普大城市高层建筑单元设计的住房,减少孩子间的交往,剥夺了孩子自由活动的天地,闹市区的噪音,交通拥挤紧张,空气污染等均可以影响儿童的一个心理发育。 三、教育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溺爱,还有一个就是对孩子的过分的严厉,对孩子的过分放松,对孩子忽冷忽热等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https://www.miaoshou.net/voice/24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