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病毒:从发病机制到预防策略其他疾病搜猪网

PRV可引起猪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流产。主要通过口腔和鼻腔分泌物的直接接触传播,但也可能通过气溶胶、胎盘和血液传播[56,57]。猪伪狂犬病发病机制的主要步骤如图4。

图4.PRV在猪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PRV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ECs)中的初级病毒复制:PRV首先感染上皮细胞,病毒扩散、排毒,然后通过单个感染的白细胞穿过基底膜(BM)和固有层进入血液循环和引流淋巴结。最后,PRV进入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末梢,并逆行扩散到三叉神经节(TG);

在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中建立PRV潜伏期;

在靶器官(妊娠期子宫和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二次复制:在妊娠期子宫上皮细胞中的二次复制可导致血管炎和多灶性血栓的形成,导致母猪流产;在新生仔猪中,常发生无临床症状的猝死。

PRV在上呼吸道的初级复制

PRV进入自然宿主后,首先通过感染灶方式在上呼吸道内壁的上皮细胞中复制,包括鼻中隔、扁桃体、鼻咽、气管和肺[14,17,58,59]。2周龄仔猪,感染病毒24小时后可在鼻粘膜、扁桃体和肺中检测到病毒DNA。猪接种病毒3至6天(dpi)后会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包括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和流鼻涕,这些症状通常会很快消失[59,62]。从感染1天到14天,可以在鼻腔分泌物中检测到病毒排出[63]。

PRV在引流淋巴结中的复制和病毒血症

PRV进入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并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

PRV原发感染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可进入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末梢,包括感觉三叉神经节(TG)和嗅球的神经末梢,以及支配上皮细胞的其它面部的、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神经元[71,72]。PRV粒子可以逆行运输到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外周神经节,并在神经元中建立可重新激活的终身潜伏感染[15,16,63,73,74]。

应激诱导病毒重新激活后,病毒在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节中复制,病毒粒子沿着神经顺行传播到感染起始的粘膜表面,导致成年猪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75]。在成年猪中,PRV几乎不会逆行向中枢神经系统传播,而产生脑炎。但在潜伏期和重新激活期,猪会排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并传播给未感染猪,从而导致病毒量在猪群中积累。

在猪妊娠期子宫中的二次复制

一旦进入血液循环,PRV感染的单核细胞可通过母体血管的内皮细胞屏障,进入妊娠期母猪子宫,进一步传播PRV[78]。

PRV在妊娠期子宫内皮细胞中的二次复制可导致血管炎和多灶性血栓,导致母猪流产[18,79,80]。

感染后是否发生流产取决于母猪在妊娠期间的激素活性和免疫状态。对已接种疫苗的怀孕母猪进行鼻内、子宫内和胎内接种病毒后,可以在阴道和骶神经节中检测到PRV抗原[84]。大量的内皮细胞感染可导致妊娠早期胎膜脱落,从而导致母猪发生病毒阴性胎儿的流产或胎儿重吸收。子宫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经胎盘感染和妊娠中晚期病毒阳性胎儿的流产或产死胎[59,85]。病毒性流产胎儿一般表现为肝、脾、肺坏死等多处病变,上述器官中可分离出PRV毒株[19,86]。

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PRV感染

通常,PRV感染对仔猪更加致命[59]。新生仔猪经常在无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猝死,被感染的哺乳仔猪在死亡前会出现一些症状,包括发烧、呕吐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后肢无力、抽搐和瘫痪。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死亡率接近100%。断奶仔猪的临床症状与哺乳仔猪相似,但死亡率为5%~10%。可以从自然感染PRV的仔猪脑组织样本中分离出具有传染性的病毒[64]。成年猪比仔猪具有更有效的免疫力,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任何日龄的猪都不会引起搔痒。

(审核编辑:猪猪侠)

2024年11月23日吉林省辽源市东辽

2024年11月23日河北省唐山市滦南

手机软件

搜猪论坛

预警系统

2024搜猪会员线下见

逛展图集|第13届李曼养猪大会

搜猪网&金猪商城亮相2024第13届李曼养猪大会(现场直击)

2024第39届山东畜牧业博览会

【现场直击】2024年生猪价格形势内部研讨会暨搜猪网西部地区会员见面会

THE END
1.伪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又称猪疱疹病毒Ⅰ型,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甲亚科(Alphaherpesvirinae)。它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疱疹病毒。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同狂犬病有类似之处,曾被误认为狂犬病,后来才起用了“伪狂犬病”这一病名。本病广泛分布于...https://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5658.htm
2.伪狂犬病病毒(PRV),pseudorabiesvirus(PRV),音标,读音,翻译,英文...应用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与QuilA结合制备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 (PRV_ISCOMs) ,并通过ELISA、血清中和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Brdu_ELISA法 )测定其诱导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更多例句>> 补充资料:伪狂犬病 由疱疹病毒科 (Herpesviridae)中的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猪和牛最易感。猪是病毒的主要...http://www.dictall.com/indu/084/0839454547B.htm
3.羊的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家畜养殖养殖技术生产技术2、羊伪狂犬病 羊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伤口奇痒”为特征。 专家解病。⑴病原:本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呈球形或椭圆形。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加热55-56℃经30-50分钟死亡,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时间长。对日光敏感,1%氢氧化...https://www.foodmate.net/tech/zhongyang/1/188827.html
1.伪狂犬病的症状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症状与狂犬病非常相似。主要症状包括恐水怕风、面肌痉挛和运动不协调等。 伪狂犬病通常在肉食动物如狼、猫和狗中较为常见。当人类被患病动物咬伤时,就容易感染伪狂犬病毒。一旦感染了伪狂犬病毒,往往不会立即发病。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嗜睡和发热等不适...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30ec3140bb89e7d984bd3ecd952009c6.html
2.伪狂犬病猪的伪狂犬病已经有基因工程苗可以用于防制。伪狂犬病病毒被作为模型广泛用于溶胞素疱疹病毒感染的基本过程和阐明疱疹病毒科亲神经性分子机制的研究[3][4]。 虽然伪狂犬病("pseudorabies")的原意为“伪狂犬病”或“类似狂犬病”,伪狂犬病与狂犬病毒并没有关系,而是属于疱疹病毒。 https://baike.sogou.com/v234332.htm
3.伪狂犬病病毒(精选十篇)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是由伪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1]。以猪的感染最为普遍,该病毒能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新生仔猪发生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100%;此外,育肥猪感染往往致使其生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v3jzt6e.html
4.伪狂犬病病毒/奧耶斯基氏病(PRV)IDEXX PRV/ADV gB 抗体检测试剂盒是检测猪血清或者血浆中的针对伪狂犬病毒(PRV/Aujeszky’s 疾病)gB抗体的阻断免疫学检测。抗体的存在表明接触过伪狂犬病病毒。 提供/经销: 全球 联系我们 检测方法 特色 血清或血浆样品 阻断模式 2小时内可出结果 产品编码和规格 ...http://www.idexx.com.cn/zh-hans/livestock/livestock-tests/swine-tests/idexx-prvadv-gb-ab-test/
5.[养殖技术]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预防病毒可以长时间潜伏在猪的神经中,然后被重新激活。一旦感染猪群,病毒通常会长期存在,它可以不断地影响生猪繁殖。伪狂犬病病毒可以在猪体外存活3周。当病毒的强毒株首先感染未接种疫苗的易感猪群时,该病就会暴发。病毒可以穿过子宫和胎盘感染仔猪。猪是伪狂犬病病毒主要的宿主。狗和牛也会被感染,出现紧张的神经症状...https://www.xifeng.gov.cn/zxfw/bmlqfw/snfw/nykjfwzs/201906/t20190606_2635779.html
6.什么是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传染不?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50 ~ 180纳米,核衣壳直径为105~110纳米,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 猪伪狂犬病病毒可耐受3%的酚,但不耐受5%的酚。5%石灰乳和0.5%苏打,0.5%硫酸和盐酸3分钟,0.5%~1%氢氧化钠均可将...https://www.xuxiaomu.com/article-43908.html
7.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阻断法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通用名称: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阻断法ELISA检测试剂盒 英文名称:Blocking ELISA KitForPseudorabies Virus gB Antibody TestKit 【规格】 96T×2/盒 【用途】 检测血清、血浆中猪伪狂犬病毒gB抗体,适用于对猪场疫苗免疫状况的评价以及感染猪的血清学诊断。 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280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