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疫苗及伪狂犬病

接种对象可分为两种:一为咬伤后预防,二为无咬伤预防。

1.咬伤后(暴露后)预防。任何可疑接触狂犬病毒,如被动物(包括貌似健康动物)咬伤、抓伤(即使很轻的抓伤),皮肤或粘膜被动物舔过,都必须接种本疫苗。

2.无咬伤(暴露前)预防。在疫区有咬伤的高度危险或有接触病毒机会的工作人员,如疫区兽医、动物饲养管理人员、畜牧人员、屠宰人员、狂犬病毒实验人员、疫苗制造人员、狂犬病人的医护人员、岩洞工作人员,以及与其他哺乳动物接触频繁人员及严重疫区儿童、邮递员、去疫区旅游者,均应用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该疫苗的预防效果以中和抗体水平和保护率为主要指标。初次免疫,中和抗体在接种疫苗开始7-10天出现,5针免疫后均能达到保护水平(要求≧0.5IU/ml)。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

狂犬病疫苗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二、伪狂犬病病原

1.病原及其感染特点

PRV属疱诊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暂定水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椭圆或圆形,无囊膜粒子直径为110-150nm;有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80nm.囊膜表面有呈放射排列的纤突,长8-10nm,DNA分子量为87×l06.

PRV是疱疹病毒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在物体表面和液体中可存活7d.在pH4-9之间保持稳定。腐败条件下,病料中的病毒经lld失去感染力。PRV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福尔马林和紫外线照射等敏感。5%石碳酸经2min灭活,0.5%-1%氢氧化钠使其灭活。对热的抵抗力较强,55-60℃经30-50min才能灭活,80℃经3min灭活。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抗原性不同的PRV毒株。在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病毒的糖蛋白起着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在PRV至少有gⅠ、gⅡ、gⅢ、gp50、gp63、gX、gH、gL、gM、gN和gK等11种糖蛋白。

2.感染特点

(1)潜伏感染

被感染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感染性病毒却能在猪体内长期以潜伏状态存在,也分离不到病毒,但用聚合酶探针方法可查出病毒基因组DNA的存在,在外界不良环境刺激等造成的免疫力减弱时,潜伏状态的病毒可转化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2)隐性感染

在猪群使用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部分少量病毒后,该猪只得到部分免疫,可发生隐性感染猪和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猪,这种带毒猪排毒可持续一年以上。

三、伪狂犬病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表现有四大症状:

(1)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

(2)伪狂犬病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在刚生下的仔猪第1天还很好,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亡。死亡初生仔猪的日龄已观察到19日龄。发病仔猪表现出高热、食欲废绝、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流涎、呕吐、拉稀、抑郁震颤,继而出现运动失调、间歇性抽搐、昏迷以至衰竭死亡,一旦发病,1-2天内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

(3)伪狂犬病病毒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4)种猪不育症。母猪不发情、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耽误了整个配种期。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表现不育、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成年猪仅表现增重减慢等轻微温和症状。

四、伪狂犬病治疗

将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刺激,医护人员宜戴口罩和胶皮手套,以防止鼻和口腔粘膜及皮肤细小破损处为患者唾液所沾污。注意维持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他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对症处理。另外,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一些神经毒素可以用来治疗由狂犬病毒等寄生在人体神经系统的病毒引起的疾病。

THE END
1.伪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又称猪疱疹病毒Ⅰ型,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甲亚科(Alphaherpesvirinae)。它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疱疹病毒。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同狂犬病有类似之处,曾被误认为狂犬病,后来才起用了“伪狂犬病”这一病名。本病广泛分布于...https://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5658.htm
2.伪狂犬病病毒(PRV),pseudorabiesvirus(PRV),音标,读音,翻译,英文...应用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与QuilA结合制备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 (PRV_ISCOMs) ,并通过ELISA、血清中和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Brdu_ELISA法 )测定其诱导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更多例句>> 补充资料:伪狂犬病 由疱疹病毒科 (Herpesviridae)中的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猪和牛最易感。猪是病毒的主要...http://www.dictall.com/indu/084/0839454547B.htm
3.羊的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家畜养殖养殖技术生产技术2、羊伪狂犬病 羊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伤口奇痒”为特征。 专家解病。⑴病原:本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呈球形或椭圆形。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加热55-56℃经30-50分钟死亡,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时间长。对日光敏感,1%氢氧化...https://www.foodmate.net/tech/zhongyang/1/188827.html
1.伪狂犬病的症状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症状与狂犬病非常相似。主要症状包括恐水怕风、面肌痉挛和运动不协调等。 伪狂犬病通常在肉食动物如狼、猫和狗中较为常见。当人类被患病动物咬伤时,就容易感染伪狂犬病毒。一旦感染了伪狂犬病毒,往往不会立即发病。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嗜睡和发热等不适...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30ec3140bb89e7d984bd3ecd952009c6.html
2.伪狂犬病猪的伪狂犬病已经有基因工程苗可以用于防制。伪狂犬病病毒被作为模型广泛用于溶胞素疱疹病毒感染的基本过程和阐明疱疹病毒科亲神经性分子机制的研究[3][4]。 虽然伪狂犬病("pseudorabies")的原意为“伪狂犬病”或“类似狂犬病”,伪狂犬病与狂犬病毒并没有关系,而是属于疱疹病毒。 https://baike.sogou.com/v234332.htm
3.伪狂犬病病毒(精选十篇)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是由伪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1]。以猪的感染最为普遍,该病毒能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新生仔猪发生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100%;此外,育肥猪感染往往致使其生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v3jzt6e.html
4.伪狂犬病病毒/奧耶斯基氏病(PRV)IDEXX PRV/ADV gB 抗体检测试剂盒是检测猪血清或者血浆中的针对伪狂犬病毒(PRV/Aujeszky’s 疾病)gB抗体的阻断免疫学检测。抗体的存在表明接触过伪狂犬病病毒。 提供/经销: 全球 联系我们 检测方法 特色 血清或血浆样品 阻断模式 2小时内可出结果 产品编码和规格 ...http://www.idexx.com.cn/zh-hans/livestock/livestock-tests/swine-tests/idexx-prvadv-gb-ab-test/
5.[养殖技术]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预防病毒可以长时间潜伏在猪的神经中,然后被重新激活。一旦感染猪群,病毒通常会长期存在,它可以不断地影响生猪繁殖。伪狂犬病病毒可以在猪体外存活3周。当病毒的强毒株首先感染未接种疫苗的易感猪群时,该病就会暴发。病毒可以穿过子宫和胎盘感染仔猪。猪是伪狂犬病病毒主要的宿主。狗和牛也会被感染,出现紧张的神经症状...https://www.xifeng.gov.cn/zxfw/bmlqfw/snfw/nykjfwzs/201906/t20190606_2635779.html
6.什么是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传染不?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50 ~ 180纳米,核衣壳直径为105~110纳米,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 猪伪狂犬病病毒可耐受3%的酚,但不耐受5%的酚。5%石灰乳和0.5%苏打,0.5%硫酸和盐酸3分钟,0.5%~1%氢氧化钠均可将...https://www.xuxiaomu.com/article-43908.html
7.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阻断法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通用名称: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阻断法ELISA检测试剂盒 英文名称:Blocking ELISA KitForPseudorabies Virus gB Antibody TestKit 【规格】 96T×2/盒 【用途】 检测血清、血浆中猪伪狂犬病毒gB抗体,适用于对猪场疫苗免疫状况的评价以及感染猪的血清学诊断。 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280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