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同时,中央做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强化课堂和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进行改革。

2彰显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过去十年引导和推动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不可取得的作用,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及生物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也存在了一些与新形势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在过去十年中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未能在生物学课程中补充完善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其它学科课程标准一样使用了十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3体现了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国际风云变化,科技发展方兴未艾,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随着义务教育全面的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打破时空的局限性,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这些都需要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来实现。

二、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2022版“课程标准”保留了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新:课程实施)。新增了“学业质量”,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将其部分内容整合到“课程性质”。因此2022版“课程标准”在一级目录中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部分组。修订后的2022版“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表1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文本框架的比较

三、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内容的解读

1凝炼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2022版“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两个方面:“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做了具体描述。其中生命观念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思维为探究实践提供逻辑规范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探究实践中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得以养成与发展,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过程性学习的结果便是生命观念的生成;学生运用生命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态度责任关系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运用,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依据,是对2011版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表述和凝炼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目标要求”是对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程度的要求,和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和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学发展三个方面,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系统构建课程结构。从总体上看,除内容顺序的调整外,还进行了内容的拆分、合并、删除。从2011版“课程标准”十个一级主题50个重要概念到2022版“课程标准”中七个主题,9个大概念,25个重要概念,88个次为概念的变化,内容进行了精减,学科知识内在逻辑更加清晰。具体见表2。

表2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比较

从内容结构来看,2022版课程标准选择了7个学习主题,9个概念,其中“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中的“内容要求”明确了教什么,“学业要求”强调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在完成相应“内容要求”学习后在达到核心素养方面的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提示部分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这些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明晰应该做些什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这些的变化都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习主题框架的变化见表3。

表3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学习主体框架的比较

3新增了学业质量

4细化了课程实施教学和评价建议

2011版“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修改为2022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实施”,变化具体见表4。

表4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比较

从教学评价方面来看。新增了“评价原则”,细化了“评价内容”,使得评价坚持素养导向,强化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评价内容的细化,通过多种评价,及时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思教与学,优化教与学方式和行为,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同时,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目的界定及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规范性的指导,使得教、学、评、考一体化。

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来看。2022版“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外,强调了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新增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2022版“课程标准”中具体提出了区域教研建议、校本教研建议和教师培训建议,使得研训一体化,为课程顺利、高效实施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撑。

2011版“课程标准”附录1中13个教学与评价案例删除了其中10个,在2022版“课程标准”中在原有保留的3个教学与评价案例基础上又新增加了4个教学与评价案例,每个案例后增加了“案例点评”,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进行点评,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删除了附录2学习目标的说明,2022版“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水平要求和行为动词的使用,在“学业要求”的描述中有具体体现。

综上,通过对2022版“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进一步领会其修订意图,其统一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核心素养为主线贯穿“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凝练提升,中国基础教育逐步从“教书”走向“育人”,彰显了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变化

一、总体变化

1.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将部分内容整合进“课程性质”中。

2.课程内容:内容顺序、表现方式、具体要求都有变化。

3.增加“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

4.课程实施中增加“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二、具体栏目内容的变化

(一)【课程性质】

1.针对生物学的影响,与2011版中宽泛的“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的介绍相比,具体阐明了生物学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紧密,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2.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要注重探究和实践。

(二)【课程理念】

1.强调了生物学习要注重与小学阶段、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连贯。

2.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过综合运用数、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

4.重点强调了“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课程目标】

1.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两大方面:“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2011版中重点阐述了能力目标方面的要求,而2022版除了目标能力方面的要求外,还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述。

2.2022版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课程内容:由原来的10个一级主题改为7个学习主题:

每一主题分为[内容要求](本主题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识)、[学业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具体要求)、[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三个方面指导教师教学活动)。

1.[内容要求]除了内容顺序的调整外,还进行了内容的拆分合并:

(1)原“科学探究”内容,不再单独要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体现。

(3)原“生物的多样性”中的进化移至“遗传与进化”中。

(4)原“生物技术”内容移至“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中。并提升了素养要求,由原来的“明确概念”“说明原理”变为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2.[学业要求]强调通过内容学习达到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

3.[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

(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最直观的成效表现,反映出核心素养的要求。

(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方面

(1)与2011版相比,着重强调“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原先“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主动获取证据,做出判断,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4)在原先“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概念,要求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2.教学评价方面

(1)细化了评价内容,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期末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要求。

要求试题素材应有利于问题融入真实情境和思维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试题考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状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开放性。

(2)重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并指出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由“笔试”“实验操作考试”“跨学科实践活动测评”三部分组成。

考试命题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素材要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生物科技新进展、生物科学史等,创设问题情境。

3.教材编写建议方面

(1)重点强调了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真爱生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2)指出要符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通过举例、演示、类比等多种形式阐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4)内容组织上要求兼顾大概念之间及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习题设计要求呼应正文或活动的学习要求,题目类型要多样化,注重设计开放性问题。

(5)呈现方式上要求各分册在体例结构、行文风格、栏目设置、排版设计上尽可能一致。

4.增加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教研的建议和校本教研的建议。

(七)附录

1.教学与评价案例

2022版减少了具体案例,每个实例后增加【案例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理解与实践

1.课程性质:生物学的课程特征,包括是什么样的学科,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有哪些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学习生物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学会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健康生活,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理念:生物学的课程设计思路,主要阐述课程的立场、方向和观点

生物学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的宗旨、衔接、框架、内容、教学和评价六个方面。

(1)核心素养为宗旨

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

(2)课程设计重衔接

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

(3)学习主题为框架

生物学课程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包含若干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同时融入生物科学的思想观念、研究过程和方法,此外,设置跨学科实践主题。

(4)内容聚焦大概念

(5)教学过程重实践

(6)学业评价促发展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注重对探究和实践过程的评价。

3.课程目标:学习生物学所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

(2)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3)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

(4)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5)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强身健体和服务社会。

概念复习

01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概念1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1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1.1.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1.1.3植物细胞具有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1.1.4细胞不同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1.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2生物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1细胞能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1.2.2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

1.2.3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02

生物的多样性

概念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1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需要以生物的特征为依据

2.1.1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等级

2.1.2“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2.2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2.1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2.2从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到种子植物,逐渐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植物繁殖过程逐渐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2.2.3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

2.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

2.2.5动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2.3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3.1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

2.3.2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2.3.3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2.3.4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4我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2.4.1我国拥有大熊猫、朱鹮、江豚、银杉、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

2.4.2可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多种方式保护生物资源;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基本遵循

2.4.3外来物种入侵会与本地的物种竞争空间、营养等资源,进而威胁生态安全

03

生物与环境

概念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

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3.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2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04

植物的生活

概念4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

4.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4.1.1种子包括种皮和胚等结构

4.1.2种子萌发需要完整、有活力的胚,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等环境条件

4.1.3根的生长主要包括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

4.1.4叶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茎和叶

4.1.5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精子与雌蕊产生的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

4.1.6植物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4.2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2.1植物根部吸收生活所需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2.2叶片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植物其他器官利用

4.2.3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3.1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4.3.2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3.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4.3.4植物可以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4.3.5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5

人体生理与健康

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5.1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

5.1.1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5.1.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5.1.3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5.1.4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

5.1.5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饮食、卫生等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5.2.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5.2.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5.3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5.3.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5.3.2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5.3.3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5.4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

5.4.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

5.4.2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5.4.3人体可以通过汗腺排出部分尿素、无机盐和水等物质

5.5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5.5.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

5.5.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5.5.3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

5.5.4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

5.5.5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5.5.6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5.5.7人在青春期会出现一些显著的生理变化,如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各项生理功能增强等

5.5.8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概念6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6.1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

6.1.1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6.1.2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

6.1.3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6.1.4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6.1.5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6.1.6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6.2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6.2.1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6.2.2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和吸毒等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

6.2.3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遵从医嘱、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6.2.4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06

遗传与进化

概念7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7.1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产生后代

7.1.1睾丸和卵巢可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7.1.2生物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

7.2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

7.2.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2.2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随配子由亲代传给子代

7.2.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的

7.2.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7.2.5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以引起生物变异

7.2.6杂交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

概念8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8.1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8.1.1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8.1.2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8.2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8.2.1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8.2.2生物的进化总体上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趋势

8.2.3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07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9.1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

9.2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考虑“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等跨学科概念,设计恰当的装置,以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

9.3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

THE END
1.攻克人畜共患病守护人类生命降——记“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图片:依托工作站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突破性科技创新,使“X”疾病应对由被动变主动 地球是一个生物物种丰富多样的星球,人类与动物生存在一个环境中,关系密切,动物疾病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当前人类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旧有的人兽共患病长期居高不下、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跨境...https://digi.china.com/digi/20241031/202410311596562.html
2.《人体的故事:进化降与疾病》读书笔记①第三部分 当下与未来 09 能量太多的恶性循环 10 用进废退 11 新奇和舒适背后的隐患 结语 用进化逻辑创造人类健康的美好未来 尾声 “种咱们的园地要紧” 译者后记 前言 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进化的故事,这个故事极其重要。进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是现在这个样子,从而使我们获得如何避免生病的线索。我认为研究人体进化...https://www.jianshu.com/p/c6ae46b0081d
3.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4.头条文章健康活到100岁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化石能源依旧是人类所依赖的主要能源,因此我们必须推动传统化石能源的绿色开发与...大象实际上并不单单只有这一群向北迁徙了,还有一群象在同一个时间段向南,跨过勐仑保护区,走到了...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634722285956432113
1.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降的惊人联系澎湃号·湃客*文章选自《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 [美]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 [美]凯瑟琳·鲍尔斯 著 三联书店2017-9)。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十二只猴子》剧照 人兽同源学(节选) 文| [美]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 [美]凯瑟琳·鲍尔斯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819538
2.OneworldOnehealth,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畜共患病南方plus人与动物同是大自然的造物,在基因上本身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存在一些与动物共感染的疾病并不奇怪。并不一定因为存在这个疾病,就要完全否定某种动物,何况从人类未知的疾病还有更多。因此关键是对于人畜共患病需要加强管理、加强防控也要加强公众认识,加强防护基本理念普及,如食用牛羊肉要充分煮熟等,既保护动物、保护产业,...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8/15/c6792075.html
3.跨越人类与动物的传染病:医生和兽医也许需要并肩努力以下内容节选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心血管科主任、洛杉矶动物园医学顾问、医学博士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和CNN专栏制作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叙事写作教师凯瑟琳·鲍尔斯共同创作的《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一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https://tech.sina.cn/2020-02-13/detail-iimxxstf1088154.d.html
4.降自然科幻...“惠民科普直通车”——“上海科技节”专线...以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属性和分类作为基础,介绍人类的演化历史,促使公众审视智人这一物种的宿命与未来。 18.《重引入獐一切开始不一样》(适合初中以上学生、白领、公务员) 介绍上海地区重引入獐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獐重引入过程中的研究故事,帮助公众了解城市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自然与我们这么近那么...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314901
5.新年氛围感拉满,46场活动与您共度精彩一月此次,木星美术馆携手艺术家刘国义,为大家呈现《元宇宙的种子》展览,是一次关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元宇宙目前虽然受各方关注和期待,但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挖掘和概念的反思,着眼于表现日常事物的非日常状态,关注多元文化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在现代书法、新水墨、现代水墨人物画、录像和装置等不同领域中探索视觉...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2-01/01/content_24854178.htm
6.动物福利与人类降(精选5篇)只是到了商品经济条件的时候,为了不断地获取利润,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才变得日益紧张。特别是在如今这么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动物已经成了人们赚钱的商品、赢利的工具,不论是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存在着大量的虐待动物现象。并在发展中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愈显突出。为此,本刊这期借《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正式...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s9vtuy9.html
7.IUCN报告系列保护自然,保障人类和野生动物的降——自然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报告《保护自然,保障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地区疾病风险预防、检测、应对和恢复指南》为PCA的管理者提供了相关风险来源的指引,并提供了可采取的行动,以便在各种PCA构建管理疾病威胁的系统。 该指南强调了以下重要观点: ...http://www.isenlin.cn/sf_78267122F9BD42C5AEB95F97EBDF4C8C_209_5046A385346.html
8.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篇2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 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https://m.oh100.com/shengwu/917685.html
9.[小红猪]动植物驯化的演化,后果与未来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我首先会给出期望未来能够解答的未解之谜,之后也会总结一下对未来的动植物驯化和人类进化方向的推测。在这里,我把驯化生物定义为圈养的、被人为控制其繁殖和(动物)饲料来源,并且被人为地从野生祖先物种改进成对人类有用的物种。这同样也是驯化(野生动物)与仅仅驯服野生动物的不同。汉尼拔的非洲战象和今天亚洲的役用...https://songshuhui.blog.caixin.com/archives/54767
10.超70%传染病是由动物传给人类!如何在动物与人类间构建“隔离墙...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人类的健康也与动物的健康息息相关。 近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正式在国内上市首个通过一针预防两种禽类高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疫苗产品威力灵。融合了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的Vaxxitek以及预防马立克氏病的冻克灵(RISPENS)两者的优势并取得联合增强效应,该疫苗由勃林格殷格翰家禽疫苗生产基地之一的...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1117218450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