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4月1日起调整两岸客运航线旅客核酸检测规定
高层动向
曾益新副主任会见古巴副总理佩尔多莫
雷海潮副主任赴港出席第53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并顺访澳门
疾控动态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婴幼儿现场监测工作在天津市率先启动
科研动向
每周一到两次走八千步可降早逝风险
《自然》学术期刊:全球城市孩子的发育优势在消失
植物发出的清晰声音首次记录
“食油”酶复合物结构破解为研发生物工程催化剂打开大门
美媒:研究发现,人对朋友和热恋对象发出的笑声存在差异
全球首个!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同种异体细胞疗法获批
Science:揭示营养物缺乏促进有益肠道细菌在肠道中定植机制
科学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人类健康研究?
舆情信息
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召开
全国结核病临床诊疗技能竞赛将于9月举行
两部门明确2023年卫生健康领域国家监督抽查重点内容
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将开展
广西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
粤疾控:目前发现的人感染H3N8为偶发个案现阶段传播风险低
补齐“幼有所育”短板弱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看点扫描
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为保护本国美食,意大利准备禁止使用“细胞肉”
南非卫生部确认该国发现至少10例霍乱病例
德专家估计:未来几年,约30%的医疗设备将从市场消失
不是埃博拉,不是马尔堡,非洲再现致命疾病:出现症状24小时内死亡
石墨烯智能“人工喉”或助失声者重获新“声”
春季防静电,有这些小妙招
春季血压易波动,控血压要注意3个误区
为何桦树花粉过敏不能吃苹果?专家解答
大小脸和侧睡有关?专家:取决于多种因素
(健康直通车(第113站))我们离终结结核病还有多远?
2023-03-3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记者柴逸扉)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30日表示,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自4月1日起,两岸客运航线执行由双向要求旅客行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调整为24小时内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由两岸旅客出入海关时填入健康申明卡。
朱凤莲说,对第三地旅客经由台湾中转进入大陆仍需持有始发地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2023-03-30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3月30日下午,受马晓伟主任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京会见古巴副总理佩尔多莫一行。
曾益新积极评价中古卫生合作。他表示,中古两国友谊深厚,卫生合作基础良好,双方在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在公共卫生、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他向古方介绍了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及新冠疫情防控情况,表示愿与古方共同努力,深化双多边卫生健康交流,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佩尔多莫赞赏中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就。他介绍了古巴在推广全民医疗以及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开展的工作,特别是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的进展。他表示,愿同中方共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推动扩大双方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人民健康福祉。
委科教司、委国际司,国家疾控局科教国际司,外交部拉美司有关负责同志陪同会见。
3月26日至30日,雷海潮副主任率团赴香港出席第53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会议并顺访澳门。本次会议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作为主持国首次举办的线下会议,且今年正值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立60周年,具有纪念意义,中国将继续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为促进全球食品安全作出努力。
在港澳访问期间,雷海潮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健康及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的主要官员进行了工作交流,了解港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处置、跨部门信息共享及协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风险交流与科普等主要做法,以及普及基本卫生服务、加强慢病干预管理等实践进展。雷海潮还访问了食品安全技术机构、食品企业、社区卫生机构等。
委食品司、基层司、港澳台办有关负责人陪同出访。
2023-03-30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为完善我国全人群环境化学物质内暴露监测,有效落实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工作的有关要求,3月29日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婴幼儿现场监测工作在我市武清区率先启动,天津市疾控中心环境健康与学校卫生研究所专家、武清区卫健委领导、武清区疾控中心领导赴武清区梅厂医院对开展情况督导检查。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是通过人群抽样调查,对居民人体内环境化合物水平、变化趋势及早期健康效应指标进行监测,了解当地居民人群环境化学物暴露特点和变化趋势,为评估居民环境化学物质暴露的健康风险,制定环境污染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国家项目工作安排,天津市分别于2019年、2021年组织开展了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第一、二轮调查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项目实施规划,本次开展的是第三轮6~36月龄婴幼儿人体生物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物质暴露水平检测、婴幼儿体格发育评估和问卷调查三部分。
武清区梅厂镇调查单元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现场调查工作任务,为后续的人体生物学监测工作现场积累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健所将严格落实项目方案要求,积极推进本轮人体生物监测规范开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2023-03-31科技日报
在这项研究中,京都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005年和2006年间收集的3100名美国成年人每日的步行数据,并核查了他们10年后的死亡率数据。这些参与者中,632人没有一天步行8000步或以上,532人每周一到两天步行8000步或以上,1937人每周三到七天步行8000步或以上。
结果发现,每周散步一两天、步数8000步或以上的人,在10年内死亡的风险比从未达到这一步行水平的人低14.9%。每周三至七天步行8000步或以上的人的死亡率甚至更低,比从未达到这一锻炼水平的人低16.5%。此外,对于65岁及以上的参与者来说,每周一两天步行8000步或以上对健康的益处似乎更高。研究团队指出,这些发现表明,每周只散步几天,可能就会对健康产生很大益处。
2023-03-31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29日,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布的一篇论文称,此前大多数地区城市儿童相对农村儿童的发育优势,从21世纪开始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这项研究对全球200多个国家的7100万青少年的体质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地方的城市儿童在上世纪90年代比乡村的同龄人高,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城市生活条件更优越所致。但到了2020年,城市身高优势在大多数地方都变小了,而在许多富裕西方国家,城市反而有了轻微劣势。不过,生活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地区的儿童是个例外,这些地方的城市优势比此前有所放大。研究者仍在调查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发达国家乡村的食物、医疗条件已能较好地满足儿童发育需要,乡村儿童也有更多户外活动的机会,这或许是这些国家的乡村儿童发育比城市儿童有优势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窃听”切掉茎的植物发出的声音。
学术期刊《细胞》30日发表了一项全球突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录制并分析了植物发出的清晰声音,类似于爆米花爆裂的咔嗒声,发出的音量类似于人类的语音,但频率很高,超出了人耳的听力范围。此前研究曾记录了植物的超声波振动,但这次研究提供了植物声音空气传播的第一个证据。
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在受到压力时通常会发出声音,而且每种植物和每种类型的压力都与一种特定的可识别声音有关。虽然人类的耳朵听不到植物发出的声音,但各种动物,如蝙蝠、老鼠和昆虫,都可能听到植物发出的声音。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人员将植物放置在一个安静的、没有背景噪音的地下室的声学箱里。超声波麦克风被安装在距离每株植物约10厘米的地方,记录的频率为20—250千赫(成年人检测到的声音最大频率约为16千赫)。这项研究主要集中在西红柿和烟草上,但也记录了小麦、玉米、仙人掌和天竺葵等植物。
研究人员表示,在将植物放入声学箱之前,对它们进行了各种处理:有些植物已5天没有浇水,有些植物的茎被切掉,有些植物则没有被“动手脚”。研究目的是测试植物是否会发出声音,以及这些声音是否会受植物状况的影响。录音显示,实验中的植物发出声音的频率为40—80千赫。未受压力的植物平均每小时发出的声音不到一种,而受到压力的植物,无论是脱水还是受伤,每小时都会发出数十种声音。
专门开发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录音。这些算法学会了如何区分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类型的声音,最终能够识别植物,并从录音中确定压力的类型和水平。此外,即使植物被放置在背景噪音很大的温室里,算法也能识别和分类植物的声音。
科技日报北京3月30日电(记者张佳欣)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个原子级结构的酶,这种酶可选择性地切断碳氢键,而这正是将简单碳氢化合物转化为更有用的化学物质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正如30日发表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的论文所描述的,详细的原子级“蓝图”提出了对酶进行工程改造以生产所需产品的方法。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希望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催化剂池,可从中选择所需的底物,从丰富的碳氢化合物中生产出想要的独特产品。新方法可将廉价而丰富的烷烃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生物产品或化学前体,包括醇、醛、羧酸盐和环氧化物。
这种生物酶是50年前发现的AlkB,无需高温和高压等严苛条件,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它使用廉价的铁来引发化学反应,几乎不产生不需要的副产品。生物化学家发现,细菌酶AlkB是使微生物有不同寻常的食欲的因素。自那以后,科学家们一直对利用AlkB的碳氢化合物吞噬能力感兴趣。多年研究表明,这种酶部分嵌入了细菌的细胞膜中,并与另外两种蛋白质协同作用。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纽约邮报》28日报道,美国巴尔的摩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人对朋友和热恋对象发出的笑声存在差异。
研究者将预先录好的两段音频发给来自5个国家的252名参与者,让他们分辨音频中的笑声是热恋对象还是朋友之间的,随后让他们描述两种笑声的区别。经过调查发现,参与者普遍能明显地发现两种笑声的区别,其中以波兰参与者的准确率最高,随后这项研究成果被发表在《非言语行为杂志》上。
2023-03-30AurionBiotech
AurionBiotech宣布其创新细胞疗法Vyznova获得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上市批准,用以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根据公告,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以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同种异体细胞疗法
AurionBiotech宣布其创新细胞疗法Vyznova获得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上市批准,用以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根据公告,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以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同种异体细胞疗法。
GregKunst
Aurion的首席执行官GregKunst表示:“Vyznova在日本的获批对于数百万有需求的患者、对再生医学、对AurionBiotech公司而言皆标志着多项‘第一’,这也是首次获批用以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细胞疗法。Aurion团队在细胞疗法研发和生产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正将ShigerguKinoshita教授及其团队的里程碑发明,应用到大规模的临床细胞治疗开发中——首先在日本,然后遍及全球。”
Vyznova是一项现货型、同种异体细胞疗法,是针对角膜内皮功能障碍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来自捐赠者角膜的健康细胞通过Aurion专有的创新、多步骤培养,以产生完全分化的角膜内皮细胞。此过程不需经过基因编辑,一名健康志愿者捐赠的细胞理论上可以为多达100名患者提供治疗,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手段,该新型细胞疗法侵入性要小得多,而且患者可以在手术后数小时起床进行活动。
公司研发管线
AurionBiotech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通过再生疗法帮助患者恢复视力。AurionBiotech是大型眼科护理公司CorneaGen的衍生公司。
参考资料:
公司官网
2023-03-30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类肠道中发现的最丰富的有益细菌物种之一在经历碳限制时显示出定植潜力的增加。
这些作者发现有益的肠道细菌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thetaiotaomicron)对碳缺乏作出反应,方法是将一部分重要的转录因子封存在一种无膜区室中。他们确定,这种转录因子封存增加了它的活性,从而改变了数百个细菌基因的表达,包括几个促进肠道定植和控制细菌中心代谢途径的基因。这些发现表明有益细菌利用将转录因子到无膜区室中,作为在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的重要策略。
论文第一作者、Groisman实验室博士后AimiliaKrypotou说,“出现的一件事是,当一种有机体缺碳时,这就是帮助产生有利于在肠道内生存的特性的信号。”
Groisman实验室以前的研究观察结果的汇合导致了这一突破。首先是当Groisman注意到来自肠道微生物的转录因子的大小比其他细菌物种的同源蛋白大得多。他们随后发现,如果没有同源蛋白缺失的额外区域,细菌就无法在小鼠的肠道中生存。
多形拟杆菌中转录终止因子Rho的相分离调控哺乳动物肠道中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细菌适应性。图片来自Science,2023,doi:10.1126/science.abn7229。
Krypotou随后猜测,这种额外的区域可能赋予细菌在肠道中生存所需的转录因子一种新的生物物理特性,并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测试这一猜测。
Groisman说,对这些无膜区室的认识实际上可以追溯到百年前。他说,Krypotou的关键见解是根据这种额外区域推断出细菌转录因子Rho的新特性。这种转录因子的封存是通过一种称为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phaseseparation)的过程进行的。液-液相分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细胞中的现象。
Groisman说,“这种现象已经为人所知,但通常与诸如植物、动物和真菌之类的真核生物的压力有关。最近,人们意识到它也可以发生在细菌身上,就我们的研究而言,我们确定它发生在肠道共生细菌中,这些细菌需要借此在肠道中生存。可以想象,如果人们操纵容易产生这种效果的有机体,也许就能改进对人类有益的有机体。”
Krypotou说,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刺激新的肠道健康益生菌疗法的开发。她说,“大多数研究仅探究细菌的丰度。如果我们不了解在分子水平上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不知道它是否会有帮助。”(生物谷Bioon.com)
EmiliaKrypotouetal.Bacteriarequirephaseseparationforfitnessinthemammaliangut.Science,2023,doi:10.1126/science.abn7229.
【1】Genomics: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预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doi:10.1016/j.ygeno.2023.110584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人群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损失的主要原因,诸如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往往与对心脏肌肉的物理性影响有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enomics上题为“Investigatinggenesassociatedwithheartfailure,atrialfibrillation,andothercardiovasculardiseases,andpredictingdiseaseusingmachinelearningtechniquesfortranslationalresearchandprecisionmedicin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DNA中的基因,从而就能成功预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比如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等)的风险。
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预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JCO: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预测人类肺癌风险的人工智能工具Sybil
doi:10.1200/JCO.22.01345
肺癌是美国乃至全球人群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低剂量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Low-dosechestcomputedtomography)被推荐用于针对50-80岁有明显吸烟史或目前正在吸烟的人群进行肺癌的筛查,利用LDCT进行肺癌筛查被证明能将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4%。但随着非吸烟人群中肺癌发病率的上升,科学家们就需要新型策略来筛查并准确预测更多人群患肺癌的风险,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题为“Sybil:AValidatedDeepLearningModeltoPredictFutureLungCancerRiskFromaSingleLow-DoseChestComputedTomograph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并测试了一种名为Sybil的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预测人群患肺癌的风险。
基于对来自美国和中国台湾患者的LDCT扫描结果的分析,人工智能工具Sybil或能准确预测有或者无明显吸烟史肺癌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医学博士LeciaSequist说道,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在从不吸烟或多年不吸烟的人群中不断攀升,这或许就表明存在很多风险因素会促进机体患肺癌的风险,而且其中一些因素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如今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一种特殊工具,其能利用图像观察集体生物学并对癌症风险进行预测,这或许就代替了研究人员评估个体的环境或遗传风险因素等。
美国预防服务特别工作组推荐对于50岁以上或有20包/年(pack-years)吸烟史的人群(目前正在吸烟或在过去15年内戒烟的人群)每年进行LDCT筛查,但仅有不到10%的符合条件的患者每年接受筛查。为了帮助改善肺癌筛查的效率并提供个体化的评估,研究者Sequist及其同事联合研究,利用来自全美肺部筛查试验(NLST,NationalLungScreeningTrial)的数据开发了名为Sybil的工具,其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能分析扫描并预测个体未来1-6年患肺癌的风险。研究者表示,Sybil只需要一个LDCT结果就能分析,且并不依赖于临床数据或放射科医生的结果注释,其已经被设计成了能在标准放射科读片站后台进行实时运行,这或许就使得定点照护的临床决策支持成为了可能。
【3】Nature子刊:人工智能利用彩色眼底照片预测视力丧失和中风风险
doi:10.1038/s41433-022-02239-4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由血栓阻塞视网膜静脉系统引发。如果诊断太迟或未能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ye上题为“Artificialintelligencetodistinguishretinalveinocclusionpatientsusingcolorfundusphotograph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中开发出一种可以检测视网膜细微变化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能帮助全科医生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检测和预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由于视网膜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紧密相连。因此,该技术也可以用于预测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该团队训练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来区分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集的超过10500张眼底图像。图像中的一些患者患有视网膜静脉阻塞;另一些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研究人员使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敏感性和混淆矩阵在两个独立的测试数据集中评估了该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结果显示,准确率超过95%。
【4】SciTranslMed:科学家有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的个体化药物组合策略来治疗人类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doi:10.1126/scitranslmed.abn7824
尽管联合疗法是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NHL,relapsed/refractorynon-Hodgkin’slymphoma)的标准治疗手段,但为单一患者选择的联合性治疗是有经验性的,而且在对化疗耐受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其反应率仍然较差。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题为“Anexvivoplatformtoguidedrugcombinationtreatmentinrelapsed/refractorylymph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AI)平台,其或能识别出患者特定的药物组合来帮助治疗淋巴瘤复发的患者。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个体化药物组合预测在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是可行的,其利用了名为QPOP(quadraticphenotypicoptimizationplatform,四维表型优化平台技术)的新型方法;该方法包括从患者机体中收集少量的肿瘤样本并在实验室中与一组精心挑选的用于治疗淋巴瘤的12种药物一起孵育,当72小时后,QPOP就能利用这12种可能的药物,对患者机体的癌细胞对750多种不同的药物组合(最多4种药物)的反应进行排名。关于QPOP的这项临床应用研究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同类研究中的首个研究。
【5】PNAS:科学家将微流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来改善人类癌症免疫疗法
doi:10.1073/pnas.2214569119
免疫细胞浸润和细胞毒性在机体炎症和免疫疗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然而,当前的癌症免疫疗法筛查手段忽略了T细胞能穿透肿瘤基质的能力,从而就大大限制了开发治疗实体瘤的有效疗法。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上题为“Microfluidicsguidedbydeeplearningforcancerimmunotherapyscreen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一种“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来改善癌症免疫疗法。研究人员所开发的这种原型平台或许有助于自动的药物筛选和实时3D成像,并能进行免疫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
研究者Guo说道,我们能利用所开发的平台来观察不同的疗法是如何影响对靶向癌细胞的杀灭效率的,甚至是肿瘤浸润等,其是非常独特的。这种平台能利用微流体技术(所谓的芯片实验室技术)结合称之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微流体技术是在微观渠道进行流体操控的技术,其基本上是将不同的实验室功能扩展到一个微芯片上;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生物神经网络为灵感的计算系统的一种机器学习手段,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平台快速且自动识别潜在的癌症免疫疗法药物,并检测其在细胞水平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NatBiomedEng:能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或能利用病理学图像来寻找类似的患者病例从而帮助诊断人类罕见疾病
doi:10.1038/s41551-022-00929-8
罕见疾病通常难以诊断,而预防针对罕见病患者的最佳疗法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也是一项巨大挑战。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上题为“Fastandscalablesearchofwhole-slideimagesviaself-superviseddeeplearn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其或能通过自学方式来学习用于在大型病理学图像库中寻找类似病例的特征。
这种名为SISH(用于组织学的自我监督图像搜索Self-SupervisedImagesearchforHistology)的工具就好像一种进行病理图像分析的搜索引擎,其拥有多种潜在的应用,包括识别罕见疾病并帮助临床医生确定哪些病人可能会对类似的疗法产生反应。研究者FaisalMahmood说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系统能帮助诊断罕见疾病并在不需要注释的前提下寻找具有类似形态模式的病例,也并不需要用于监督训练的大规模数据库;这种系统或有望改善病理学的训练、疾病亚型划分、肿瘤的鉴定仪及罕见形态学的鉴定等。
【7】Age&Ageing:科学家开发出能降低常见药物副作用的的新型人工智能工具
doi:10.1093/ageing/afac196
许多药物都具有抗胆碱活性,使用这些药物或与包括认知影响等多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geandAgeing上题为“Anovel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edtooltoassessanticholinergicburden:asurve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评估了一种新型工具,其能帮助计算哪种药物最有可能会对机体和大脑产生不良的抗胆碱影响,很多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可能会产生这些并发症,这些药物通常会通过阻断名为乙酰胆碱对的关键神经递质来影响大脑的功能,包括一些膀胱药物、抗抑郁药物、胃病药物和帕金森疾病药物在内的多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胆碱能效应,而这些药物通常会被老年人所摄入。
科学家开发出能降低常见药物副作用的的新型人工智能工具。
这种工具是首个结合机器学习技术的工具,其旨在开发一种可在门户网站上自动更新的工具,评估抗胆碱能负担的方法是基于对报告的不良事件进行评分,并与考虑开具处方的药物的化学结构紧密结合,从而就形成了一种要比以往任何系统都更为准确和最新的评分系统;最终,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对现实世界病人数据的建模,所开发的工具或能帮助支持减少普通药物风险的处方开具。
【8】NatMed:利用人工智能通过读取人们的呼吸模式就能检测出帕金森病
doi:10.1038/s41591-022-01932-x
帕金森病是出了名的难以诊断,因为它主要依赖于运动症状的出现,如震颤、僵硬和迟钝,但这些症状往往在发病几年后出现。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Medicine上题为“Artificialintelligence-enableddetectionandassessmentofParkinson’sdiseaseusingnocturnalbreathingsigna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人工智能模型,仅仅通过读取一个人的呼吸模式就能检测出帕金森病。
这种工具是一种神经网络,是一系列模拟人脑工作方式的关联算法,能够从一个人的夜间呼吸---睡眠时的呼吸模式--来评估这个人是否患有帕金森病。这种由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YuzheYang和博士后YuanYuan训练的神经网络还能够辨别人们所患的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并跟踪其疾病的进展。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使用脑脊液和神经影像学检测帕金森病的潜力,但这类方法具有侵入性,成本高,并且需要进入专门的医疗中心,因此不适合进行频繁的可以提供早期诊断或持续跟踪疾病进展的测试。
这些作者证实对帕金森病的人工智能评估可以每天晚上在家里趁人睡着时进行,而且不需要接触他们的身体。为此,他们开发了一种外观像家用Wi-Fi路由器的设备,但该设备不提供互联网接入,而是发射无线电信号,分析这些信号在周围环境中的反射,并在不接触身体的情况下提取受试者的呼吸模式。然后,呼吸信号被提供被这种神经网络,以被动的方式评估帕金森病,而且患者和护理人员不需要做任何工作。
【9】NatCommun:利用人工智能成功预测癌症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
doi:10.1038/s41467-022-31535-6
作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免疫疗法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而不使用化疗或放疗。它比传统的抗癌药物有更少的副作用,因为它只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此外,由于它利用了免疫系统的记忆和适应性,从它的治疗效果中受益的患者会有持续的抗癌效果。
近期开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ICI)已经极大地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癌症免疫疗法的问题是,只有大约30%的癌症患者从它的治疗效果中获益,而且目前的诊断技术不能准确预测患者对这种治疗的反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Network-basedmachinelearningapproachtopredictimmunotherapyresponseincancerpatien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基于网络的机器学习,提高了预测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出反应的准确性。
这些作者通过分析700多名三种不同癌症(黑色素瘤、胃癌和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结果以及患者癌症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发现了新的基于网络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利用基于网络的生物标志物,他们成功开发出可以预测抗癌治疗反应的人工智能方法。他们进一步证实这种基于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的治疗反应预测优于基于常规抗癌治疗生物标志物(包括免疫治疗靶标和肿瘤微环境标志物)的预测。
【10】Nature:利用人工智能确定了癌症中的21种拷贝数标记
doi:10.1038/s41586-022-04738-6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Signaturesofcopynumberalterationsinhuman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癌症研究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AI)研究并分类了癌症起始和生长时基因组---细胞的完整遗传密码---中DNA变化的大小和规模。
利用人工智能,这些作者确定了21种常见的缺陷,这些缺陷发生在癌症起始和生长时的DNA结构、顺序和拷贝数上。一类称为拷贝数标记(copynumbersignature)的常见缺陷可能帮助指导医生进行反映肿瘤特征的治疗。当你观看美国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时,会产生关于你观看的电影和电视剧类型的数据,你观看它们的频率,以及你是否给它们一个“大拇指”或“小拇指”。Netflix使用一种算法来分析这些大量的数据,在你观看的内容中找到模式,然后在你滚动浏览Netflix时推荐新的电影和电视剧。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2023-03-31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郑州3月30日电(记者毕京津)日前,全国养老服务工作表彰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议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议表彰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安排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和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具体举措。
会议聚焦“五个紧紧围绕”抓好重点任务落实:一要紧紧围绕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构建主体多元、保障基本、适度普惠、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二要紧紧围绕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三要紧紧围绕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四要紧紧围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五要紧紧围绕机构改革部署,推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本报北京电(申奇)近日,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发布通知,委托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胸科医院),于3—9月举办“2023年全国结核病临床诊疗技能竞赛”。此举旨在加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持续开展诊疗服务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进一步实现结核病防治高质量发展。
通知指出,此次竞赛分为各省份分赛场竞赛和全国总决赛,分赛场竞赛由各省份分别组织。今年3月—8月,各省份开展分级培训、分赛场竞赛并选拔本省份全国总决赛代表队队员;9月,在北京举行全国总决赛。
北京胸科医院介绍,全国总决赛内容涵盖结核病基础知识、临床诊断、规范治疗以及影像诊断等,能全方位检验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进入决赛的各省参赛队将由7名队员组成,队员年龄不超过45岁,具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其中同一代表队至少2名队员来自县(区)级,同一单位不能超过2名队员,通过这样的搭配原则,为中国结核病防治队伍培养新的生力军,进一步提升诊疗质量。
2023-03-31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顾天成)记者30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按照2023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有关要求,制定公布2023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
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关键一环。
其中,在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抽查方面,将抽查各地辖区30%二级以上医院、10%一级医院、5%基层医疗机构和4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执法人员发现问题、查处问题的能力,发现违法行为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坚决立案查处,维护国家随机监督抽查的严肃性。同时,各地应当在抽查任务完成后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将抽查结果信息通过官方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李恒)今年4月是第35个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中央文明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近日印发通知,决定联合开展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宜居靓家园健康新生活”。通知明确,要树立一批典型,弘扬爱卫新风尚。各地要加强宣传引导和典型报道,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爱国卫生宣教阵地,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新风尚,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和满意度。
同时,要筑牢“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理念。在爱国卫生月期间,全国爱卫办将启动“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专项活动,引导各地将节点性活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本报南宁电(记者庞革平)记者日前从广西卫健委获悉,经过多年努力,广西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2022年与2019年相比,发病率下降22.9%。
学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持续下降,2022年与2019年相比,聚集性疫情数下降近60%,结核病病例数下降近30%。
结核病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广西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耐药筛查率、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肺结核患者全程规范健康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重点人群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在广西结核病重点县(区)开展重点人群结核病主动筛查工作,探索出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力军,市、县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做好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适用于基层的重点人群结核病主动筛查工作模式,实现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结核病的传播蔓延。
2023-03-31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3月30日电(记者蔡敏婕)近日,广东省中山市报告1例H3N8禽流感病例,为一名56岁的女性。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艳30日称,目前发现的人感染H3N8均为偶发个案,发病前均有活禽暴露史,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健康监测均未发现新增病例,提示现阶段该病毒传播风险低。
李艳介绍,H3N8是禽流感的一种,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全球既往在禽类、马、狗和海豹等动物中检测出H3N8病毒,较少发现人类感染。
其中,H和N代表着禽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质,H为血凝素,可以使病毒黏附并侵入宿主细胞,如同病毒侵袭细胞的钥匙;N为神经氨酸酶,可以帮助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使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传播。
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频繁,会出现新的抗原成分,形成许多新的病毒株。因此,不同的数字符号表示着不同型别和亚型的病毒株。不同的病毒株也具有不同抗原性和致病性。
具体来看,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H分为H1至H16不同的型别,N分为N1至N9不同的型别。除了H3N8,已出现过人类感染的禽流感还包括H5N6、H5N1、H9N2、H7N7、H7N9、H10N3、H10N8、H5N8等亚型。
感染后,患者初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呈重症肺炎等表现。
在众多毒株中,H5与H7为高致病型,H3亚型引起的感染症状较轻。尤其是人感染H5N1和H5N6等亚型后,重症率和病死率较高,而人感染H3N8亚型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山禽流感病例感染的H3N8病毒,以往多是在禽类、马、狗和海豹等动物中被检测出,全球范围内都较少发现人类感染。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调查和研判认为,目前发现的人类感染H3N8均为偶发个案,发病前均有活禽暴露史。对中山市该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进行健康监测后,也均未发现新增病例,提示现阶段该病毒传播风险低。
广东疾控提示,若接触活禽或病死禽后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告诉医生禽类接触史或有无去过活禽市场。
小托育蕴含“大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命名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的通知,决定命名河北省石家庄市等33个城市(区)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这些示范城市有哪些好的做法?将为家庭解决哪些问题?
“示范城市创建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方便可及的普惠托育,更好地满足广大婴幼儿家庭的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这一举措也有助于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补齐当前公共服务中“幼有所育”的短板弱项,把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托育服务工作做实做好。
近年来,我国先后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示范城市创建范围、内容、管理办法、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等。
山东省16市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省发展改革委安排预算内资金1600万元,带动济南等6市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投入到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将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纳入市县以奖代补绩效考评……多地多措并举调动城市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为示范城市创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据介绍,该创建活动以设区的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县)为单位开展,每2年为一个周期。
各地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中,形成了不少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
济宁市形成以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为主体,多部门、多单位参与的“1+2+N”工作推进机制;柳州市将发展普惠托育及千人口托位数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及部门绩效考核指标……33个示范城市(区)把发展普惠托育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针对当前托育机构成本居高不下、普惠托位供给不足等难点,记者了解到,示范城市在土地规划、财政补贴、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衡水市对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家庭实行免费入托,对第一个、第二个婴幼儿入托的家庭每月补助300元;温州市参照当地幼儿园生均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按托大班1.2倍、托小班1.5倍、乳儿班2倍给予补助……示范城市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配套措施,有效解决广大婴幼儿家庭的“急难愁盼”。
在推动托育服务多元发展方面,杨文庄介绍,示范城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和群众送托需求,着力提高普惠托位占比,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家庭托育、幼儿园托班等多种形式,推动医育结合、智慧托育等新业态。
宁波、郑州、广州等市明确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应建尽建托育机构;成都市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国有闲置资产,建设群众身边的托育园所;上海市黄浦、奉贤、浦东等区探索配置社区“宝宝屋”,提供临时托、计时托,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这些做法深受群众欢迎。
3岁以下婴幼儿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幼有善育事关千家万户福祉。据介绍,杭州等多个城市搭建托育管理云平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托育服务实施常态监测;济南等市成立行业协会,主动加强行业自律。杨文庄说,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托育服务“朝阳”行业规范发展,让广大送托家庭放心、安心。
当前,托育服务以社会力量投资为主,收费水平超出绝大多数家庭的可负担能力,不少地方的托位空置率也比较高。对此,杨文庄表示,各有关方面要加大对各类托育机构的支持力度,帮助托育机构把运营成本降下来、把收托价格降下来,让有需要的婴幼儿家庭送得起、用得上。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深入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会同全国总工会持续开展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创建活动,鼓励支持各地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社区、示范机构和示范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托育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是我国能够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击新冠疫情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万亿元,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因时因势、科学主动优化调整防控政策
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同时,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先后出现多种变异株。针对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毒株波及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等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我国依靠多渠道预警、快速流调、精准防控、医疗救治等应对策略,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不断提高疫情处置效率,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坚持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4%,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秉持科学态度
稳慎把握病毒变异趋势。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组2020年2月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显示,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重症率达13.8%,粗病死率高达3.8%,传播系数达到2—2.5。当时,正是因为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采取最严格最彻底防控措施,我们才能遏制疫情大面积蔓延,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其后流行的阿尔法、德尔塔等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更易发展为危重症等特点。我国及时总结经验,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2022年,奥密克戎在全球范围流行,我国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总的来看,随着病毒变异,其传染力提高、潜伏期缩短,致病力在减弱。根据这一趋势,我国适时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依据客观情况,因时因势、审慎抉择的结果。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实践充分证明,我国走出了一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为保护本国美食,意大利政府拿出了一项提案,希望禁止生产、使用实验室培育的肉类。该提案在生效前需要经过议会的批准。
据欧洲新闻电视台29日报道,该提案规定,违反者可能面临最高6万欧元的罚款,并在3年内失去获得公共资金的权利。而且违反规定的工厂还可能会被停业。
报道称,若议会通过该提案,食品工业将不能使用“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物或细胞组织”生产肉类。欧洲新闻电视台报道称,意当局坚决保护意大利食品行业免受“有害”技术的影响。该提案也得到意大利民众的支持。民调显示,84%的意大利人反对实验室培育的食品。
不过,欧洲食品安全局表示,诸如细胞培养肉一类的细胞农业“可被视为健康环保型食品行业的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也强调,细胞农业是一种不会损害动物福利、环境可持续性或食品安全的更加道德的生产方式。
2023-03-31央视新闻客户端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德国《焦点》周刊29日报道,欧盟2021年的医疗器械新规(MDR)要求已获批在成员国销售的医疗设备再次进行认证,由于该过程复杂且昂贵,目前德国医院出现医疗产品供应缺口。
此前,德国已批准超过40万种医疗设备,其中包括假肢、手术器械、注射器、导管等。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许多产品都颇受好评,但也出现过差评和恶劣事件,比如12年前的劣质丰胸假体丑闻,数万女性不得不移除已植入的假体。
据德国工商大会(DIHK)介绍,为保证医疗产品供应,认证过渡期将持续到2027年底。尽管如此,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称,目前一些医院还是出现了医疗产品短缺的现象。德专家估计,大约30%的医疗产品在未来几年内有从市场上消失的危险。
由于重新认证需要准备大量的文件和临床研究资料,该程序将持续13至24个月。每份认证书的费用在30万至50万欧元之间。
2023-03-30上游新闻
原标题:不是埃博拉,不是马尔堡,非洲再现致命疾病:出现症状24小时内死亡
红星新闻消息,在非洲布隆迪,一种可导致“流鼻血”的神秘疾病已接连导致3人死亡。据悉,目前已知的所有病例都在出现症状后的24小时内死亡。与此同时,两名感染者曾接受治疗的巴济罗地区已被卫生当局隔离。
患者症状似乎指向“某种病毒性出血热”
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的所有死亡病例都发生在布隆迪东北部,靠近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边境地区。这种神秘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呕吐、腹痛、头晕和流鼻血。报道称,这些症状似乎指向“某种病毒性出血热”,如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然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布隆迪卫生部已经排除了是马尔堡病毒或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据报道,上周一名18岁的学生因呕吐、腹泻和流鼻血等症状被送往医院,结果“当天就去世了”。由于赤道几内亚和布隆迪邻国坦桑尼亚近期正遭马尔堡病毒席卷,卫生专家怀疑这名学生是在感染马尔堡病毒后死亡。然而,对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的检测结果都呈阴性。
目前,因为两名感染者曾被转移到巴济罗地区的Migwa健康中心接受治疗,该地区已经被隔离控制。健康中心的一名护士惊慌失措地表示,“这是一种快速致命的疾病。太可怕了。”
据报道,2022年7月,坦桑尼亚也曾爆发过一种神秘的流鼻血疾病,造成至少3人死亡。随后,坦桑尼亚政府确认其为钩端螺旋体病,也称为韦尔病。韦尔病是一种罕见的传染病,通过大鼠、小鼠、牛、猪和狗等动物的尿液传播。此前,世卫组织曾警告称,人畜共患疾病正在非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科技日报北京3月30日电(记者华凌)记者30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首次将被称为“黑金”的石墨烯转换成具有“收发一体”的可穿戴智能“人工喉”(WAGT),有望帮助语言障碍者重获新“声”。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机器智能》上。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由于意外或者癌症等疾病手术而失去声音——人类最简单最快速的通信交流方式。虽然目前有传统人工喉可以使用,但它们成本大、消耗高,对于患者来说,还存在使用麻烦、体验感差、发音模糊等问题,尤其是特有的电子机器之声,带给人一种突兀冰冷的感觉。
据介绍,二次迭代后的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在器件柔性可贴附、声音收发系统集成、动作监测系统、轻型可穿戴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实现了声音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并可以通过示波器实时观测喉部运动情况。这个体积更小且功能集成更多的“人工喉”,其膜片通过导线与一个仅两平方厘米大小的微控制器相连,可以放在口袋里,配备的电池只有一个纽扣大小,简单又便捷。
任天令表示,新一代石墨烯“人工喉”可以基本恢复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识别喉切除术患者模糊说出的日常词汇,准确率超过90%。甚至不同频率的耳语、尖叫和咳嗽都可以被其记录、编码并进行分类,“解码”出不同种类聋哑人的“语言”,经过训练后,有望让患者实现“吟诗作唱”的梦想。
进入春季,随处可见静电烦恼。静电容易造成衣物紧贴身体,影响美观,且容易沾灰,还会使发丝飘竖起来、皮肤有触电感等。为何春季静电特别多?有什么措施可以缓解或摆脱静电的烦恼?
专家介绍,所谓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外在摩擦作用下,导致电荷聚集在某个表面形成静电。春季时,人们穿的衣服化纤类材质偏多,衣服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互相摩擦容易产生大量电荷。而春季空气和皮肤往往较为干燥,电荷没有途径释放,积累的电荷产生的电压便会越来越高,导致静电放电刺痛皮肤,严重的还会引起焦躁、胸闷等异常状况。
如何有效防止静电烦扰?中国日用化工协会副理事长、家居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石荣莹介绍,防静电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防止电荷积累,让它能及时顺利释放掉。
首先,要保持湿润,可以通过房间加湿、皮肤涂抹润肤产品等保持湿润,可防止电荷的聚集。其次是衣服材质选择,可尽量多选纯棉类织物。再次,在织物清洁与护理时辅助使用一些抗静电产品,比如柔顺剂、抗静电洗衣液、抗静电喷雾等。柔顺剂是在最后一遍漂洗时加入,其含有的阳离子会吸附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阳离子膜,起到屏蔽、中和负电荷的功能,不让负电荷积累,进而消除静电。抗静电洗衣液是一种去污和抗静电二合一产品,不过其抗静电能力弱于柔顺剂。此外,抗静电喷雾作为一种便携式产品,可以在出门时对衣物喷一下,即可瞬时消除静电烦扰。
2023-03-30金羊网
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病人的依从性不好。吃吃停停、不按时吃药、随意中断治疗,严重影响了降压治疗的效果。
春天气温忽冷忽热,也容易带来血压波动,成为高血压人群的“危险季”。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提醒,控制血压常见有三个误区,建议高血压人群应重视在家自测血压,持续监控,及时干预。
控制血压常见三误区
“首先要提醒公众,降压治疗不是等于只吃药。”陈鲁原教授说:“我们强调高血压要终身治疗,一个是生活方式改善,一个是坚持药物治疗为主的医学治疗。不管医学治疗如何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善是基础。”很多高血压病人吃了很多药,血压仍不能控制,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善。比如高盐饮食或肥胖问题不解决,都会影响一些降压药物的疗效。另外运动是可以降血压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自律地坚持锻炼。所以要提醒患者不要认为“吃药是万能的”,而忽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是药三分毒”,不愿吃药或感觉自己血压平稳了就自行停药。陈鲁原表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病人的依从性不好。吃吃停停、不按时吃药、随意中断治疗,或自己随意改变服药方案,严重影响了降压治疗的效果。“在我国,脑卒中有70%是血压高引起的,心肌梗死有50%是高血压引起的,还有很多肾脏疾病、眼睛失明也是高血压引起的,吃药是在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吃药才是不科学的。”
“并不是只有到医院让医生护士测量血压才是最准的,我们大力推荐高血压人群重视在家自行测量血压。”陈鲁原表示,因为在医院里脱离了日常生活环境,而有的人也会有“白大褂效应”,所以测量血压并不一定最符合真实情况。建议使用上臂式全自动血压计,掌握了科学方法,在家测量更便于持续监测,也能更及时、准确地反馈血压状况。
在家自测血压,读数不同怎么办?
如果在家自测血压每次读数都不一样,是测量不准吗?陈鲁原教授表示,这属于正常现象。每次测量血压可共测量3次,每次间隔1~2分钟。读数可取三次均值,也可取最接近的两次测量的平均值。如果第一次测量的数字与后两次差异较大,建议舍弃第一次读数,取第二、第三次的平均值。
如果左右臂血压不一样,怎么办?陈鲁原教授表示,按“就高不就低”的测量原则,以高的一侧为准。此外,通常情况下,双上肢血压相差小于10mmHg属于正常范围,如果双上肢血压差为10mmHg-19mmHg,则需要考虑是否有动脉硬化、狭窄;双上肢血压差≥20mmHg,则可能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
2023-03-31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苹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组分所有表位和桦树的相似度最高,因此桦树-苹果交叉过敏最为常见。
正值花粉过敏季,春天主要由一些树木的花粉引起。大家对花粉引起的上下气道疾病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桦树花粉过敏“间接”诱发的多种食物过敏。
北方桦树花粉致敏率约11.3%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一首《北国之春》引发很多人对白桦林的向往。桦树是桦木属植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至寒带。中国产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桦树功用较多,不仅可观赏、为木材,还具有药用、食用价值。除了欣赏白桦林的浪漫优雅外,到了北方春暖花开时节,要警惕桦树花粉诱发的过敏反应。
桦树的花粉在空气中飘散,一般在4-5月份达到高峰,可引起过敏。在欧洲的一般人群中,桦树花粉致敏的流行率约为8%到16%。在我国北方内蒙古地区,桦树花粉致敏的流行率约为11.3%。桦树花粉诱发的临床症状可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过敏性皮炎,有些患者也可出现食物过敏反应。
超七成桦树过敏者有食物过敏
桦树花粉中引起过敏的主要蛋白成分和很多分子具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因此,患者非常容易对桤木、角木、榛子、橡树、栗子和山毛榉等同时过敏。这也是为什么患者在做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时,出现很多花粉同时过敏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大约70%的桦树花粉过敏患者曾发生过食物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这种花粉-蔬果交叉过敏反应,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通常这种反应是轻微的局部急性反应,例如瘙痒、刺痛和嘴唇、舌头和喉咙的血管性水肿。也可出现更严重的反应,包括吞咽困难或喉咙肿胀等,少数患者甚至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特别是苹果,最易引起食物过敏
桦树花粉“间接”诱发的多种食物过敏也不要忽视。临床上发现很多桦树花粉过敏的患者,进食一些与其有交叉反应的食物蛋白,例如蔷薇科水果(如苹果)、坚果(如榛子)和凤梨科蔬菜(如胡萝卜)等容易发生食物过敏。
最常与桦树花粉发生交叉反应的是苹果。苹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组分所有表位和桦树的相似度最高,因此桦树-苹果交叉过敏最为常见。当然,桦树花粉中有很多其他的蛋白组分,也广泛存在于一些水果蔬菜中,也可诱发一部分的食物过敏。
提醒大家,当享用美味的苹果时,如出现嘴唇麻木、口腔瘙痒、喉咙肿胀、皮肤皮疹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023-03-30极目新闻
近日,“长期侧睡对脸型的影响有多大”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担心会对脸型造成影响。
长期侧睡真的会导致大小脸吗?3月29日,武汉多位专家表示,大小脸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侧睡影响有限。
女子意外发现大小脸
像陈女士这样,长期侧睡真的容易变成大小脸吗?王简医生发现,陈女士因为有龋齿,习惯性用左边牙齿咀嚼,这可能是引起她面部肌肉失衡,导致大小脸的重要原因,而她所说的长期侧睡,其实对脸部轮廓影响微乎其微。
“大小脸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年龄、面部结构、偏侧咀嚼习惯、遗传、面神经等都有关系。”武汉市东湖医院康复治疗师李慕瑶表示,人在睡眠状态下会无意识地变换睡姿,并不会一直处在侧卧位,对于面部骨骼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来说,长期侧睡对大小脸的影响并不大,大家不用太过焦虑。
侧睡对腰椎有一定影响
睡觉时保持什么睡姿更为健康?李慕瑶建议,仰卧位睡觉时,身体各部分受力面积较均匀,能够分散身体各部分的压力,同时肩颈、腰椎处于同一水平线,可以减少颈椎、腰椎病的压力。如果选择侧卧位时,可用枕头夹在膝关节处,这样可以减轻腰椎和腰肌的压力,从而减轻不良影响。另外,患有腰椎病的患者不建议侧身睡,最好平躺。
提到结核病,不少人认为它已经被消灭。事实上,这种古老的疾病从未远离人类社会。当前,我国结核病流行状况如何?我们离终结结核病还有多远?遏制结核病难点在哪里?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
“熟悉的陌生人”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结核病也被称为“白色瘟疫”“痨病”。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可以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在西方,肺结核曾被称为“死亡之首”,在中国也曾有“十痨九死”的说法。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迎来曙光。随着20世纪50年代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特效药物的出现,“十痨九死”的历史被彻底扭转,结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症,甚至一度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增加、耐药菌株的出现及艾滋病的流行等因素,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结核病发病率等情况,宣布结核病进入“紧急状态”。
“一些人很多年没听到结核病了,觉得结核病已经被消灭了,但其实结核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李亮说,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自2000年以来,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共挽救了约7400万人的生命,但2021年全球仍有约1060万人新发结核病,16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在中国,结核病防控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结核病患者治愈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但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国结核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中国2021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万,仅次于印度和印尼。
控制并最终消灭结核病是全球共同的责任。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终止结核病策略”,并提出2035年目标:与2015年相比,结核病发病率减少90%,死亡数减少95%,结核病的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下。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提出,2030年要终止结核病的流行。
“结核病防控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发病率。”李亮说,“如果一个传染病的发病率降到10/10万以下,我们就可以认为该传染病的流行被终结了。我国2021年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要降到10/10万以下,亟需创新手段、综合施策,强有力推动结核病防控工作。”
终结结核病流行任重道远
终结结核病流行,难点在哪里?
李亮表示,要想终止结核病流行,需要具备3方面条件:好的疫苗、新型诊断工具和有效的临床药物。
在疫苗方面,李亮介绍,目前人类主要依靠1921年诞生的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卡介苗对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病较为有效,但对预防肺结核尤其是成人肺结核效果有限。“卡介苗在预防传染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并不完美,它不像天花疫苗具有100%的保护效力,让人接种后一辈子都不会再得病。”李亮说,为了克服卡介苗保护力不足的缺点,全球正在加速研发新型结核疫苗,部分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一定进展。
“终结结核病流行,我们任重道远。”李亮说,“目前我们在疫苗、新型诊断工具和临床药物3方面离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需形成全社会参与防治氛围
“新冠疫情提高了大家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视程度。”李亮说,人们在新冠防控中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咳嗽礼仪等,这些措施同样有利于预防结核病。但与此同时,2020年和2021年我国报告的结核病患者数大幅度减少,“是患者突然变少了吗?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这反而说明未确诊和未治疗的结核病患者数有所增加,可能导致更多的社区传播感染。”
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及时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是保护易感人群、遏制疾病传播的重要办法。“但结核病防控的难点之一在于其发病隐匿,结核病的潜伏期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甚至十几年,这给结核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我们的防控策略要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出击。”李亮说,目前结核病多为因症就诊,但研究表明,近一半的结核病患者为无症状,因此应通过健康查体发现更多潜伏的结核病,“我国人口基数大,全员筛查难以实现,但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做过移植手术的患者等。”
“结合临床经验,近年来结核病疑难重症患者在诊治上有一些新特点。”李亮介绍,结核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在逐渐增加,八九十岁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很常见;有合并症的结核病患者比例增加,不少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常见疾病,治疗难度增加。“老年人是患结核病的高危人群。”李亮说,建议老年人每年做一次胸片或CT,筛查结核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李亮说,终结结核病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防治的氛围,“一些群众对结核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应继续向大家科普结核病的疾病信息、危害和防治知识等。”
延伸阅读
结核常识知多少?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除了头发、指甲和牙齿外,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发生在肺部,称为肺结核,其次是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核、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
结核病是如何传染的?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感染。
与肺结核患者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应及时到医院去检查排除。
肺结核主要有哪些症状?
咳嗽、咳痰超过2周,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是肺结核的主要局部症状。此外,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的常见全身症状。
哪些人容易感染结核?
所有人群均易感,以下人群感染风险高: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婴幼儿、青少年、学生、60岁及以上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糖尿病、矽肺、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营养不良、长期酗酒者;肝硬化、胃切除术后、空肠回肠吻合术后;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等。
若怀疑得了结核病,应去哪就诊?
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应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肺结核能治好吗?
普通肺结核只要坚持全程规范治疗,成功治疗率在90%以上。如不规范或不合理治疗,很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甚至产生耐药。耐药肺结核的成功治疗率低,仅为60%左右,且治疗费用高,一般需花费20万—30万元。
肺结核会遗传吗?
肺结核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性疾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但在肺结核传染期可通过空气传播,容易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
肺结核患者应注意什么?
咳嗽、打喷嚏时,应当避让他人、遮掩口鼻;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居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