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的说法,其实很笼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看病贵”的概念更复杂,涉及到看病就医的价格、费用以及医疗费用对家庭个人的经济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
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两年来,我们虽然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进行了新的探索,也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随着医改进入攻坚时期,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矛盾更加突出,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恰恰也说明了我们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机制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并不断向纵深推进。这也意味着彻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