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专题报告(实用8篇)

1、初步了解不同的水管穿洞后因为高度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喷水现象,乐于参与水的喷射现象的探究活动。

2、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观察并记录的习惯。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乐趣。

存在问题:

考虑到活动材料的特性,在材料准备时没有让幼儿参与水管钻洞的过程。

支持策略:

师幼共同搜集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接触,引发活动的兴趣。

资源利用:

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的废旧材料,让幼儿融入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引发探究兴趣

案例启示:

1、“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乐于探索、敢于验证的科学习惯。

科学探究说课稿

活动探究

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工作总结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弹簧秤、刻度尺、钩码、杆称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次序师生互动教学目标

活动1

提问1、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杆;

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

2、知道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3、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2

2、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3

制订计划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其更完整;

3、各小组介绍实验方案,教师给予指导并与以肯定。1、各组均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活动4

3、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在实验中所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及处理方案;

4、多次测量并检查自己的实验数据。1、能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3、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活动5

交流与合作1、确定自己的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

2、和其它组交流所得结论,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并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1、会进行交流与合作。

活动6

分析论证1、各组陈述自己的实验结论及对结论的分析;

3、实验出真理: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确定结论,达成共识。

活动7

巩固与提高1、完成课本156页2、3、4、5题;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一、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四、探究过程:

活动次序探究过程

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提问:

(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

4、这样猜想的理由。

设计实验1、根据问题与自己的猜想,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的仪器来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思考2分钟)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换意见,使其更完整;

3、简单写出设计方案或实验步骤。

3、测量时要注意使杠杆在位置保持平衡;

5、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计算;

4、更换力和力臂大小多次测量并检查自己的实验数据。

分析论证1、各组陈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公式;。

巩固提高1、完成课本156页2、3、4、5题;

1、情感、态度:培养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2、知识:感受大小的不同,巩固对圆形的认识。

3、能力、技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表演能力。

活动过程实录

一、律动:教师放幼儿乐曲《走路》,幼儿伴随着音乐,模仿小动物的走路姿势入场。

二、游戏:

1、魔术师变魔术:

宝宝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魔术师(两位教师藏在用布帘挡着的架子后面扮演小动物),你们猜一猜它们是谁(幼儿听动物的.叫声说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想让魔术师给我们变什么幼儿自由发言。想让哪位魔术师先给我们表演幼儿自由发言选定一位魔术师。宝宝们快闭上眼睛说变、变、变,看小狗魔术师(小猫魔术师)给我们变出什么来了幼儿说出泡泡。我们再请小猫魔术师(小狗魔术师)为我们变魔术,闭上眼睛说变、变、变,变出什么来了幼儿说出泡泡。小猫魔术师和小狗魔术师变出的两个泡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那小朋友喜欢大泡泡,还是小泡泡请幼儿自由选择魔术师,变出自己喜欢的泡泡。

2、幼儿变魔术

宝宝们看魔术师变魔术,你们想变魔术吗好,下面就请魔术师休息,由你们这些小魔术师来变魔术。老师闭上眼睛说大泡泡,你们就用手势变出大泡泡,我说小泡泡,你们就用手势变出小泡泡,准备好了吗开始!

(1)、老师说,幼儿变。

(2)、一个幼儿说,其他幼儿变。

3、小鱼变魔术(观看课件)

宝宝们,鱼儿见我们玩的这么高兴也游来了!我们一起叫鱼儿的名字,请它们出来吧!鱼儿、鱼儿游出来。播放课件,鱼儿出来了,听它们在说什么鱼儿说:“我也会变魔术!”小朋友们想看吗我们一齐说:“鱼儿、鱼儿变、变、变!”大鱼儿变出什么来了(泡泡)我们再一齐说:“鱼儿、鱼儿变、变、变!”小鱼儿又变出什么来了(泡泡)鱼儿变出了几个泡泡这两个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不同哪位小朋友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大泡泡,用金箍棒去指一指,指对了,我们一起用笑脸鼓励他。同样的方法找出小泡泡。

三、体验实践活动:吹泡泡

鱼儿说:“你们的火眼金睛可真厉害!我们从东海龙宫带来的礼物奖励给你们了!”小朋友猜一猜什么礼物出示泡泡器,请幼儿说说玩法,教师补充。重点强调瓶内液体不能接触到嘴。请幼儿尽情地吹泡泡,感受泡泡大小的不同。

四、延伸活动:到室外去感受阳光下吹出的泡泡和室内吹出的泡泡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洞洞,如:防盗门上有洞洞、卫生间里有多少个洞洞?抽水马桶的“洞洞”,甚至我们的身上都有洞洞。幼儿喜欢观察这些洞洞,觉得有趣。其实,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概念——空间敏感期。0~6岁是儿童空间智能发展的敏感期,每个阶段的发展内容都不相同,生活中孩子对各种洞洞的好奇,正是孩子空间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外在表现。引导孩子在找洞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洞”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有用性,初步获取更多有关“洞”的经验,增强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探究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目标预设】

1、能大胆讲述自己发现的生活中各种有用的洞洞,了解洞洞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自己身体上的重要的洞洞名称和功能,懂得要保护它们。

【重点和难点】

能在生活中找到有用的洞洞,了解一些洞洞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理念】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中班幼儿处于“好奇好问”的阶段,他们对身边的洞洞充满了好奇,许多孩子对小洞、小孔的兴趣是从穿珠游戏开始的,之后他便表现出对各种各样小洞的兴趣,还喜欢物品上各种各样的小洞,比如笔套、耳机孔,甚至还想方设法把东西填到洞洞里去。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景,面对孩子这些痴迷洞洞的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去探究。此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一起来寻找洞洞、了解洞洞,满足幼儿对洞洞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有洞洞物品的图片。

2、方形彩纸(手帕)、衣服、围巾图形。各种图安的打洞机机。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将有洞的一面朝幼儿,使幼儿发现袋子上的大洞)你们知道袋子可以用来干什么?你为什么说我的袋子不可以装东西?(用洞)

2、师:原来袋子上有了洞洞就不能装东西,袋子也就没用了。

3、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上有了洞洞就没用了?

4、教师小结:看来洞洞在我们生活中挺不受欢迎的,洞洞在这些地方没有用。

二、发现生活中有用的洞洞。

1、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洞洞都没有用呢?为什么?

2、师:原来不是所用的洞洞都是没有用的,有些东西上的洞洞是有用的。

3、提问:你知道哪里有洞洞,它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交流)

5、出示一些有洞洞的物品图片,讨论这些物品的作品,感受生活中离不开有用的洞洞。

如:水池里的洞洞——脏水流走钥匙孔——插钥匙,开门

漏勺——滤水纽扣洞——扣扣子

花边上的洞洞——各种形状的洞洞让花边变的更好看等等

皮带上的洞洞——调节皮带圈的大小,适合不同腰围的人佩带。

6、教师小结:原来洞洞不都是没有用的,有些地方和东西上的洞洞可有用了,而且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用各种洞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有用的洞洞。

7、提问:今天你用洞洞了吗?引导幼儿发现着装上的洞洞(袖口、袜口、手套口、裤管、纽扣洞、鞋口)

三、了解身体上有用的洞洞。

引导幼儿说出身体上这些洞的名称:嘴、耳道、肛门、肚脐等,说出它们的作用。

2、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的身体上也长了许多洞洞,这些洞洞有的能帮助我们呼吸、闻东西、有的能帮助我们听声音……有的能帮助我们排除身体里的食物的残渣,用处真大呀!

3、讨论:如果我们身上没有了这些洞洞会怎么样?

4、那我们该怎么保护我们身体上的这些洞洞呢?

四、用洞洞装饰物品,感受洞洞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

1、师:刚才我们说一些衣服、手帕、围巾的花边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洞,这样这些东西变得更漂亮了。请你也当设计师,用打洞机在衣服、手帕、围巾的边上打出好看的花边(出示方形彩纸(手帕)、衣服、围巾图形)

2、教师介绍打洞机的使用方法。

3、幼儿操作。

4、展示幼儿作品,幼儿欣赏洞洞带来的美。

教学目的:

2、培养小朋友对妈妈的热爱之情,知道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妈妈。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跟着磁带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师:刚才小朋友看了电视里面有谁出生了?(小马和鳄鱼)

师:小马是怎样出生的?(小马是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三、结束部分:

反思与分析:

关于动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关于动物是从哪来,自己是从哪来,小朋友更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很投入的参加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小朋友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小朋友要掌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容易接受。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采用了小朋友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游戏”,让小朋友在玩中复习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又一次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都在对小朋友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了小朋友对妈妈的热爱之情;萌发了小朋友爱动物的情感;让小朋友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保护动物。

科学,绝非轻而易举的事业,只有坚毅的智者才适于从事科学。小编收集了探究科学的经典名言,欢迎阅读。

3、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徐特立

4、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是不可分离的。——张岱

5、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亚当斯密

8、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斯宾塞

12、科学本身就有诗意。——斯宾塞

15、科学同思想自由是不可分离的`。——张岱年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胡适

18、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梁启超

19、科学世界是无穷的领域,人们应当勇敢去探索。——童第周

21、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习思想方法。——何祚麻

26、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31、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毛泽东

32、高科技的发展又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孙明哲

40、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勃朗宁

44、科学的幻想归根结底是科学和技术的大胆创造。——费定

45、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49、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波普

50、科学有点儿像你呼吸的空气,它无处不在。——艾森豪威尔

52、科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系统。——高尔基

54、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斯宾塞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导语: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导语: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导语: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导语: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以主体合作式探索活动为主的实验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再通过对科学家对热气球的发明,能让学生概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2、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活动来培养学生完整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民主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时的组织和调控。

探究式实验教学。主体合作式教学。

电脑实物投影仪。

5

1.分小组实验

2.适时表扬能及时做记录的小组

3.奖品:猜对的小组可以吃哪个鸡蛋

引导学生利用摸、看、闻、转等方法进行探究

能及时将实验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8

2.组织学生讨论

仔细观看,并能适时记录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一些关键的字眼,学会对问题的分析

学会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以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通过最新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

这个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首先确定脚印和身高的一种模糊的正比例关系

10

2.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并帮助其进行完善

3.教师提示注意实验的细节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教师指导个别实验能力较差的小组

为加快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学生测量的数据迅速在电脑上予以公布

学生按小组进行实验,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体现相互尊重和协调的能力

2.请每组同学举例汇报本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相互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分结论:

1.脚印和身高有着必然的关系,它们的比值为0.5左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获得启示: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回家作业:

班级

姓名

我们在学过的这些课中哪些是和科学探究有关的

我熟知的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的例子有哪些

关于科学探究,我还想知道……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发散性强,比如上课前我在网上查了,也问了很多人“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我们只有转、摇两种方法,学生却有摸、闻、舔、看、听、转、摇七种方法,还有一个人的脚有大有小的说法,脚会热胀冷缩等,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另外学生自己能够说出利用现在的网络信息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及进行交流,非常的不错。

由于害怕老师的引导过多,更主要的怕不知道如何描述才不显得教条主义,回过头来想一想,教师适当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很可能我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敢说,不敢教,以为一说一教了,就又变成了不是科学探究了,因此在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时,轻易地放过去了,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后面的探究感觉有些无序,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再想,教师如何把握一个度真的很重要,可看样子又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真的要花多少工夫才能做到。

THE END
1.科学调查报告(共5篇).docx本报告将详细介绍五篇科学调查的结果,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三、调查结果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本文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数据...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0340312.html
2.《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简介...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作者: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最新《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03736.html
3.中国科学院报告研判128个科学研究前沿中国科学院报告研判128个科学研究前沿-"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张泉)28日发布的《2023研究前沿》报告和《2023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遴选出2023年全球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28个研究前沿,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研判。"http://education.news.cn/20231129/280c4742316c40329da7a5b46f06ecaa/c.html
4.国家智库报告中国智库AMI综合评价研究报告(2021)特别是我们对美国学者詹姆斯·麦甘的《全球智库报告》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2016年我本人与麦甘在香山全球智库论坛上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智库评价领域的地位。 2016年,我们开始关注中国智库的评价,发布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创新工程重大成果奖...http://casses.cssn.cn/xsyj/202301/t20230112_5579569.shtml
5.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研究报告及启示20211128154812.docx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研究报告及启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研究报告及启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研究报告及启示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外国的研究及启迪作者:郭玉英纲要:目前的科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 20世纪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8/5112134134004123.shtm
1.科学调查报告(通用17篇)自从深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认识到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1661543.html
2.[实用]研究报告范文11篇研究报告 1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https://www.unjs.com/baogao/7818793.html
3.第二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课题研究报告(之三)3.准备结题报告,报请专家组鉴定。(负责人:滕斌 钟继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指本课题组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项目导向的高中地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发展动态。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基...http://www.hnjkgx.com/wx/a_s_489.html
4.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写一份有计划、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结论所驾驭的课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课题研究主要利用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调查法,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https://mip.wenshubang.com/gongzuohuibao/2414401.html
5.调查研究报告(通用15篇)调查研究报告4 摘要:关于在校大学生谈话技巧的调查研究,随机挑选了300名在校本科生作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谈话技巧调查量表》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筛选出影响学生个体谈话的主要因素,考察这些主要因素对学生个体谈话技巧所起作用的大小,最后,检验性别差异性。 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3654369.html
6.《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课题开题报告1.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与整理,形成案例集、个案集和课题总结报告等。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九、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二)最终研究成果 十、支持保障 1.本课题成员基本上都是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有几位老师有主持或参与省课题的经历,在之前的课题研究中他们已经积...http://www.hmsx.tn.czedu.cn/html/article5405246.html
7.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摘要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提到了要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在上海市小学课程计划中也明确规定“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内外文化体育...https://jdxx.mhedu.sh.cn/hxjw/shzlddhjxxlh/gjgx/104798.htm
8.体育调查与研究报告范文(精选7篇)体育调查与研究报告 2 一、调研目的 本次体育调查与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体育设施、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及居民的身心健康。 二、调研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并发放问卷,对学生、教师、居民及体育工作者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关于体育...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1028090951_203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