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005份,问卷有效率67.69%。其中,男性受访者占64.51%,女性受访者占35.49%。样本年龄分布为,“60后”占7.27%,“70后”占15.82%,“80后”占37.44%,“90后”占31.69%,“00后”占7.78%。样本学历分布为,初中及以下占2.81%,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占24.16%,大专占21.39%,本科占42.86%,硕博研究生占8.78%。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受访者占28.85%。
主要发现:
·兴趣是影响人们理解科学的重要因素。
·公众认为“解释科学有什么用,科学对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科学内容”能够增强自己对科学的兴趣。
·公众对“科学”最突出的三个印象是“创新的”“求真的”“实用的”。
·“00后”对高精尖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认知更为清晰。他们对发展“能变现的知识”“有用的科学”没有紧迫的期待。
·公众对科学家“男性”“生活穷苦”“难以接近”等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改变。
·“实事求是”“奉献”“爱国”是中国公众眼中科学家精神的三个内核。
·公众从对科学的盲目崇拜走向理性怀疑,持“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科学观的公众占比不到三成,这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表现之一。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前后,公众对于科技带来各类威胁的担忧均呈下降趋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历来对公众的科学素养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20年底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要达到10%的目标。
进入新时代,引导公众树立理性健康的科学观、探索增强科学学科吸引力的多样化路径对科技创新尤为重要。让公众理解科学,能够有效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众认为科学距离自己的生活有多远?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学”“科学家”有哪些刻板印象?哪些因素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如何开启中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此展开了调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超七成受访者表示对学习和理解科学感兴趣
当被问及对学习和理解科学的兴趣时,25.4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学习和理解科学”这件事“非常有兴趣”,45.41%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兴趣”,17.19%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8.6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学习和理解科学“基本没兴趣”,还有3.3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完全没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对“学习和理解科学”兴趣最大的是“90后”群体,评分为3.91分(满分为5分);其次为“80后”“70后”“00后”群体,评分分别为3.83分、3.78分和3.71分;兴趣相对最小的是“60后”群体,评分为3.45分。
公众对“科学”的印象前三位分别是“创新的”“求真的”“实用的”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于科学事业的态度,即科学价值功利论。科学价值评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对科学的印象调查中,51.57%的受访者给科学贴上了“创新”标签,46.99%的受访者认为科学是“求真的”,41.57%的受访者认为科学是“实用的”,还有部分受访者对科学的印象是“实验的”(38.03%)、“理论的”(37.14%)、“基础的”(32.76%)、“预测的”(29.80%)及“文本的”(22.13%)。
当问及公众对支持各类科学事业发展的必要性时,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最有发展必要性的是“医学技术、农业技术等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科学内容”,必要性评分为3.52分(满分4分),其次是“诸如航空航天等高精尖科学技术”(3.49分)、“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研究”(3.46分)、“交通技术、安保技术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内容”(3.43分),最后是“能直接转化出经济效益的科学内容”(3.42分)。
值得注意的是,“00后”群体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00后”受访者群体对“能直接转化出经济效益的科学内容”和“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研究”的态度与其他年龄段受访者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00后”受访者群体是唯一一个将“高精尖科学技术”发展必要性评分排名第一的群体,也就是说,“00后”认为发展诸如航空航天等高精尖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科学内容来说是最为必要的。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科学家都是“社会精英”“天才”,公众认为最重要的科学家精神前三位是“实事求是”“奉献”“爱国”
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科学家都是“社会精英”(55.22%)或者“天才”(53.41%),还有四成左右受访者认为科学家都是“道德高尚”(41.02%)的、“严肃”(40.98%)的人。还有一些受访者给科学家贴上了“男性”(21.84%)、“难以接近”(21.62%)、“有怪癖”(20.03%)、“老人”(17.26%)、“贫穷”(14.64%)、“邋遢”(13.98%)等标签。68.28%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人的智力不足以支撑从事科学工作”,还有64.96%的受访者指出“应试教育下,成绩注定了我无法从事科学工作”。
在对“科学家”印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科学家在公众眼中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改变。在“60后”受访者群体中,为科学家贴上“男性”标签的受访者占比为27.92%,而在“70后”这一比例降至20.51%。此外,认为科学家“难以接近”“贫穷”的比例都在逐渐降低。具体来说,24.87%的“60后”认为科学家是“难以接近的”,在“7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降至22.38%,“80后”为22.07%,“90后”为20.37%,“00后”降至19.91%。21.83%的“60后”给科学家贴上了“贫穷”的标签;“70后”中认为科学家贫穷的占比降至15.15%,“80后”为14.38%,“90后”为13.39%,“00后”降至13.27%。
公众对科学的认识从盲目崇拜走向理性怀疑,持“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科学观的公众占比不到三成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并不是唯一存在的解释体系,事实上科学并不比其他知识系统具有更高的发言权。部分公众倾向于信任那些与他们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理论,这是多元文化社会具有包容性的表现。此外,信息时代,公众获取科技内容的渠道极大丰富,公众对科学内容的求知欲从“知其然”逐渐向“知其所以然”发生转变,部分公众开始根据自身的立场和需求主动地检索和获取信息,这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一种表现。由此,公众从对科学的盲目崇拜走向理性怀疑。调查结果显示,34.4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只相信本人验证过或确定有可靠论据、证据的科学内容”,27.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只相信自己愿意认同的那部分科学,不相信认知范围内‘反常’的科学观点”,还有11.1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科学的部分主张或论断持观望态度”。
公众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中,“好奇的”“期待的”“振奋的”“令人愉悦的”排位前四,近八成受访者明确表示对中国未来20年科学发展有信心
结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7年末对于科技态度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前后,公众对于科技带来各类威胁的担忧均呈现下降趋势。具体来说,2017年末,49.15%的受访者担心个人生活受到工作侵占,此次调查中这一选项占比降低了近十个百分点(为40.46%);2017年末,51.26%的受访者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降低,在此次调查中,这一比例降低到了43.93%;2017年末,担心科技发展导致人际情感沟通变少的受访者占比为53.84%,此次调查中有46.96%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担忧;在2017年末的调查中,44.71%的受访者表达了科技快速发展对自己带来失业危机的担忧,在此次调查中,这一比例降至38.62%;2017年末,51.02%的受访者担忧科技发展导致的人类动手能力下降,在此次调查中,这一比例降至46.07%;2017年末52.78%的受访者担心科技快速发展自己的隐私会受到威胁,在此次调查中,这一比例降至48.40%。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对科学技术充满信心的民族才能打造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调查结果显示,37.51%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未来20年科学发展“非常有信心”,35.12%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14.46%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9.92%的受访者坦言对中国未来20年科学发展“比较没信心”,还有2.9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信心”。
公众认为“科普工作不到位,公众理解科学、支持科学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是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40.83%的受访者认为“科普工作不到位,公众理解科学、支持科学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是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36.33%的受访者警示“伪科学、邪教、封建迷信等抢夺知识领域话语权”将成为影响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35.89%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媒体环境容易滋生谣言,破坏科学和科学家的形象”。39.1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整个社会缺乏科学精神和崇尚科学的风气”。
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指出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包括:“科学行业的吸引力不足,希望从事科学职业的学生较少”(39.36%);“专利法和知识产权法不健全,影响创造创新的动力”(38.80%);“学术氛围和评价体系不合理,创造力差”(37.18%);“投入资金不足,物质保障不充分”(31.58%)。
(报告还对公众对各项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与期待、对科技带来各类威胁的担忧情感态度变化、如何有助于打造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可与《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