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耕且读”助力乡村振兴的育人机制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问题的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2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都要求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的耕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当前中职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等与区域“三农”实际脱节,多数涉农毕业生不愿扎根农村的“离农”倾向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作用的发挥。如何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在实践中系统化探索耕读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是当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1.2课题界定
本研究课题范围为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且耕且读”是耕读教育的一种表述形式,在涉农专业育人机制研究中,一是探索办学中如何弘扬耕读文化,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针对中职涉农专业特点,探索营造“校园里有农场、农场里有课堂”的耕读结合环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读书、在读书中实践,“学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践行“德以修身,技以立业,不忘初心,深耕不辍”的教育理念,有利为乡村振兴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助力乡村振兴的耕读教育内涵理解、价值探讨及路径构想》(徐阔,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2年1月28日首发),通过探讨,主张从助力乡村振兴的乡土专家、高校人才等的培养出发,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耕读教育模式完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读劳动+”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陈冬新,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主要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小学将劳动教育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实施,实现开齐开足劳动课,并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耕读劳动+”劳动周(月)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劳动育人效果的典型实践案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营造耕读结合育人环境的基础上,探索“依农时教学”“做学合一”的耕读结合育人机制。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
2.1课题研究目标
探索制定体现“耕读结合”“依农时教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耕读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环境;培育发掘“劳模精神”“耕读教育”典型案例;探索耕读结合育人机制。
2.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区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乡村振兴对人才技能素养需求调研;
(2)适应本地乡村振兴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地方特色教材编写;
(3)探索与本地主要作物关键农时节点相符的专业课“依农时教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时序重组;
(4)探索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规划建设为重点的耕读结合育人环境营造;
(5)探索适应耕读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
(6)探索“依农时教学”“学做合一”的耕读结合育人机制。
2.3研究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依农时教学”“做学合一”的耕读结合育人机制,难点在于有限的校园空间与学制范围内营造适合“耕读”的育人环境。
3.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实施步骤
3.1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网络搜索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了解区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2)行动研究法。借助“校企合作理事会”力量,邀请行业专家,与学科骨干教师一道,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规划,按“岗课融通”原则修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校本做学一体化特色教材与乡村振兴社会培训活页教材;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规划建设为重点进行耕读结合育人硬件环境营造;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2月/年)制度与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种植能手组建涉农培训指导兼职教师团队相结合,校企双向共育培养适应耕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专业教师指导班级,以市场“竞标”方式承包校园绿化片区管养任务,及田间地头送技术服务,开展耕读教育实践。
(3)经验总结法。探索与本地主要作物关键农时节点相符的专业课“依农时教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时序重组。
(4)资料文献法与综合分析法结合,探索“依农时教学”“做学合一”的耕读结合育人机制。
3.2研究思路与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设计与启动(2023年3月-2023年6月)。主要完成前期调研与课题研究设计;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开题动员与人员分工;子项目组任务细化与完善行动方案。
第二阶段,探究行动(2023年6月-2024年8月)。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做学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①通过调研弄清县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链,为专业办学对接地方产业提供依据。②调查本地主要作物关键农时节点,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课教学时序。③系统研究夯实中职专业发展基础与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办学职能及学生基础、师资状况,统筹设计技能高考的学科课程、校本特色项目一体化课程、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培训课程等三类课程体系,依据“依农时教学”“耕读结合”原则,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④根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合理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适合耕读的校本特色专业教材与地方培训教材,量力开发在线精品课程。
(2)耕读教育实训实习环境营造行动研究。①按省级示范标准新建(或改扩建)好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训室。②建设校内“智慧型育苗温室”与1+X设施蔬菜。③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乡村振兴实训基地)。
(4)耕读结合育人机制探索:①践行亦耕亦读、耕读并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倡导德以修身、技以立业的终身教育理念。②营造“耕读结合”环境平台,推进“五育并举”,加强“三全育人”督导,引导学生形成“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美育为根,劳动为荣”的学习成长观。③开展“依农时教学”,落实“做中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耕读理念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让学生们形成热爱学习、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自觉。④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局、科学与经济信息化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学校“开放教育”“培训中心”两个平台,聘请乡村振兴振兴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技术骨干、种植能手等,组建乡村振兴培训指导兼职教师团队,拟举办系列职业培训班,体现产教融合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开展毕业生跟踪指导,增强毕业适应社会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分析与归纳总结(2024年9月-2024年11月)。主要是对第二阶段研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成果验证,撰写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资料汇编与成果申报(2024年11月-2024年12月),完成结题报告与工作报告、研究成果申报书的撰写,进行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4.预期成果形式
4.1编著:《中药材规范生产技术》
4.2技术方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3研究报告:《“且耕且读”助力乡村振兴的育人机制研究报告》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23.08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技术方案
牛国刚
2
2024.06
编写出版《中草药规范生产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
著作
李玉兰
3
2024.12
且耕且读助力乡村振兴的育人机制
研究报告
宋方祥
5.研究保障
5.2资料设备
本课题的资料可通过互联网探索与实地调研获取;设备问题可通过有效利用现有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实外基地的设施设备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