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性的欲望?荀子内心

人的欲望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性的欲望?

人的本性是天然就有的,本性来自于天性;人的情感是本性的本质,而人的欲望是情感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应。觉得自己的欲望能够获得就去追求,这是情感不可避免的。认为欲望能够达到就去实行,这是人的智慧必然要做出的选择。

荀子对欲望理解在儒家思想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以至于后来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极力抵制荀子的思想,认为荀子是儒家思想中的异端邪说。比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与荀子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认为人性中的欲望需要坚决清除和遏制。在孟子的思想中,也经常把欲望等同于不好的,甚至是罪恶的源泉。孟子说:“养成心莫善于寡欲”,“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lù],四不孝也”。

但是,和其他儒家思想家相反,荀子坚决为“欲望”正名,欲望只是人们情感中想要做某事,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冲动,我们不但不要盲目克制,还要正确认识和加以引导,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荀子说,但凡谈论治国之道,而依赖于去除人性欲望的,都是没有办法引导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已有的欲望难住的人。但凡谈论治国之道,而依赖于减少人性欲望的,都是没有办法节制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过多的欲望难住的人。

荀子说,那些要去除和克制欲望的治理方式,都是没办法正确引导欲望而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欲望是人的本性和情感的延伸,是人正常的需求,我们不可能靠遏制人们的欲望来治理好国家,这违背了人的本性。欲望并不是国家安定和动荡的根源。但凡是个人,就有欲望,这是不可否认的,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完全遏制和减少,而仅仅是需要正确地引导,这是荀子对于欲望的态度。

荀子继续追问,欲望是来自于人的本性和情感的延伸,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延伸呢?欲望的产生不是我们获得了某个东西才产生的,而是我们还没有获得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所以,荀子说,这是因为追求欲望的人,觉得能够获得这些东西,才去争取。所以,欲望其实是来自于内心的冲动,而不是来自于外在事物的吸引。那人的内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冲动呢?

荀子提出了那句经典的:“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人们所希望的,莫过于生存;人们所厌恶的,莫过于死亡。换句话说,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才是我们产生欲望的根源。那对生存和死亡的评估来自于哪里呢?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所以荀子说,有时候欲望超过了某种程度,而行动却没有达到那种程度,是由于内心遏制了欲望,因为内心认为,欲望可能危害到了生存。而反过来,有时候欲望没有达到某种程度,而行为超过了那种程度,这也是由于内心的驱使,因为内心认为,这个行为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所以,欲望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评估是否要满足欲望的内心才是关键。因此,荀子说,如果内心认可的欲望是符合礼义的,那么这种欲望即便再多,对国家也没什么危害。反过来,如果内心认可的欲望不符合礼义,即便再少的欲望,也会危害国家。国家的安定和混乱的关键,取决于内心所认可的欲望是不是符合礼义和道义,而不在于欲望的多少。

所以,荀子认为,欲望本身并不可怕,觉得自己的欲望能够获得,就去追求,这是人之常情;觉得自己的欲望能够达到,就去实践,这是理智的人会做出的选择。就连一个守门的小卒,他的欲望也不能去掉,因为,欲望是本性中所固有的;就算天子,欲望也是没有尽头的。欲望并不需要盲目遏制或者减损,追求欲望的人能够抑制自己的追求,按照正确的原则行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欲望之所以会危害个人和国家,是我们内心衡量欲望的标尺出了问题,衡量行为的原则要是不正确,那么灾难就在事物中,道,才是从古至今最准确,最正确的衡量标准,背离了道而根据自己的主观去抉择,这是灾祸的开始。荀子说,我曾经深入观察人们的心理发现,轻视道义的人,而不看重物欲的,是没有的;看重物欲利益而不焦虑的,是没有的。违反道义而不心惊肉跳的,是没有的。

心里忧虑不安的人,即便嘴上吃着牛羊肉,也感觉不到美味;即便耳朵听着钟鼓之声,也感觉不到动听;即便眼睛看到锦衣刺绣,也感觉不到好看;即便身着细软,安坐竹席也感觉不到舒适。那些享尽世间美好的人,依然忧虑不安,占尽各种利益却依然饱受煎熬。这样的人,不是在保养生命,而是在伤害生命。那些想满足欲望却只放纵了情欲,要保养生命反而伤害了自己,想增加快乐却伤害了心灵,想爱护名节却胡作非为的人,只是把自己弄成物欲的奴隶了。这就是荀子对于人性欲望的洞察。

THE END
1.我们该如何看待生与死中国人是缺乏死亡观教育的,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死亡本身。 说实话,每天我们都在经历生老病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和遇到的都在经历生老病死。 小到看到一只昆虫蚂蚁,或者一只动物宠物,大到看到网络上或者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都在经历着出生、老去、生病,甚至是死亡。 https://www.jianshu.com/p/99c3a417a1a7
2.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生与死怎么教育孩子看待生与死面对生命时需要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尊重生命,不伤害他人。借用庄子的话,“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当新...https://edu.iask.sina.com.cn/jy/3sKBx43tszF.html
3.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包括正确看待得与失苦与乐顺与逆生与死和...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包括正确看待得与失、苦与乐、顺与逆、生与死和荣与辱。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bf8989f042a143eea9d31fea5f3dc781.html
4.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提纲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矛盾? ①正确看待得与失。②正确看待苦与乐。③正确看待顺与逆。④正确看待生与死。⑤正确看待荣与辱。 3、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人生价值? ①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②既要看贡献的大小,也要看尽力的程度。 ③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 https://blog.csdn.net/m0_54848586/article/details/143741558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矛盾?.docx正确看待生与死。生命的历程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 有生必有死,这是恒常不变的自然现象。生与死是贯穿人 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 相对而言是短暂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生命短促,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才更显示了人生的弥足珍贵。如何认 识、对待生与死,表达了一个人...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812/8115131021004127.shtm
6....正确看待生与死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基本矛盾。正确看待...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正确对待得与失,不要过于看重一时的“得”或“失”。正确对待苦与乐,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看待生与死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基本矛盾。正确看待生死观,是人们对生命问题的根本态度和方法。 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理性对待金钱与财富。反对享乐主义,树立...https://www.yoojia.com/article/3793091593799101748.html
7.《丈夫得了抑郁症》温情电影的背后,是人类对病魔的巨大抗争患有抑郁症的人他们长期游走在生与死的边沿,心灵是受折磨的重灾区。因为不想继续痛苦而渴望死去,但又不想亲人伤心而勉强苟活,每天折磨着他们的是那种在生与死之间拉扯的矛盾和无奈。 左灯说:“抑郁症患者能披荆斩棘活下来,真的是一种坚强。而更坚强的,是无论如何,誓死也要留住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https://www.douban.com/note/742227076/
8.《我与地坛》说课稿因而学习本课,除了进一步落实并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思考、去探讨作者在文中触景生情,对生死问题的深沉思考与明智选择和对母爱的感怀、对亲情感受。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一...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080802121201_130716.html
9.一周文化讲座︱教子的“第三种力量”:中美家教观念大碰撞翻书党上海│如何面对死亡:关于生与死的智慧 时间:12月2日(周五)19:00-22: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季风书园(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内) 嘉宾:林其贤(屏东大学中文系所副教授)、郭惠芯(屏东小区大学协会理事长)、成庆(上海大学历史学讲师)、陆钦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2191
10.疑病症有什么症状疑病症的三大具体症状(四)正确看待生与死,善于自我解脱 生老病死不是人能决定的,它是一种自然规律。人要善于解脱自己,持超然和乐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消除疑病的紧张心理。 (五)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各种心理不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天起床时,可对自己进行暗示说:“检查证明我没有...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83208.html
11.2015结论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牛顿的悲剧p9牛顿晚年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们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他所学的哲学,没有完成应有的任务。——指导人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jbj7v.html
12.大学生生命观论文(通用9篇)首先,应该要用死亡知识给学生“洗了脑”,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敢于采取不避讳、不逃避的态度,公开讨论死亡的话题。正确面对生活中死亡现象的发生,解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了解生与死的不可避免性,体会失去亲情和亲人带来的痛苦与思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就像面对生一样坦然地面对死。 https://mip.ruiwen.com/lunwen/119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