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生死簿是古代幽冥故事中常见的设定,在民间传说和文人墨客的共同塑造下,围绕其发展出的故事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也体现了古人对命运的多重理解。一方面,生死簿对人的寿命具有强规定性,另一方面,更改生死簿的情节又屡见不鲜。根本上,这一矛盾是由命运可改与注定的不同面向导致的,生死簿的复杂性正是宿命论巨大张力的写照。
作者:张照,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礼学、经学、宗教人类学,Email:zhangzhao14@pku.edu.cn
责任编辑:舒建军张南茜
死生亦大矣。生死问题向来是命运问题中最为人关心的部分。依据经验,死亡常常是突如其来,难以把握的,但人们又常常用一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形容,将死亡固定为某一时刻必然来临的事件予以接受,以消磨恐惧与不安,抚平愤恨和不甘。与此同时,寿命的长短也牵涉到中国人最朴素的正义观。《中庸》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死生夭寿有时是极其偶然的,但人们宁愿相信,一个德性最好的人应该拥有最长的寿命。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看到相反的事实。颜回德行过人却夭寿而死,这是历代儒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按照“子不语乱力怪神”的要求,幽冥之事不是君子应该讨论的问题,但通过分析小说故事中的情理,我们也能由此窥见古人对命运问题与经典解释不尽相同的困惑与思考。
生死簿上的命运:注定或可改
最脍炙人口的例子当属《西游记》中的生死簿故事。在《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阳寿该尽”,被两名“勾死人”勾魂至地府。他自认为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应受阎王管辖,自然也不应该被勾魂至此,于是大闹冥府。而十方阎王给出的第一个理由,乃是“普天下同名同姓者甚多,敢是那勾死人走错了也?”虽是推脱之语,但引得孙悟空要来了生死簿一阅,读者也得以窥见生死簿的形制:
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臝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臝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槐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在这段描述中,普天之下所有生灵莫不载于生死簿之中,皆有寿命定数。冥府的工作,是根据生死簿来按时勾魂索命,而孙悟空作为成仙之人,以强大的武力威逼阎王,将猴属有名者一笔勾销。但这仅仅意味着当时的猴属不再服从地府的管辖,而并不意味着其都可以长生不死。比如在第五十八回,真假孙悟空一同下地府查阅生死簿,因孙悟空闹地府前事,六耳猕猴之名不在其上,可以说已经跳出了被勾魂索命的命运,但不久旋即被孙悟空打死。因此,尽管受到了孙悟空的挑战和更改,生死簿背后的命定观还是一以贯之的:所有生物皆有注定之死期,即使非为凡俗,也由生死簿来定其寿夭。
如第十回,泾河龙王出于一时气愤,为争胜赌斗,不使袁守城的卜算准确,违背玉帝敕令,私自改了布雨的时辰点数,犯了天条,合该由人曹魏征问斩。他去向唐太宗求救,而唐太宗虽然设计与魏征对弈试图予以解救,但终究没能更改魏征梦斩业龙的结果。泾河老龙的冤魂于森罗殿上告唐太宗“许救反杀”,但其实,按照十王的说法,“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龙王的命运,似乎并不是由自身一念之失决定,而是被生死簿所决定的。泾河龙王没有孙悟空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生死簿,那注定只能屈服于这样的命运。
主者引虚见王,王曰:“索李明府善恶簿来。”即有人持一通案至,大合抱,有二青衣童子亦随文案。王命启牍唱罪,阶吏读曰:“专好割羊脚。”吏曰:“合杖一百,仍割其身肉百斤。”王曰:“可令割其肉。”虚曰:“去岁有敕拆佛堂,毁佛像,虚界内独存之,此功德可折罪否?”王惊曰:“审有此否?”吏曰:“无”。新息吏进曰:“有福簿在天堂,可检之。”王曰:“促检。”殿前垣南有楼数间,吏登楼检之,未至。有二僧来至殿前,王问师何所有,一答曰:“常诵金刚经。”一曰:“常读金刚经。”王起合掌曰:“请法师登阶。”王座之后,有二高座,右金左银,王请诵者坐金座,读者坐银座。坐讫开经,王合掌听之。诵读将毕,忽有五色云至金座前,紫云至银座前,二僧乘云飞去,空中遂灭。王谓阶下人曰:“见二僧乎?皆生天矣!”于是吏检善簿至,唯一纸,因读曰:“去岁敕拆佛堂,新息一县独全,合折一生中罪,延年三十,仍生善道。”言毕,罪簿轴中火出,焚烧之尽。王曰:“放李明府归。”
在这个故事中,天堂有福簿,地狱有罪簿,如福罪相抵,福大于罪,则“仍生善道”,可以返还人间。一旦福不抵罪,就要在地狱经受折磨。而功德至大之人则可以升归天堂。显然,此篇的宗旨主要在于劝人向佛,宣讲报应福业,是以作者在篇末判道:“李虚素性凶顽,不知罪福,而被酒违戾,以全佛堂,明非己之本心也。然犹身得生天,火焚罪簿,获福若此,非为善之报乎!与夫日夜精勤,孜孜为善,既持僧律,常行佛言,而不离生死,未之有也。”但由此,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条一以贯之的底层逻辑:多行善事是延长寿命,更改死期的不二法门。同样,唐太宗能够还阳,直接原因是崔判官在生死簿上所动的手脚,但根本的原因,却是唐太宗虽曾有杀兄囚父之罪,游经地府,看到了地狱对种种罪孽的刑罚后,能够改过迁善,同时教化万民为善,才有了延寿二十年的机会。所作的水陆大会,派遣唐僧取经的举动,固然有浓厚的宣扬佛教的色彩,但仍可看作其改恶迁善的缩影。崔判官送别李世民时最后劝诫有云:“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这样看来,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迁善而被更改的。也许我们可以将唐太宗还魂看做一个少见的特例,但生死簿问题中的张力却不容忽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可以影响命运,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规定了命运的生死簿是具有效力的呢?而如果生死簿规定的寿数是既定的,人的道德选择又具有何种意义呢?
正命与非正命:道德的修正
生死簿问题,可以看作宿命论的映射,生死簿规定的越详细,宿命的色彩越浓厚。在泾河龙王的例子中,生死簿上批注了龙王死于人曹之手,龙王全部求救的努力似乎就注定是无效的。《纪闻》中《王儦》一篇,体现了更强的规定性:
唐太子通事舍人王儦曰:“人遭遇皆系之命,缘业先定,吉凶乃来,岂必诫慎。昔天后诛戮皇宗,宗子系大理当死。”宗子叹曰:“既不免刑,焉用污刀锯?”夜中,以衣领自缢死。晓而苏,遂言笑饮食,不异在家。数日被戮,神色不变。初苏言曰:“始死。”冥官怒之曰:“尔合戮死,何为自来?速还受刑!”宗子问故,官示以冥簿,及前世杀人,今偿对乃毕报。宗子既知,故受害无难色。
在这个故事中,吉凶祸福甚至不是由今生的善恶,而是由前世的罪孽决定的。不光是人的死期,连死亡的方式也被严格规定着。在这种“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观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似乎被完全消解掉了。而强决定论的另一种方案,是把寿数的多少和阴间报应的刑罚分开,如《夷坚志》所载《郑邻》一篇,郑邻因姓名同音讹误,被错误地勾魂入地府,看到了种种生前罪恶所对应的死后刑罚,因查其生死簿仍有余寿,于是只受到阎王的告诫便得以返还阳间。这个故事虽然和前文诸例一样,明确了行善有助于“消灾介福”的观念,但又微妙地作出了区别:生死寿数,是由生死簿直接规定的,也可以看作是既定的,在人间行事的善恶只能从死后承受的报应来体现,而并不能因行善或作恶更改人的死期。
一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灾祸,也可能是源自某些不为人知的因果报应。比如《阅微草堂笔记》就记载了如下的一个故事:有一狐狸媚人致死,被其家人围攻追踪,但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巢穴,却投入了邻穴,致使邻穴之狐皆被熏死,自己却寻隙逃生。是以邻家狐死后去向城隍讼其嫁祸。但城隍考其子孙,也有媚人杀人之事,故判云:“杀数十命,偿以数十命,适相当矣,此怨魄所凭,假手此狐也,尔何讼焉。”值得注意的是,城隍的判断不光是基于个人经验,狐狸一家的命运是记载于冥籍上的,因果报应早已注定,判案之后,城隍“命检籍示之,狐乃泣去”。可以想见,如果狐狸一家没有媚杀数十人,也不会面临阖家横死的命运,是以作者最后写道:“尔安得谓神不在乎?乃知祸不虚生,虽无妄之灾,亦必有所以致之。但就事论事者,不能一一知其故耳。”
但是,上述这种生死簿的设定固然体现了善恶报偿朴素的正义观,但也有与经验难以调和的部分。自古以来,死于天灾地震、兵乱人祸之人数不胜数,难道都是因为道德有瑕疵才招致如此命运的么?人的命运固然有可以调整更改的情况,但也有无可避免的情形,如《子不语》所载《徐巨源》一篇,就较为巧妙地区分了多种不同的情况:
南昌徐巨源,字世溥,崇祯进士,以善书名。某戚邹某,延之入馆。途遇怪风,摄入云中,见袍笏官吏迎曰:“冥府造宫殿,请君题榜书联。”徐随至一所,如王者居,其匾对皆有成句,但未书耳。匾云:“一切惟心造。”对云:“作事未经成死案,入门犹可望生还。”徐书毕,冥王筹所以谢者,世溥请为母延寿一纪,王许之。徐见判官执簿,因求查己算。判官曰:“此正命簿也。汝非正命死者,不在此簿。”乃别检一“火”字簿,上书云:“某月某日,徐巨源被烧死。”徐大惧,白冥王祈改。冥王曰:“此天定也,姑徇子请,但须记明时日,毋近火可耳。”徐辞谢而还,急至邹家。……时同郡熊文纪号雪堂,以少宰家居,招徐饮酒,未阑,熊忽辞入曰:“某以痞发,故不获陪侍。”徐戏曰:“古有太宰嚭,今又有少宰痞耶!”熊不怿。徐临去书唐人绝句“千山鸟飞绝”一首于壁,将四句逆书之,乃“雪翁灭绝”四字也,熊怀恨于心。徐忆冥府言,惧火,故不近木器,作石室于西山,裹粮避灾。时劫盗横行,熊遣人流言:“徐进士窟重金于西山”。群盗往劫,竟不得金,乃烙铁遍烧其体而死。
这个故事可谓充分地体现了命运的莫测性。在此篇中,人的寿命虽然受到生死簿的规定,但依然可以更改。徐巨源为冥王题榜书联,冥王出手不凡,以为徐母延寿一纪作润笔,正是徐巨源的孝心更改了徐母的命运。但即便万般小心,为了避火甚至要住石屋,徐巨源却没有能够躲避自己的命运。两相比较,正命簿的更改似乎仍在冥府的权限之中,但非正命簿是“天定”的,冥王无权更改。我们很难分辨,如果徐巨源没有与熊文纪交恶,遵照冥王所谓“毋近火”的教导是否就能逃出生天,又或者“非正命而死”就像《俄狄浦斯王》故事中的预言一样,有着近乎诅咒的性质:无论故事的主人公如何试图逃避命运,他们的选择恰恰会推动命运的实现。
错误的生死簿:不公的命运
蘅洲言其乡某甲,甚朴愿,一生无妄为。一日昼寝,梦数役持牒摄之去,至一公署,则冥王坐堂上,鞫以谋财杀某乙,某乙至亦执甚坚。盖某乙自外索逋归,天未曙,趁凉早发,遇数人,见腰缠累然,共击杀之,携赀遁弃尸岸旁。某甲偶棹舴艋过,见尸大骇,视之识为某乙,尚微有气,因属邻里抱置舟上,欲送之归。某乙垂绝忽稍苏,张目见某甲,以为众夺财去,某甲独载尸弃诸江也。故魂至冥司,独讼某甲。冥王检籍,云盗为某某,非某甲。某乙以亲见固争,冥吏又以冥籍无误理,与某乙固争。冥王曰:“冥籍无误,论其常也。然安知千百万年不误者,不偶此一误乎?我断之不如人质之也,吏言之不如囚证之也。故拘某甲。”某甲具述载送意,照以业镜,如所言,某乙乃悟。
在这个故事中,阎王的形象岂止是大公无私,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明察秋毫了,冥籍的正确性也借由甲的对质得以保全,然而,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却掩盖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某乙被盗击杀,对他来说,实属无端横死,犹可以至阴间诉告,但诉告的结果却不再为人所知了。相较而言,反而是笔触较为阴暗的《席方平》,在结尾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罚,席家父子更得到了合理的补偿,命运的“错误”得以更正。如上文所言,《席方平》是明写阴间而暗讽阳间,人间的冤屈往往是基于法律名教人情事理等自然的正义与秩序。在《感天动地窦娥冤》里,窦娥临刑前哭诉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表面上窦娥是在斥责天地不公,但所有的观众都清楚,真正冤死了窦娥的并不是无知的天地,而是主审的官员。然而,如果人真的能把自身生死祸福都当成天定的命运彻底地接受,在阴间应是无所谓冤屈可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勾错魂”“冥籍有误”“阎王不公”并不仅仅是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背后仍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焦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当不幸降临到具体的人身上,人总会更倾向将之视为一种命运不公——“这不应是我配得的命运”。
然而,在古典小说中,生死簿问题的张力终究没有转化成神义论问题。一如绝大多数故事并不涉及生死簿是如何被书写和制造的,在日常生活中,生死寿夭的问题也常常被当作既定之事去接受。古人很少去进一步追问,命运究竟为何如此呈现,也不会设想有至高的神灵能够完全地支配自身的命运。也就是说,对天命“不公”的哀叹并不转化为对善恶秩序的质疑,而是以宿命论的方式被接受和消化,生死簿作为命运无常的象征,正是这一宿命论观念的改写和映照。因此,错误的生死簿所折射的命运焦虑,至多演化为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感叹。而感叹过后,人们仍然遵循着“多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教诲,尽量地区分可改之命与天定之命,“尽人事,听天命”,这可谓是中国人命运观最好的写照。
结语
生死簿的设定是极富宿命论色彩的,它脱胎于先秦早期的命定观念,一如《列子·力命》所言,“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生死簿一旦写就,生物就难以逃脱其规定。世事多有不公,夭寿不等的问题亦自古有之,在这点上,小说中的生死簿也是符合日常观念的:好人并不一定长寿,坏人也往往没有配得的结局。然而,在诸多故事中,生死簿又是可以被更改的,这也意味着道德选择仍存在影响寿命的可能。或许这包含了道德劝诫的意味,但也彰显了人意志的能为。这种朴素的正义观念,使得人不会将命运理解成纯粹的偶然事件,而是于天人交际间留出一隅,既能平和地接受注定的天命,也不会放弃更改命运的可能,更不会沦落成彻底的道德虚无论者。
凤凰网财经讯12月29-30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召开,本届峰会以“中流奋楫”为主题,盛邀政商学界近40位顶级嘉宾,就当前复杂局面中,如何激发经济活力,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深度探讨,为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北京仁正医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百度医疗事业群原总经理李政
北京仁正医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百度医疗事业群原总经理李政在“疫情三年:防控、防护与未来”环节发表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生命健康科技之路》的演讲。
李政谈到,近一百年,人类寿命从30几岁增长到将近80岁,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抗生素的发现和疫苗的广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给我们带来了解决细菌和病毒威胁的办法。
在当前抵抗疫情最关键的时刻,他指出,我们健康与死亡的主要威胁依然不是奥密克戎,而是自身所具有的慢性病和基础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肿瘤。
“我们今天都清楚,抗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调节好,把自己的免疫力建设好,那么手段自然还是科技。”李政说。
李政表示,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基因技术、细胞技术和最新的检验检测技术,这些技术跟我们现在的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就是我们未来解决慢病的核心的手段。通过这样的科技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活得更长。
以下为李政演讲全文:
凤凰网财经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李政,我创立了仁正医德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还兼任着首科医学交叉研究院的院长,这个研究院是致力于生命健康科技的交叉研究。这次非常感谢凤凰网财经的邀请,来做大健康板块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后疫情时代的生命健康科技之路》。
我想此时此刻,各位网友以及我们广大的民众,跟我一样,都正在面对着奥密克戎病毒给我们带来的一些侵害和挑战。其实病毒和细菌,跟我们人类已经共同存在了几十万年,并不陌生。如果推到100年前,我们人类的寿命只有30几岁。当时的健康的头号挑战者,我们生命的头号杀手,就是病毒和细菌。
从100年前,是什么因素,能够使我们今天的寿命从30几岁增加到了将近80岁,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抗生素的发现和疫苗的广泛使用。也就是现代科技手段给我们带来了解决细菌和病毒威胁的办法。
现在在我们抵抗疫情的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健康与死亡的主要威胁依然不是奥密克戎,而是我们自身今天所具有的慢性病和基础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所以我们今天都清楚,抗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调节好,把自己的免疫力建设好,那么手段自然还是科技。
人类的健康本身就是一门科技。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基因技术、细胞技术和最新的检验检测技术,这些技术跟我们现在的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就是我们未来解决慢病的核心的手段。通过这样的科技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活得更长。
为什么说慢病是目前中国人面临的最大危险?
第一,数量巨大。我们中国的慢性病患者有3亿人,举个例子,高血压的患者有2.67亿,糖尿病患者有1亿人。实践也证明,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病毒,对有慢病的人群威胁最大,因此慢病的防治依然是我们今天的首要的健康问题。
第二,危害大。我们看到世界权威的健康期刊《柳叶刀》,在2017年列出的中国人十大死亡原因里,只有两个是与慢病无关,剩下八个全是慢病。比如排在第一位的中风,排在第二位的心脏病,排在第三位的肺癌等等。近些年阿尔茨海默症,就是老年痴呆,这样的疾病也正在迅速上升,成为一个重大的死亡原因,在美国它已经上升到了第三位。在这个十个项目里,我们看只有道路交通伤害和排在第九位的新生儿疾病这两类,不是慢病,因此慢病成为我们国家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的像中风,像阿尔茨海默给我们带来的失能、失智,给很多的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肩负的使命是如何把最先进的预防科技用于人类,当这些科技用于人类的时候,我们今天面临的肿瘤和心血管,这样的一些慢病的风险将下降90%。
这些科技是怎么解决好慢病的危险?我们首先讲一个原理,解决慢病的原理有三大支柱,就是做到精准的检测、精准的管理和精准的治疗。
首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要有一个了解,并且要持续地更新,做到知己知彼。在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下,再进行精准方案的干预。今天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每天可以采到150G的全维度数据,它其中包括了三大类,基因数据、影像数据和生化数据。从而构成了今天人体的完整的、全维度的情报信息系统,我们称之为个人健康的码。
那么在这样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这150G,不断地更新数据,进行专业的解读,专业的管理,然后给我们提出预防、诊疗、养护的个性化方案。随着数据量的越来越大,单纯靠医护人员已经很难面对这么庞大的数据了。因此我们现在交叉的研究,让数字化技术能够赋能到生物科技,形成将来的AI去解读更多的健康数据,从而给我们精准的匹配和引导。
第三个支柱就是精准治疗,精准治疗的核心逻辑就是上医治未病。要把疾病的晚期治疗,变成疾病风险的早期和长期的防控。举个例子,HPV病毒在早期发现的时候,花几十块钱就能检测出来。但是如果它发展20年,就会变成子宫肌瘤,晚期的子宫肌瘤很难救治。因此我们讲,所有的科技今天围绕着就是慢病解决方案里的三大支柱,精准检测、精准管理、精准治疗。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解决慢病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已经走入到一个精准化、个性化的时代。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每天都在发展,他们的融合给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那么精准的数据收集,精准的早期的分析与发现,究竟怎么能够帮助我们来解决慢病问题?
我举几个例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她的母亲和姨妈都是在57岁和61岁分别死于乳腺癌。安吉丽娜朱莉很担心,在这个情况下,科技给她带来了福音。2003年的时候,世界基因组之父克瑞格温特已经全部解析了人类的基因、基因组。
在这个时候,安吉丽娜·朱莉做了一个全基因检测,最后发现她携带一个致命的基因,叫BRCA1,这个基因会让她在60岁左右得乳腺癌。当提前发现她有这样的疾病风险以后,她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式,切除了乳腺,今天仍然健康的活着。
另外一个案例,今天我们刚才讲国家的高血压患者非常多,2点多亿。市场上的高血压用药,也有100多种。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高血压药跟不同的个体是有对冲的,有的是无效。那么现在已经可以用非常便宜的基因检测技术,就能知道这100多种药,哪一些跟你是可以解决问题,降低你的血压,哪些是无效,那么就可以更加的准确的来解决我们广大的高血压患者的问题。
再比如我们很常见的高胆固醇的疾病,我看到一个案例,一个50多岁的男士,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在50多岁死于高胆固醇病,他也非常担心,但是他服用了常规的立普妥这样一些药物以后,发现并没有效果,最后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他的基因中携带一个PCSK9这样的一个基因。这样的基因,一般的药物是无效的,降低不了他的高胆固醇。正好,只有诺华某一种药正好解决他的这样的疾病的高胆固醇,他半年服用一次,就非常有效,降低了疾病的风险。
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健康精准的数据,对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着非常巨大的价值,然后再进行精准的匹配。在这个逻辑上,就好像是一个苹果,我们原来的慢病防治,是等这个苹果表面我们已经看到了腐烂,然后再向里看,最后我们发现,里边其实早已经出现问题。那么现在是从里向外看,我们是先进入到微循环来发现它的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本人也是有脂肪肝,长期脂肪肝我得到的就是每年一次体检,看你的脂肪肝大小,然后医生给的建议就是迈开腿,管住嘴,但是很难长期的看到它的效果。但是现在,我们讲微观的技术,它其实就是三个指标,高血酮、高胰岛素血症,再加上铁元素超标。于是我现在每个月抽管血,我就能精准的看到这些指标在增长还是下降,然后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让我的脂肪肝得到康复。
所以我们看到,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变成了精准化管理。因此现在在国际上,生物学和计算学进行交叉融合,已经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计算学。在这个领域,2021年世界最高奖的获得者,是华裔的科学家彭健。
举个例子,咱们全基因测序技术,在克瑞格温特先生2003年全部把它完成的时候,花了30亿美金,但是到乔布斯和安吉丽娜·朱莉做全基因测序的时候,大约是几十万美金,而现在我们做一个全基因测序,我们只需要几千人民币。
再讲一个肝癌早筛的例子,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是30多万,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乙肝病毒阳性。乙肝病毒在我们国家有非常庞大的携带人群。如果这些人群我们都用,比如核磁技术来早期筛查肝癌,成本是巨大的。但是现在一个几十块钱,上百块钱人民币的肠癌早筛的盒,如果每年做一次,当你的乙肝阳性以后,再进行我们的影像核磁进行扫描,我们就会大量的把肝癌早期的患者筛除,而肝癌越早效果越好。如果早到足够的程度,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手术。但是如果到肝癌晚期,救治起来会非常困难。
再讲讲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其实都知道,在医学界过去几十年,医疗技术的发展非常有限。而带给我们最大改变的,是影像技术的巨大发展和革命。我们现在已经到处都是核磁、CT,现在也越来越精准,我们知道已经出现了PET核磁,PET-CT有一定的辐射。因此,我们的肿瘤细胞,它在一个细胞一个细胞演变而来的过程中,我们的影像技术可以很好的早期发现它。因此数字化、人工智能化,让我们早期发现哪一个组织,哪一个细胞,对于我们来讲都将带来非常大的福音。我再举一个案例,我们都知道我们死亡原因,第一大原因是中风。中风是两大诱因,一个是高血压,一个是房颤。房颤在我们过去,只有在医院背Holter,大约24小时,并且需要医生来非常费力、费眼睛的来审视24小时的波段里有哪一些是当时发生了心颤动。
如果你恰巧不是在那24小时出现房颤,可能就会漏检。而一个有房颤的高血压患者,你中风的几率是没有房颤的高血压患者五倍以上。所以我们国家对这2点多亿的高血压患者都应该进行房颤的筛查。怎么样能够让这个房颤变得更方便呢?今天已经有远程心电监护设备,它只是一个小小的贴片,贴在心房这个地方,待机可以达到15天。可以随时摘下来带上去,在你的运动的时候,喝酒的时候,出差的时候,劳累的时候,来筛查你房颤,从而让我们的筛查真正变得更便宜、更便捷,从而真正做到大范围的筛查。
像这样的技术,我希望它能够大量的用到我们广大的百姓中去。所以三大基石是我们今天用科技手段,来比喻我们身体疾病挑战的核心的三个方法。三个方法就是深度的对自己的身体指标的长期跟踪。第二、长期的有知识的人来帮助我们进行管理识别。第三、一定要治未病,把疾病的晚期治疗变成疾病的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