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白景明: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各位上午好,今天我围绕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交出优异答卷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求进

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就业和物价。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从综合指标来看,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应该说,这个增长速度是相当快。具体来说,这个增长速度超过了上个世纪60年代发达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水平。当时,一般的欧洲国家,年均增速也就是5%左右;美国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日本的年均增速快一些,达到10%左右,但70年代以后就降到5%左右。也就是说,从二战以后全球的经济发展史这个角度看,这五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一个很高的速度。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是54万亿元人民币,到了2016年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4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2012年的1.32倍。扣除价格因素,201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长29%,年均实际增长6.6%。

这里我想分析一下人均GDP年均增长6.6%这个数据。这个水平在全球也是非常高的速度。而且我们的年均增长6.6%,分母是13.7亿人。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人口最多,也就是3亿人,欧洲国家中德国是最多的,也就8千万人,但他们的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远低于中国。

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经从5940美元提高到了8000多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9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从第112位上升到了第96位,前进了16位。

到了2016年的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美元是11.2万亿,占世界经济总量15%左右,比201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中国在这五年中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的位置。

从2010年开始,我国在全球经济总量排位跃升到第二位,并与世界第三的日本(2016年4.38万亿美元)、世界第四的德国(2016年3.36万亿美元)距离越拉越大。现在,排在世界第一的美国,其GDP达到18万亿美元,我国和第一的水平相差60%,但差距比日本、德国与我们的差距要小。

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来讲,2013年-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实际上,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中国一个国家超过了整体发达经济体的贡献。大家知道,在全球的GDP总量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占比达到近70%的水平。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这些经济体总体上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中国增长得比较快,形成的格局就是:在增量中,中国远超这些经济体。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的势头。2017年第一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比2016年第四季度又加快了0.1个百分点。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速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之间(注:数据截至2017年1季度,根据最新数据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增长的稳定性在强化。各项指标都呈现向好的势态。

2.积极就业政策显效

从就业的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向好的势态更明显。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是超过1千万,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1266万,2013年1310万,2014年1322万、2015年1312万,2016年1314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也就是说,每年新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总量都上千万。这个势态应该说是向好的。

这里面,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是质量较好的经济增长。因为质量好的增长是带动就业的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经济增长率超过就业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较快,但就业增长较慢。第二种类型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就业增长速度。这种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人数是比较多的。第三种类型是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持平。中国宏观经济面向好,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是相互协调的。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就业增长在一些年份中超过了经济增长。过去我们经济增长率在9%、10%的时候,带动的就业人员在1千万人左右;但是这五年中,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但是就业增长人数达到1300万人左右。

3.价格态势平稳

4.“两低一高”的理想状态

从宏观经济三个总量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可以说达到了理论分析角度的一种最佳境地。理论分析的角度或者说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就是高增长、低物价、低失业率的理想状态。这些年,中国正好处在这么一个理想的状态中: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就业增长每年能达到1300多万人,消费物价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失业率在5%左右。这么一个良性组合的势态,在全球来说是一枝独秀。

(二)结构调整平稳有序

这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纵向上来看,7%左右的速度是中等的增长速度,但在全球来说还属于高速度。经济增长率较高,就业增长人数不断增加,物价保持平稳,这种情况得益于我们的结构调整。我们常说,中国现在处于“三期叠加”状态。所谓“三期”就是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虽然我们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但经历这种结构调整的阵痛是值得的,反过来看,结构调整还有收益期。

这五年当中,我们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从三大产业的结构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小幅下降,2012年占比9.4%,2016年占比8.6%,下调了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步下调,2012年是45.3%,2016年为39.8%,下调了不到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从2012年45.3%上升到51.6%,提高了6.3个百分点。从这三个产业角度来看,我们的结构调整平稳有序进行。

第二方面,三个产业内部结构也在调整。第一产业内部调整突出的成效是,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上升。理论上,我们现在统计的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来讲,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上升。比如,这五年来,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技术水平也在提升。第二产业的占比从45.3%到39.8%,其中工业是占到32%-33%的水平,建筑业约是6%-7%的水平。建筑业的行业技术水平也在提升,特别是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从第三产业内部来讲,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本身就与内部行业结构调整有直接关系。第三产业包括物流、金融、房地产等。五年来,房地产业比重比较稳定,处于小幅上升的势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产性服务业中一些新生业态规模也在扩张。

总的来说,我们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这种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当然,这里面我也想强调一下,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发达经济体还不一样。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在60%-70%之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左右,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多国家也就是5%左右的水平。有些新兴经济体的第三产业比重能达到60%,有些新兴经济体第二产业的比重和我们国家差不多,也是在30%多的水平。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与发达经济体不一样,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他们高,就说我们经济结构的质量不如他们呢?这个我们要全面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是很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近40个年头,第三产业比重整个上升了二十多个百分点。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第三产业比重来衡量结构优化的程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很多工农业产品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从工业品上来说,还必须有自主的生产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相对来说还是优质的。

比如第一产业,我国第一产业保持较高比重,但这个比重能够保证我们农产品的基本自给,这是我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第一产业的比重必须保证在一定的水平上。

我们的第二产业的比重还在40%左右这个水平,也是有必要的。我国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实体经济体系。没有自己的实体经济体系,就会出现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情况,像俄罗斯那样面临高物价、低增长、高失业率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实体经济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第二产业的比重要维持在一定水平。

我们第三产业也要发展,但我们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什么基础上?必须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步健康,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调整,增加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增长。而不是像一些经济弱国,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比较落后,只能靠传统第三产业来吸纳就业。我们要追求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时候派生出来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的第三产业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总体需求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拉动作用。在这种结构状态下,2013年-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2016年我们的最终消费率已经达到53.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三)实物产出丰富

反映在实物产出上,我国实物产出平稳增长,许多主要农业品和工业品的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2000年以后,一些新兴产业的产量在全球也是排在第一位,比如手机、家电、计算机等。而且有的种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平稳运行是有基础的。当然,现在某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反过来看,有一定的产能过剩也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全,这种体系说明我们国家有抵御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实力。也正是因为产出体系完备,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快速下调的时候,中国经济还能够保持平稳运行。

(四)全方位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反映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建筑业方面,2012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约为3.6万亿元,2016年达到4.9万亿元,年增速一直保持在6%以上。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放大,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37万亿元,到了2016年达到61万亿元。我们的货物进出口也是规模不断的放大。2012年的出口额12万亿元,2016年达到了13.8万亿元,进口额也是稳定在10万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排名第一,2016年排在第二位。从货物进出口结构上来看,中国的货物进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比如出口,从一般贸易角度来看,我们开始发生实质性转变,出口货物结构不是简单的轻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机器设备出口比重不断上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也在上升。

从交通运输角度看,铁路营业里程由2012年的9.8万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12.4万公里;公路里程从423万公里增加到了4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了13.1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里程由328万公里增加到635万公里。

(五)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经济的辉煌成就,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可感受到的红利。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16年的23821元。从目前来看,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两个突出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这五年的趋势来看,这两个指标应该可以实现。

我们的经济增长给中国人带来了可感受的红利。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使国防能力提升,使我们在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时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也使我们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有了物质基础,为我们实施“一带一路”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个重要因素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所谓稳中求进就是,我们既要发展,同时又要在资源环境各方面因素可承受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是指,我们在发展中,要注意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国内外协调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是指,我们在协调发展中,既保证当期的利益和发展,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用当期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当期的利益增长能够为后续的利益增长创造条件,而不是只顾当期,不顾长远。

第二个方面,以改革促发展。

我们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的实施就是要在经济领域、行政管理领域、司法领域等等各方面深化改革。所谓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前期改革的效果放大,同时要推出新的改革措施。我们要用这种改革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制度基础。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发展根本的支撑作用。

这五年当中,我们的经济领域的改革是不断深化。比如说,我们进行了“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行的制度成本,降低人们消费的制度成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起到释放需求的作用。

再比如,我们进行财政改革。财政改革中实行税制改革,大幅度减税。单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从2012年1月试点开始实行到2017年2月,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总规模累计已超过1.2万亿元。还有很多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对消费的一些减税措施。减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把更多资金留给企业,企业可以用于扩大投资,吸纳就业,拉动需求,保障供给或者说是优化供给、刺激供给。

在投资管理上,也有很多改革措施,确保投资的正常增长。同时,我们在经济领域推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是优化供给结构,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对接。

这些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过剩产能逐步压减。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现在,对外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外商投资规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现在既是资本输入的大国、外商投资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本输出的大国、对外投资的大国。

第三方面,宏观政策得当。

我们实行了有效的宏观政策,现在整个宏观政策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政策体系内部搭配合理。

我们现在的政策体系特点是宏观政策要稳、社会政策要托底。所谓宏观政策要稳是指,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宏观政策也分阶段,具有相机抉择性;三是宏观政策是准确的。具体来说,三大政策实现有效衔接: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上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就业政策上实行的是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三大政策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这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减税增支。从减税的角度,把钱更多地留给企业、留给个人,保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从支出的角度,赤字不断放大,保证供给,拉动需求。我国2016年赤字规模达到了21800亿,占GDP的比重3%,2017年的财政赤字是23800亿,占GDP的比重还维持在3%。支出的适度扩张,拉动需求,托底民生。一方面,减税把钱留给企业,稳需求;另一方面,支出扩张,又拉动需求,这样就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步增长。再进一步说,我们要控制通货膨胀率。我们不是更多的依靠释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靠释放货币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话,那就是完成走向单纯靠价格增长拉动供给,走这条路在中国是不适合的。过去我们也有教训,也吃过这个亏。价格过快上涨是一个信号,能引导资源配置供给向上走,经济增长率会上去。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物价过快上涨以后,会使中小企业最先衰败,最后的结果是抑制了供给的增长,反而抑制了需求。因为物价过快上涨的时候,货币贬值,工薪阶层消费支付能力就会缩小,最后把经济向下拉。这条路我们不能走,我们要走的是货币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吻合的道路,不能依赖货币超发。在这个时候财政上可以适当扩张一下。财政的适度扩张是在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之内的扩张,在当期不会引起物价过快上涨。我们的政策是这么一个搭配。

同时,我们又实行的是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就业增长。为什么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呢?经济增长最终是要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利益。而发展的利益首先就是有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支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比如,小微企业的减税,很多措施是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数量挂钩的。在营改增中,也是配合积极就业政策的,对一些就业吸纳力强的行业,我们实行低税率;对一些新兴创新型吸收就业人员的行业,也实行低税率。比如,在扩大营改增范围的时候,我们给予技术服务、咨询服务、6%的税率,是三档税率中最低的。这些政策是相互咬合的,是相互支撑的。

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度改革释放需求,得益于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这三方面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依然向好

我想分三个角度分析这个事。

第一,在认识上,要理性认识未来的经济增长势态。理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不能够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

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悲观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就要驶入慢车道,甚至有可能走向危机,“唱衰”中国。这种论调应该说是没有依据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经济是有活力的经济,是回旋余地大的经济,再加上我们有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所以,这种悲观论绝对是没有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恶意攻击,干扰人们对中国的预期,我们必须警惕。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会长期保持很高的速度。这是需要谨慎看待。我们要追求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不是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现在中国经济在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规模已经达到11.2万亿美元。从客观规律角度来讲,我们不会延续以前那么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我们一定要注意,经济规模放大过快,也不是好事,会以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甚至破坏性利用为代价;同时过快的增长又会引发成本增加,比如货币发行过多,赤字过度扩张等。所以,我们也不能追求过快的增长,不能过于乐观。我们要追求经济的平稳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势态要有信心。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向好,有内生的优势。从中国经济发展特点来说,有三大优势。

第一个优势就是我们人口多,内需大。中国13.7亿人,比发达经济体的全部人口都多。人口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的支撑力量。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比如英国和美国,英国在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大国,在全球相对来说也是人口比较多的国家。美国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成为第一大经济体,那个时候也是人口过亿了。中国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这是我们特有的一个优势。

第三个优势是良好的人力资本。有些人口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未必快。有很多人口过亿的国家,是经济规模相对小的国家,像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而中国人口多,为什么经济还能够发展?因为我们有特定人力资源优势,中国现在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是一亿多人,劳动力人口相对目前来讲还是充裕的,有7亿多人,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优势,未来经济发展还会保持健康的发展,我们有特定的基础。

THE END
1.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44.6%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发展门户网能源基金会中国(Energy Foundation)近日发布了《2013能源数据》,梳理了2013年度全球能源领域数据信息。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4-08/08/content_33183419.htm
2....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年),房地产行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周期、利率水平、人口结构变化及政策调控等。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地区分化加剧的趋势。在一https://www.cir.cn/R_JianZhuFangChan/AA/FangDiChanHangYeQianJingFenXi.html
1.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啊?中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中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啊?越详细越好,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入世一年来中国三大产业变化有多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题报告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正 向效应十分明显,但三大产业的变化走势各不相同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近...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be7ccdfc5cf02e77466e27149d52fdb.html
2....是什么中国三大产业的构成是怎样的?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的三大产业及其构成与发展趋势 在探讨中国经济的格局时,三大产业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作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各类农产品。林业不仅提供木材等资源,还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畜牧业满足了人们...https://funds.hexun.com/2024-10-25/215129319.html
3.数据分享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19912022)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份重要的中国第三产业统计数据资源——《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这份年鉴涵盖了从1991年到2022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全面数据,并提供限时免费下载。(无需分享朋友圈即可获取) 数据介绍 每年的《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详细记录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https://blog.csdn.net/qq_39719713/article/details/139479565
4.探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的动态特点。虽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升级较为缓慢、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等不足之处。由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49443.html
5.“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路线与行业机会数据显示,纺织业、木材加工、烟草制品业、造纸业等行业的碳排放增速已连续多年下降,相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等行业碳排放增速则出现上升,意味着行业仍具有向上发展趋势,“拐点”将相对滞后。 5、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碳排放增速向上仍有空间 ...https://www.yicai.com/news/100968630.html
6.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概述2022/6/17 1 第八章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2022/6/17 2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三节 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布局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2022/6/17 3 第一节 概述 2022/6/17 4 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历程 1. 1949年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第三产业...https://doc.mbalib.com/view/0bdb224af6c24ddd86655076c8301549.html
7.上财13万字报告详解中国经济(下)其中,(1)城镇化率,用各市每年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2)第三产业人员比重,用各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3)职工平均工资,用各市的职工平均工资表示;(4)GDP增长率,用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5)人口密度,用各市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表示;(6)人口自然增长率,用各市某年内人口自然...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9097291079907
8.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 | 高慧开通知网号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以及发展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首先我们用单指标---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人均第三产业效率对我国东、中、西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东部地区以...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5096668.nh.html
9.学术中国·社会学张翼:中国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趋势在工业化过渡到中后期之后,中国劳动力人口的从业部门,将继续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019年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5.1%、27.5%和47.4%。伴随中国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增加、大学毛入学率的提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会继续扩大。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要构成的中国中产阶层的占比...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95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