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背景是什么?将精神慰藉细化成这样具体的法律条文,能否真正拯救儿女失落的孝心?如何才能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
孝心失落助推《老年法》嬗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儿女或因出外求学、工作而远离父母,或因成家立业与父母分开居住,造成对老人的精神照料越来越少,让老人们感到儿女的孝心越来越淡,甚至完全失落。
背景一:声声呼唤儿女常回家看看
类似郴州这对老年夫妻处境的老人还不少。
女儿的冷淡薄情,常常让张婆婆感到心里难受。是啊,人是不能缺少亲情的,缺少了亲情的慰藉,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背景二:精神赡养官司遭遇判决难
前不久,在长沙市某法院民庭调解室,办案法官与一起赡养纠纷的当事人双方之间出现了这样的对话:“你母亲提出‘精神赡养’,要求你们一个月回去看她一次,和她一起吃顿饭,可以做到吗?”“你儿子儿媳答应你的请求,并让我转达他们心中的歉意。”
这样的调解内容也是无奈之举。本案原告于婆婆今年73岁,有3个子女,老伴几年前病逝。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于婆婆希望子女能常陪伴在身边。然而3个子女却以住得远工作忙为借口,很少回来看她。一气之下,于婆婆以“年纪大,身体不好”为由,起诉3个子女,要求他们每月必须轮流回家看望她一次。3个子女接到法院的起诉书后,认为母亲是无理取闹,法律根本没有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这样的规定。
对此,法官也感到棘手。父母要求子女尽精神赡养义务虽有法律依据,却缺乏操作细节。《老年法》里也没有“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具体条文,只能从道德的角度来进行调解。法官了解情况后,反复与老人的儿女沟通、交流,儿女们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于婆婆与子女们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
背景三:七成子女不常回家看望父母
鉴于以上背景,一些法律界人士和老龄问题专家认为,我国1996年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议予以修改。2007年,国务院正式将老年法修订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成立了修订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起草工作办公室。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老年人代表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底形成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内容,强调子女须“常回家看看”,同时增加了社区护理、保障房优先安排等内容。
法律能唤回失落的孝心吗?
正方观点一:“不孝子”就得靠法律管
郭爹爹(65岁,退休公务员):我赞成把“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孝儿女来说,道德的约束显得苍白无力,一定需要法律管制。我的一位老同事和他的女儿住在同一个城市,但父女俩已经有近3年没有见面了。女儿一直固执地认为,父亲是导致父母离婚的罪魁祸首,一直对父亲怀恨在心。父亲过生日、生病,女儿都不过问。老人说,事实并不是女儿所想的那样,可女儿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不给他,实在让他寒心。
正方观点二:立法细则需进一步完善
张晓岚(35岁,媒体工作者):如果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涉及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比如,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回家探亲的假期不够怎么办?老人认为子女回家看望的次数少了,怎么来取证?法律又该如何制裁不常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操作细节。否则,法规就不具实际操作性,容易流于形式。
反方观点一:孝心不是逼出来的
瞿经和(70岁,退休干部):子女看望父母,应该属于道德问题,不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就算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也未必能解决矛盾。想想,假如老人起诉子女不常常回家看望自己,法院判决子女必须看望父母,子女带着一肚子怨气去看望父母,父母心里会好受吗?这种强制的孝心非但不会长久,还可能对老人的心灵带来二次伤害。
反方观点二:相互理解就能化解矛盾
刘晓(58岁,退休):虽说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做老人的也要理解儿女的难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儿女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谁家的父母愿意自己的子女成为这个社会的被淘汰者呢?儿女因为工作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不能因此就告他不孝。起诉了又能怎样,儿女真能常回家看看吗?即使法院判决儿女每月承担探望、照料、陪护的义务,法官也不可能每个月强拉着他去探望、照料,陪老人聊家常吧?
“常回家看看”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折射出我国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前提下,精神养老面临的突出问题——“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而不回家照料老人。
“常回家看看”入法虽有积极意义,但单纯依靠法律强制孝心的回归,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的,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合力解决。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应该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精神慰藉服务。比如广播、电视要有比较好的老年节目,可以经常跟“空巢”老人沟通,为其进行生活引导;社区应该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把“空巢”老人组织起来,让他们老有所乐。这样不仅获得了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空巢老人在精神上也会得到很大安慰。心理干预对于缓解“空巢”老人的情感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可以发动志愿者进入“空巢”老人家庭,和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打发空虚寂寞的时光,排解烦恼。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落实有关居家养老的政策,指导和帮助各村、各社区搞好文化、体育、娱乐、健身等为老服务的硬件建设,从精神上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要放宽社会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为义工队伍建设、心理咨询等精神服务领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保障;再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道德建设框架,以此形成家庭成员尽守孝道、社会上尊老敬老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