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入法将沦为一纸空文评论频道

常回家看看,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的蚁族、鼠族、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对于那些表面光鲜,事业有成的白领,也是一种奢侈。不仅仅是因为回家的路途遥远,不仅仅因为一票难求,真正的问题,是那份工作和薪水。那些成为了房奴、孩奴和车奴的白领,一旦丢了工作,哪怕仅仅是几个月,月供就断流了。

根据青岛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原籍不在青岛的受访者中,23%的受访者每月和父母见一次面,14%的受访者每三个月才和父母见一次,27%的受访者表示半年才能见一次父母;32%的受访者称一年回家一次,还有4位受访者称几年没有回家了。

在7月1日宣判的“常回家看看”入法后第一案中,被告人被判需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为何被判处“每两个月”?后续又该如何执行?这都是接下来应该关心的问题,而不是“一判了之”。

那么,推动“常回家看看”问题浮出水面的力量是什么呢?是道德温情,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另类表述,是“孝悌”伦理的具体行为。这股召唤力量,来得正义凛然,来得及时。但它仅仅是道德上的东西。既然是道德上的东西,那它就会以道德规范应有的方式,在每时每刻调整人们的行为。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各种弊病,凡事都来立个法就能治好吗?

法律约束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因此将道德义务立法应特别慎重,法律道德化不妥,道德法律化同样不妥,法律过于侵蚀或干涉道德只会适得其反,将导致“法将不法,德将不德”的不利后果。

“常回家看看”值得提倡,但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义务是否已经需要从道德转化为法律,由法律予以强制性规定,尚需要立法者对相应法律价值进行判断,对社会效果作出审慎的评估论证后作出选择。

平心而论,这些年中国的法治建设伴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政策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几乎每月都有新法律法规出台。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法治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人在骄傲的同时,也不能避免地陷入了法律万能论的窠臼。谈及中国现在的问题,总是认为立法不足。

醉驾情势严峻,于是醉驾入刑;欠薪问题突出,于是恶意欠薪入罪。交通肇事频发,城市道路拥堵不堪,于是史上最严厉的道路交通违法处罚顺理成章出台,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立法能解决真问题么?如果严刑峻法能够行得通,何不将犯罪人直接处死岂不一劳永逸?

一遇到问题就依赖立法,这是典型的法律万能主义的逻辑。法律不能管得太宽,通常来讲,法律规定的应该是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法律的标准应该是一个“最低标准”。

在康德看来,法律与人们的行为有关,而道德与人们的动机有关。人的善和爱,有自发、自愿的特点。作为受者,也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与法律强调客观后果是相悖的。

在康德看来,法律与人们行为有关,而道德与人们动机有关。人的善和爱,有自发自愿的特点。作为受者,也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与法律强调客观后果是相悖的。

对于精神慰藉,法律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在家庭伦理关系的调解中,最多也只能用物质补偿的方法,而这样的法律后果则未必妥当。

对特定人群设置的法律有它的特殊性。所以这类法律本身的特性,不在于对一般主体的平等保护,而是更倾向于特殊保护。常回家看看入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相当重视天伦之乐。这一点,更适合用道德的方式去调整。法律的客观标准,如经济上、生活上是否照顾老人,可以量化,但是精神上太难定标准了,那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主观心理感受。

如果子女们完全是在司法机关或社会舆论的强制下,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虽然也按法院判决的次数看望老人了,但不情不愿、勉勉强强,对老人变相施加冷暴力,那就不仅达不到精神赡养的目的,反而是对老人的精神折磨。

我们常说有法不依还不如无法可依,因为无法可依不过是立法的缺失,而有法不依损害的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仰。这种常回家看看式立法能执行到位么?法律有牙齿,就是说法律顶用,而没有牙齿的法律等于没有牙齿的老虎,这怕是连野猪也吓唬不到的。

这类不讲究立法科学基础上的法律崇拜主义可以称为法律僵化主义。法律僵化主义者想当然地以为社会问题只要法律教条化,就能在“社会精神层面”解决社会问题。这是要不得的,这样的僵化,只会葬送法律的威严。

将道德义务法律化的立法绝对是错误的立法,是在浪费立法资源。试想:子女不回家,如何处罚?只有行为模式,没有法律后果,无疑将法律庸俗化,更贬损法律应有的权威。

立法推行孝道,固然有强制子女的效用存在,但若强大的外在压力无法减轻,这种无奈的“孝道”究竟有多少真情实意?而法律的尊严又能剩下多少?

THE END
1.“常回家看看”入法律师呼吁出台司法解释不过甘肃佳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蓝云认为,“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更多是象征意义的倡导,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从这条法律条文中传递出来的法制善意,其实是提醒我们每个人去关心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常回家看看”到底该如何界定,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数。我们只要知道这条法律从法制的角度来提醒我们关注...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B7Yg
1.常回家看看入法辩论(通用9篇)“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五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可是,五年下来,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一是孝道入法,难在执行。为了让法律能落地,对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这一内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mj819j.html
2.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很多年前,有一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很是脍炙人口,叫做《常回家看看》,当时感动了很多人。 感动之后,年轻人该怎么忙还是怎么忙,又有多少人因为这首歌,而真的常回家看看? 从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常回家看看,这一朴素的愿望被以法律的文本规范下...https://www.ckxw.net/xw/web_show_40923.shtml
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此时我想有国家的法律真好,无论是谁触犯了,都会受到制裁,ppt课件,食品安全法修改,ppt课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材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当中,赋予在社会上早已存在某些...https://m.renrendoc.com/paper/109320661.html
4.常回家看看作文(精选30篇)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孝文化的国家,面对孝道的缺失,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推出新24孝,将常回家看看立了法。而面对这些法律条文,在现代社会中有多少子女能做到呢? 工作的繁忙,生存的压力,偶有假日不是在加班中度过,就是被车票阻了回家的.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变得如此忙碌?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永无...https://www.ruiwen.com/w/156491.html
5.常回家看看作文通用15篇20xx年7月1日,是个值得怀念的日子。因为今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我知道后,感触很深。 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成为了负担。在他们眼里老人是曾经盛开的花朵,现在已经凋零,曾经茂盛的大树,现在已经落叶。可老人是不会凋零,不会落叶的!他们虽然老了,却还为社会做着无私的...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30427085155_2761899.html
6.常回家看看作文(经典15篇)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孝文化的国家,面对孝道的缺失,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推出新24孝,将常回家看看立了法。而面对这些法律条文,在现代社会中有多少子女能做到呢? 工作的繁忙,生存的压力,偶有假日不是在加班中度过,就是被车票阻了回家的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变得如此忙碌?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永无止...https://www.unjs.com/w/369065.html
7.2015年全国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综合课真题法律硕士2013年7月,W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https://www.educity.cn/fs/2185857.html
8.村民文化范文12篇(全文)在春节村民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曾使多少母亲流下感动的泪水,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又曾使多少在外工作的村民,既充满了愧疚又充满了感恩,一首由大理村籍大学生所合唱的《人好总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歌,曾使多少村民道德得到了升华,品行得到了完善,一首《我的家乡》的诗朗...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dbdbii5.html
9.我国自古以来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是孝敬父母的...我国自古以来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方式。这一基本方式已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此人是正确的是①这体现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此举是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的表现③这一条法律条文是国家对道德规范加以法律确认④这一法律条文是国家认可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fed83efa22d8492daaba69f384998219.html?fm=bdab0cba3d01faf0359c0c7b499df7c3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