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美发卡、休闲健身卡、游戏充值卡、洗车卡、蛋糕卡……这年头,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张预付卡。预付卡式消费一方面有利于商家提前回笼资金、锁定客户,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受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追捧。但由于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也给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发卡备案企业南昌屈指可数
今年6月,刘女士在一家婴儿游泳馆办理了游泳卡,面值600元。不过就在她带着孩子去消费3次后,再去时发现游泳馆已经人去楼空。她向工商部门投诉后,工商部门人员进行现场执法时才发现,这家开在小区居民楼的婴儿游泳馆是“黑店”,没办理注册登记。
“关于卡消费的投诉中,绝大部分为预付卡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健身、摄影、汽车美容、餐饮等方面。”南昌市消协秘书长吴荣玲说。一方面是现实中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随着适用范围扩大,随之产生的纠纷也愈发凸显,预付卡让老百姓真是又爱又恨。
早在2012年,商务部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就规定,凡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发卡企业均须到商务部门备案。为防范商家跑路、失联等情况,该《办法》还规定发卡企业必须进行资金存管,即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部门进行资金存管或保险兜底,一旦企业出现问题,企业预存资金银行或保险公司就可以赔付部分金额给消费者。
不过,记者了解到,发卡企业在商务部门备案的屈指可数。
“政策规定的发行主体仅包括3大行业的8小类,不包括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企业以及法人企业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发行的预付卡。”一名商业管理人士表示,除了政策规定有限,政策的非强制性也让企业报备的积极性不高。如此一来,像“水果营行”这样的企业,自行推出的预付卡,管理的难度就非常大。
维权调解监管陷入尴尬局面
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周国群介绍,现有的投诉案例大致包括了发卡后“跑路”、擅改服务地点和项目、无法办理退卡退费等现象。
维权难还在于协调。预付式消费时,商家办卡时一般不会签订正规的消费合同,办卡前的口头承诺极有可能不兑现或承诺出现打折。出现了这样的糟心事,消费者向消协投诉时,提供不了书面证据。消协只能对双方进行协调,而商家一旦对协调结果不埋单,消费维权部门也无可奈何。
“没有报备发售大额的预付卡实际上是不合法的,但由于法不责众,监管环节薄弱,存在违法不究问题。”黄飞鸣表示,维权第三难,难于监管和执行。由于我国在预付式消费市场法律法规力度较弱,其监管主体涉及商务、工商、金融、税务、公安等众多部门,因此,监管主体不一致,造成了“众婆婆”难以管好一张预付卡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商业诚信机制还远未成熟,大量商家没有交纳保证金,监管没有约束和执行力。
加强审核备案整合征信体系
另外,消费者要理性办卡,根据需要选择合理充值,并以月卡、季卡等短期消费为主,不能为追求高折扣率而盲目购买长期预付卡,以免在无力维权时损失更大。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卡券时,保留合同、发票等证据。
江西朗秋律师事务所唐乐律师说,《消法》中暂未有关“预售消费”的条文规定,个别商家也正是钻了虚假宣传的空子。这就需要消费者在“预付消费”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如购买预付卡时,将商家的宣传短信或是宣传单之类的东西保存起来作为日后维权的凭据。若举报后调解不成,则可以走法律途径,包括小额诉讼或集体诉讼。
除了消费者擦亮眼睛、谨慎购卡外,法律专家提出,未来应该健全预付卡发行审核制度。由商务部门负责发卡主体的资格审核,将发卡主体的短期偿债能力、商业履约情况、社会信用水平等要素纳入审核范畴。“尤其要提高发行门槛,改变无序发卡的现状,有效控制规模。”专家表示,各个部门的信用记录应高度共享、串联,预付卡消费不诚信行为也将被纳入社会信用惩戒系统中,“老赖”们在融资、注册登记、审批,甚至乘坐航班、轮船等交通工具都会遇到麻烦。
黄飞鸣表示,杜绝预付卡乱象首先应建立在广泛的备案摸底基础上,将街头巷尾的“小店”纳入监管范围。商务部门要变被动等候发卡企业上门备案为主动开展备案的执法检查,对投诉和纠纷集中的企业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如果经营者违规发放预付卡,出现携款跑路,从金融上来讲,这已经涉嫌非法集资,虽然不是公众集资,但是对特定人群变相集资,属于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可以降低涉案资金底线,严惩商家的不法行为。”
“发卡企业必须进行资金存管,比如商家在出现一些经济纠纷时,应当允许储值的消费者退卡或者转让,商家出现搬迁、停业等,应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偿等。”黄飞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