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在国际上首先开展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实现了无创伤定位、无框架手术,目前五代机器人系统已应用于临床,现已成功手术2200余例。该项目已获得两次国家863课题、一次总后军事课题资助,共计获得经费592万元。十年来,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合作,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先后研制成功了机器人辅助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CRAS-BH1、CRAS-BH2、CRAS-BH3和黎元BH-600,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两千余例临床手术病例证实,机器人系统较传统基于经验的规划方法更为科学和准确。机器人定位精确、自动化程度高,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操作便捷,从而明显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方便术者操作,并具有高效率和通过远程进行异地手术的优势,具有明显的军事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
于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中华医学奖。2004年进入北京市医保报销范畴。2004年和2008年分别获国家863课题及总后军事课题资助。2004年“远程脑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临床应用研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的结题鉴定;2008年科技部批准的863课题“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实践”正在进行预实验,将在不久应用于临床血管外科介入手术中。
立体定向技术基础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指利用影像学定位(CT、MRI或DSA)和立体定向仪引导,将穿刺针、微电极等显微器械置入脑内特定靶点,通过记录电生理、留取组织标本、产生毁损灶、去除病变等方法,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病症。主要分定位术与导向术。此技术经近50年的发展,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已涉及传统神经外科的各个分支,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科。
立体定向技术的优势: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等特点,近年来其手术死亡率已降为0-1%。尤其是对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脑深部小病灶、多发病灶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病灶,以及对于高龄患者、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其它技术不可替代的特点。立体定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神经组织定向移植、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方面。
无框架(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系统简介
在脑立体定向手术中,该系统可以取代传统的定向仪框架,并可标示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手术适应证:
1.脑内病变活检:脑肿瘤、寄生虫及其它不明原因病变;
2.脑内各种囊肿抽吸、切除;
3.脑内血肿排空、引流;
4.脑脓肿排空及注入抗生素;
5.脑内异物摘除;
6.各种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舞蹈病、脑瘫、精神疾病、癫痫、疼痛等;
7.脑肿瘤内各种治疗,如内放疗(注入同位素胶体和后装置管)、内化疗;
8.内窥镜治疗脑内各种病变。
9.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血管畸形等各种血管性病变,采用方法包括X-刀、伽玛刀。
临床应用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有框—无框—远程手术过程。也经历了从有创到无创的过程,进而为远程手术提供坚实的基础。以下以图片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