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是手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之一,也是目前手术机器人研究和产业化集中的热点领域。骨骼由于其刚性结构更加适合机器人的精准定位和操作,而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对手术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上骨科手术中大量使用术中X线透视,因此减少医患双方的辐射损伤也成为机器人应用的重要价值。近年来,个性化、精准化及微创化治疗方式成为骨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手术机器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手术导航技术的应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0骨科机器人行业大事件盘点
骨科机器人是一个群英逐鹿的赛道,与软组织手术机器人领域中美国的直觉外科(达芬奇机器人系统)长期处于绝对垄断领域不同,骨科机器人领域呈现出多强角力的局势,国外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公司有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施乐辉、美敦力等。
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近年来,国内有多家企业布局机器人,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如天智航、微创医疗、威高集团、罗森博特、三坛医疗等。其中威高集团等上市公司,骨科机器人为其近年来新拓展业务。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相对更早,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的天智航是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龙头企业。罗森博特、三坛医疗等创立于近几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
国外龙头企业产品革新,加速骨科机器人赛道布局
2020年3月,捷迈邦美旗下的Medtech公司研发生产的手术机器人ROSAOne通过了NMPA审核,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一款获批上市、并可同时应用于脑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导航机器人,正式开始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这款机器人由机器臂基座、摄像机基座、脚踏开关、导航工具及配件组成,用于在脑外科和脊柱外科手术中实现手术器械的定位。
(图:ROSA手术机器人系统)
国际骨科巨头Smith&Nephew(施乐辉)也不甘其后,宣布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Cori通过FDA审核,正式于美国上市,抢占美国市场。据悉,Cori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室膝关节置换术,相比Smith&Nephew以往的同类产品,Cori的工作效率更高,手术速度更快。
(图:Cori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Cori集成了智能机器人平台、软件、智能操作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多个模块。在植入人工膝盖前,使用可视化切割技术准备,机械校准和韧带数据可以为每个患者定制治疗计划。
产品的革新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美敦力全新的智能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MazorXStealthTMEdition)在2020年进博会上的亮相展示出骨科机器人行业的风起云涌。该系统整合了美敦力先进的算法、软件、机械臂、导航技术以及手术工具,能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涵盖术前规划与模拟、精确的手术入路引导和实时可视化信息的全流程支持,并支持常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以及复杂侧弯手术等多种脊柱外科手术类型,帮助医生实现更精准、安全、高效的手术目标。
(图:MazorXStealthTMEdition系统)
史赛克的Mako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使用,全球市占率达9%,并已经CFDA获证,是目前唯一在国内能开展关节置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而其开发的Mako智能骨科机器人也在国内进行了首次手术。2020年12月,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借助此产品完成了全国首例智能骨科机器人辅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精准完成极高难度的生物型假体置入。
(图片内容:MAKO手术机器人)
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国内新兴企业加速成长
2020年,国内市场的全膝关节置换机器人频传佳绩。微创医疗研发的鸿鹄Skywalker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和天智航研发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TiRobotRecon)分别于5月和11月,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
2020年5月,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旗下苏州微创畅行机器人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鸿鹄Skywalker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进入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
(图:鸿鹄Skywalker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由天智航自主研发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型号:TiRobotRecon)”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进入创新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审批阶段。其可辅助外科医生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辅助医生完成基于患者解剖和运动学的个体化关节置换手术设计,并完成定位膝关节假体安装需要的截骨定位。TiRobotRecon采用机器人引导截骨方案,无须开髓、打骨针、更换工具即可完成定位截骨,大大提高了截骨精度,减少了手术创伤,提高了手术效率。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上市。
(图片内容:TiRobotRecon)
2020年也见证了国内企业的飞速发展,7月,天智航正式登陆科创板,科创板迎来了首个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是一家专注于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天智航是首家获得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全球第五家取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此前A股在该领域并无上市公司,天智航登陆科创板后将为A股补上该领域“拼图”。
强强联手让业内公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天智航公司与强生公司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计划,成功开展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技能培训班暨“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临床技术应用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拓展加强了华东地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及操作技巧。12月13日,天智航与强生一同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同建立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培训中心,将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的脊柱外科医师进行普及,从而惠及更多脊柱伤病患者。
骨科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
骨科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目前在关节外科与脊柱外科已有多家企业实现机器人商用,而由于骨折手术分型的多样性,造成手术需求复杂,使得现有机器人系统难以满足实际手术需求,因此创伤骨科机器人目前还没有实现临床应用与产品化推广。
关节外科手术机器人
关节外科手术机器人是最早实现技术和商业应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按照操作控制方式可分为主动操作型和主动约束型。相比于主动操作型机器人,主动约束型手术机器人更好利用了机器人系统的优势,通过主动约束保障关节切除操作的边界控制,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利用医生引导的拖拽操作,使整个手术过程连续、可控。因此,主动约束型手术机器人具有更好的临床可操作性、适应性及安全性。
继史赛克的MAKO大获成功后,捷迈邦美在2019年也推出了ROSAKnee机器人系统。2020年,国内市场的全膝关节置换机器人也频传佳绩。微创医疗研发的鸿鹄Skywalker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和天智航研发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TiRobotRecon)分别于5月和11月,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
(图:鸿鹄SkywalkerTM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
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目前主要针对的临床术式为椎弓根钉固定术,机器人借助医学影像规划实现空间精准定位,自主完成或导引医生完成植入通道钻制操作。脊柱手术机器人以实现精准、微创手术为首要目标,通过机器人精准定位可以减小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开口大小,减少神经损伤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手术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在脊柱外科市场开创了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和辅助产品,让手术从传统的徒手操作进步到由精密的机器人辅助完成的是以色列的MazorRobotics公司,Renaissance是MazorRobotics在脊柱外科领域的代表之作。
(图:Renaissance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
2020年,在脊柱手术机器人领域,国外的史赛克、捷迈邦美等重投研发,美敦力并购强化优势地位,国内的天智航已取证上市,骨科巨头争相占领脊柱手术机器人市场。捷迈邦美的ROSAone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台数突破万台、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美敦力全新的智能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MazorXStealthTMEdition)在世博会亮相。可以想像,未来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下)|行研
02/07
思宇MedTech
企业
+
0
思宇研究院官方A-A+
作者:刘延臻
正文字数:2022字(这是下篇)
前文中提到,2020行业大事件盘点及骨科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接下来将从骨科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市场规模
骨科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领域,据Medgadget公布的数据称,2020年骨科手术机器人约为3亿美元,到2027年,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到35亿美元。
骨科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就应用场景而言,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手术机器人发展较为成熟,然而骨折复位机器人的研发难度较大、研发进展相对缓慢,全球范围内还没有进入临床应用的产品。目前骨科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领域,从这两者的市场规模来看,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
脊柱外科领域
2019年脊柱市场销售规模约为88亿元,较2018年增长15.79%,脊柱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图:我国脊柱外科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关节外科领域
2019年关节市场销售规模约为87亿元,较2018年增长19.18%
(图:我国关节外科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根据PersistenceMarketResearch的统计,2018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公司的营收大约为10.37亿美元,2018年全球骨科机器人新增装机数约为700~1000台。而2018年我国骨科机器人新增装机量约为26台,仅占全球总量不到4%。2019年,全球骨科机器人新增装机数量约为990台,全球骨科机器人公司实现总营收11亿元左右。我国在2019年骨科手术机器人新增装机量约为110台,其中天智航占比约为76%,总体只占据全球的11.1%左右。
(图:骨科机器人新增装机量
由于骨科机器人单价高且未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引入医院主要以三甲医院和少量私立医院为主,以天智航的天玑骨科导航机器人装机数据为例,在其覆盖的74家医疗机构中有52家为三甲医院,占比超过70%。我国骨科机器人的发展仍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医生接受度和市场渗透率有很大提高空间。
(图:国内骨科机器人下游分布占比)
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骨科手术机器人未来的畅想有很多。医用机器人将会变得更微创、更智能、更精细。5G通讯、3D打印、智能材料、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将不断整合进医疗机器人的技术体系中,促进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医疗技术成为发展趋势。
(图:5G+智慧医疗)
从产品与技术层面,辅助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会逐步精进,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好。
2020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远程医学中心,借助5G技术,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百公里外的一名患者实施了远程操控脊柱微创手术。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的特点,配合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了远程规划、远程操作。
(图:5G通信应用远程操作脊柱微创手术)
2021年1月,智塑健康首款3D打印颈椎融合器获得美国食品药监局(FDA)的510(k)上市许可,成为中国首家3D打印骨科植入物产品获得FDA认证的科技公司。
(图:3D打印人工椎体)
结语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手术机器人才真正在医疗器械的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但是相对于巨大的骨科市场,机器人目前所占的份额不到1.5%,有着非常巨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未来手术机器人系统、医学影像学及假体制造技术等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及结合,手术机器人系统必将成为微创骨科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在骨科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活跃,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方面持续提升。在与终端用户的沟通中不断优化产品,打造适应中国医生工作习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除了产品本身之外,也要着力打造以机器人为核心的完整手术解决方案。机器人在对医疗器械领域的推动不仅仅局限于该器械本身带来的价值,更是一次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改革与整合,推动行业从零散的单点发展调整为一个基于科室或术式的整体式发展。这对医疗器械领域内的所有公司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介入小专家
介入行业信息,先进介入医学技术,介入科普阵地
1、威高骨科(688161)
公司在骨科植入医疗器械领域是国内产品线齐备、规模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营业务为骨科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以及骨科手术器械工具。公司经过多年研发,公司已掌握倒钩偏梯形螺纹技术、新型嵌入式马鞍形压环技术、半开口弹性臂经皮微创技术、组织特异性牵拉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全面覆盖了脊柱、创伤、关节及运动医学等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细分领域。
年份要素权重评分2005威高骨科有限成立,定位国内中高端脊柱类、创伤类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SINO)取得产品注册证,是首批国产脊柱内固定系统之一;2006脊柱类产品椎间融合器(PEEK)取得产品注册证,填补细分领域的国产空白;创伤类产品金属锁定接骨板系统取得产品注册证,是首批国产产品之一;2007收购北京亚华、健力邦德,增加了关节产品线,并对脊柱和创伤产品线进行补充,全面覆盖了骨科植入医疗领域的主要门类;2012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上市;2016成功研发Premier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作为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的高端代表作;2012017收购海星医疗,关节类产品实力大幅提升,关节假体定位于高端市场2019运动医学产品“不可吸收带线锚钉系统”取得产品注册证,对骨科植入细分领域实现进一步的全面覆盖。
2017-2020财务指标上涨强劲。2017-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06亿元、12.11亿元、15.74亿元和18.2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03亿元、3.24亿元、4.42亿元和5.58亿元,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2.71%和31.21%,经营形式良好。2017-2020,公司主营业务的产品结构稳定,脊柱类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分别为50.4%、50.2%、48.9%和44.8%,创伤类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分别为28.9%、28.3%、28.1%和29.5%。
公司主要经营产品分为脊柱类产品、脊柱类产品、关节类产品、手术器械。
公司脊柱类产品主要为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和椎体成形系统。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主要为颈椎、胸腰椎的内固定系统(主要为钉棒或钉板形态)和椎间融合器,用于脊退变性疾病、脊柱骨折、脊柱畸形、肿瘤及感染等脊柱疾病的治疗。公司椎体成形系统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压力泵、穿刺工具、骨扩张器等,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等的治疗。
公司脊柱类产品主要为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和椎体成形系统。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主要为颈椎、胸腰椎的内固定系统(主要为钉棒或钉板形态)和椎间融合器,用于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骨折、脊柱畸形、肿瘤及感染等脊柱疾病的治疗。公司椎体成形系统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压力泵、穿刺工具、骨扩张器等,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等的治疗。
公司关节类产品主要为关节类植入医疗器械,主要由髋关节假体系统及膝关节假体系统组成,应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治疗。
公司生产的骨科手术器械主要为骨科植入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工具,与骨科植入产品配套使用。公司生产的手术器械包括自产植入产品配套的器械工具及为美敦力等国外领先厂商生产的OEM产品。由于骨科病人的年龄阶段及生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保障骨科植入手术的精确度、提高骨科产品的植入效果,骨科植入手术中一般使用与植入物配套的手术器械。公司植入物配套的手术器械主要以外借的形式提供给下游客户,配合公司骨科植入物使用,更好地保障骨科手术的精确度、提高产品植入效果。
2、大博医疗(002901)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是一家以骨科、神经外科、微创外科为主的综合性医疗集团。公司2004年成立于厦门,主营业务系医用高值耗材的生产、研发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骨科创伤类植入耗材、脊柱类植入耗材及神经外科类植入耗材、微创外科耗材等。公司是国内产品种类齐全、规模领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公司在创伤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创伤领域目前排在国内第一的位置。公司在创伤和脊柱领域拥有“大博”和“博益宁”双品牌,面向骨科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的创伤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成人及儿童上肢、下肢、骨盆、髋部、手部及足踝等部位的病理性、创伤性骨折修复或矫形需要等的外科治疗,包括髓内钉、金属接骨板及骨针、螺钉等内固定系统及外固定支架等,产品类别较为全面。
脊柱业务为大博医疗收入占比第二大的业务。公司脊柱类产品202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3.27%;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1.61%;已经成长为大博医疗收入占比第二大的业务。目前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进口品牌占有率超过60%。公司脊柱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由创伤、退变、畸形或其他病理原因造成的各类脊柱疾患的外科治疗。公司脊柱类产品主要包括椎弓根螺钉系统、脊柱接骨板系统、椎间融合器、椎体成形系列等各类脊柱内固定装置等。
公司目前在人工关节部分也有布局,2021年7月9日,公司髋关节假体(高交联)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关节产品注册证,这一产品可以与公司同一系统组件配合,用于髋关节置换。同时公司也获得陶瓷内衬、陶瓷球头等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3、三友医疗(688085)
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用骨科植入耗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医疗器械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脊柱类植入耗材、创伤类植入耗材,是国内脊柱类植入耗材领域少数具备从临床需求出发进行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脊柱细分领域规模领先、技术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上海三友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2011三位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联合创始人加入公司。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在复杂脊柱畸形矫正和脊柱退变的微创临床治疗等方面获得突破,有效提高了复杂脊柱畸形三维矫形效果,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操作难度,得到医生和病患的高度认可。2021年6月,公司收购北京水木天蓬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国内自主研发并掌握核心科技的超声骨刀产品线。
三友医疗旗下包含拓腾(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拓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拓友医疗器械、四川三友鼎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陕西三友鼎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来公司预计将在可控的情况下逐步扩张经营的边界。2021年Q1业务逐步恢复高速增长,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布局运动医学等新项目。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0.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1.20%。2021年Q1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137.96%,比2019年同期增长65.17%;亿元,同比增长151.42%,比2019年同期增长52.96%;2021年Q1实现毛利率89.55%,实现净利率25.34%,相比2020年同期略有上升。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运动医学等新项目,2021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918.57万元,同比增长99.65%,研发费用率达7.77%,同比减少1.49个百分点,主要系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基数大幅增加所致归母净利润0.3。
公司目前主要在研项目聚焦骨科领域内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细分的疗法需求,比如幼儿脊柱畸形的早期介入、老年脊柱疾病功能性治疗、多种微创手术技术集合和切换以及多种脊柱矫形新技术的整合和优化。在保持国内骨科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公司也在加强国际业务团队建设和市场推广投入,大力开发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市场。分别占比营业收入的93.68%和5.88%。
爱康医疗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2017于港交所上市。公司2004年上市第一款膝关节产品,2005年上市第一款髋关节产品,2009年首家引进3D打印技术用于骨科植入物研发,2015年获得中国首张3D打印金属植入物注册证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2017于港交所上市。
公司目前可提供膝关节、髋关节、脊柱、骨肿瘤及个性化手术工具。同时,公司通过不断地收集临床数据,为骨科临床难题提供技术与服务。丰富全面的产品组合使公司能够为患者提供初次、复杂、翻修以及重建手术的髋、膝关节植入物及工具。
爱康医疗2021第一季度收入为人民币4.48亿元(同比下降6.5%),净利润为人民币1.12亿元(同比下降31.6%),销售额/净利润下降的主因全国带量采购下经销商去库存以及销售费用率增加(较1H20增加4.5pct)。
关节植入物1H21实现收入人民币3.52亿元(同比下降10.5%),主因全国关节植入物带量采购政策即将执行导致经销商去库存。公司脊柱与创伤板块1H21录得收入人民币2,030万元(考虑在2Q20收购理贝尔,同比增长109.3%)。爱康医疗整体拥有8款IIl级许可3D打印产品,1H21合计实现收入人民币6,430万元(同比增长6.1%)。
目前髋关节产品竞争力凸显。爱康于2005年推出A系列髋关节,2007年M系列髋关节上市,自2009年起陆续推出翻修手术专用的髋关节置换内植入物AK-MR、AK-SR和AK-SL等系列产品。爱康的常规髋关节置换植入物主要包括:MP生物股骨柄、ML生物型股骨柄、ACP水泥股骨柄、SR生物型股骨柄、MR生物型股骨柄、SL生物型股骨柄、CL生物型股骨柄、髋臼假体、金属球头、陶瓷头、双动头、陶瓷内衬、杯状髋关节重建系统、环状髋关节重建系统等。
2015年,爱康医疗借助金属3D打印技术率先在假体骨界面获得突破,实现3DACT高孔隙率多孔金属表面的研制和应用,改进金属假体的远期骨整合效果。爱康在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和陶瓷对陶瓷两个方向上均形成了突破,具备了完整的陶瓷技术解决方案,是中国第一家同时具备两项技术解决方案的国产品牌,更好地满足年轻、活跃、高需求患者的需求。伴随着3DACT全陶关节的上市,爱康医疗在髋关节摩擦界面上也实现了产品的全面覆盖。爱康可提供包括普通聚乙烯、高交联聚乙烯、陶瓷在内的全线摩擦界面组合方案。3DACT高孔隙率多孔表面与陶瓷界面的组合,全面提升了爱康医疗的髋关节置换解决方案。
5、春立医疗(688236)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骨科医疗器械厂商,在国内关节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排名前列。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先进关节假体产品的企业之一,根据标点信息的研究报告,2019年度公司在国内关节类植入医疗器械市场市场份额为8.96%,位居国内厂商第二,全行业第四,市场认可度较高。
目前,公司已经掌握覆盖髋关节、膝关节、肩肘关节、关节骨缺损修复以及脊柱五个领域共16项核心技术,截至2021年3月底,已取得37项医疗器械产品备案或注册证,其中第III类产品注册证13项,是国内关节假体领域医疗器械注册证较为齐备的企业之一。
当前公司以较高价格中标国家关节集采初次置换人工髋关节的全部三个产品系统,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此外,公司率先在行业内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进行多元化产品布局,形成了多种关节假体产品及脊柱类植入产品组合,销售渠道覆盖国内所有省份、直辖市以及自治区,部分产品出口亚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
公司综合毛利率以净利率逐年上升,研发费用率持续维持较高水平。伴随公司市场规模以及议价能力的不断增长,公司毛利率持续上涨,2018-2020年分别为63.56%、69.15%和72.60%。其中公司定制化产品毛利率较高,三年均在88%以上。随着营业收入的迅速增长,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公司始终重视自主研发创新,2018-2020年研发支出年复合增长率达43.10%,研发费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编辑于2022-02-1615:46
上周,骨科机器人公司GlobusMedical(2021年营收9.58亿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GMED),以31亿美元(约210亿人民币)并购骨科耗材公司NuVasive(2021年营收11.39亿美元)(纳斯达克代码:NUVA)。
骨科是手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之一。
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
中国已经获批注册证的骨科机器人厂商有:
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微创畅行、和华瑞博、键嘉、骨圣元化、壹点灵动(爱康医疗旗下);
骨科-脊椎手术机器人:天智航、鑫君特、铸正、佗道、普爱医疗、美亚光电;
即将获批注册证的几家(仅统计进入创新通道的厂商):
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柳叶刀;
骨科-创伤手术机器人:罗森博特。
对手术机器人感兴趣的医生和经销商,请看这篇更全面的介绍
本篇梳理过去一年海外骨科机器人厂商进展。
01
脊柱外科
根据2022年6月发布的一份市场报告,脊柱手术机器人市场到2022年价值为3.312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9.888亿美元。
1.未来六年内,市场预计将以2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2.报告称,北美以68%的比例占据了机器人脊柱市场的最大份额。亚太地区紧随其后,市场份额约为18%。
3.报告称,机器人脊柱医疗技术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MazorRobotics、GlobusMedical、MedtechSA和TinaviMedicalTechnologies(指中国的天智航)。
(一)美敦力第四季度脊柱机器人销量创历史新高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美敦力(Medtronic)在2022财年第四季度的脊柱机器人销量创下历史新高。
▲图:Mazor机器人
美敦力一直在努力跟上2022年市场上不断增长的脊柱机器人领域的步伐。3月,该公司任命迈克·马里纳罗(MikeMarinaro)为其手术机器人业务部门总裁。
美敦力在脊柱机器人领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是GlobusMedical和NuVasive。去年两家公司都推出了与美敦力的MazorXStealthEdition直接竞争的技术。
竞争力稍弱的对手包括博医来Brainlab的Cirq脊柱机器人和Accelus的Remi机器人。
(二)Medical三合一成像的脊柱手术
GlobusMedical公司于2022年5月表示,使用ExcelsiusGPS机器人完成了GlobusMedical的首次Excelsius3D三合一成像的脊柱手术。
▲图:ExcelsiusGPS机器人导航系统
ExcelsiusGPS是机器人导航平台,外科医生可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验证手术计划并接收实时导航反馈,包括:精度监控、力传感和主动导航跟踪。ExcelsiusGPS可与任何脊柱手术成像系统兼容。外科医生可以实时可视化、计划和导航患者的解剖结构。
(三)使用GlobusMedical脊柱机器人完成600例病例
据12月13日报道,自2018年收到GlobusMedical的ExcelsiusGPS以来,医学博士LonM.Baronne已经完成了他的第600例手术。
Baronne博士于2018年5月开始使用该机器人。他的团队是路易斯安那州首批获得该系统的团队之一。
(四)Accelus任命神经外科医生为第一任首席机器人官
专注于脊柱器械的医疗技术公司Accelus任命医学博士KevinFoley为其第一任首席机器人官。
Foley博士是田纳西州孟菲斯市SemmesMurphey诊所的主席,也是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
Foley博士将领导公司完成其即将推出和开发的Remi机器人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协助外科医生在腰椎固定装置中置入螺钉。Accelus表示,Foley博士为该系统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并于2021年12月使用该系统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例手术。
▲图:Remi机器人导航系统
(五)Accelus脊柱机器人软件获批FDA
Accelus的软件获得了FDA510(k)的许可,该软件将实现其Remi脊柱机器人与三个3D成像系统集成。
根据11月3日的报道,Remi机器人导航系统将能够使用GEOEC3D、ZiehmVisionRFD3D和StrykerAiroTruCT系统捕捉图像。
▲图:StrykerAiroTruCT系统
成本、占地面积和复杂性以前是Accelus脊柱机器人无法扩展的障碍,这导致机器人脊柱手术无法在大型医院以外的任何地方进行。然而,Remi系统获得了最新许可,为较小的设施和门诊手术中心提供了使用颠覆性技术的机会,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外科医生精确导航准确的螺钉放置位置,减少对传统透视的依赖。
Remi用于协助外科医生放置椎弓根螺钉以进行腰椎固定,并于2021年2月通过O形臂扫描完成成像,获得了FDA的批准。
02
关节置换
(一)史赛克为Mako机器人开发脊柱、肩部应用
史赛克的旗舰机器人Mako被骨科医生广泛用于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未来几年,Mako还将用于脊柱和肩部手术。
▲图:Mako机器人
根据10月31日公布的结果,史赛克报告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7.7%,公司的骨科和脊柱销售额同比增长4.4%。
Mako的市场进展非常活跃,报道很多,比如:
1.第3000例使用Mako完成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
医学博士BrianBlackwood使用史赛克(Stryker)的Mak机械臂完成了他的第3000例关节置换手术。
根据10月26日的报道,博尔德骨科和脊柱中心的Blackwood博士于2020年1月完成了科罗拉多州的首例Mako手术。第3000例手术于9月13日进行。
这一里程碑让Blackwood博士成为科罗拉多州和落基山脉地区,使用Mako机器人最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据称,他也是全国前0.5%的Mako关节置换外科医生之一。
2.加州医院迎来第200例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FoothillRegional医疗中心凭借其Mako膝关节机器人达到了一个里程碑。
根据11月14日的报道,该医院于2021年12月收到了Mako机器人,并在9个月内完成了200例手术。FoothillRegional医疗中心是奥兰治郡首批使用该系统的医院之一。
3.DavidEggert医生使用Mako骨科机器人完成第1000例病例
据11月27日报道,医学博士DavidEggert使用史赛克的Mako机器人完成了他的第1000例手术。
Eggert博士任职于威斯康星州的FoxValley骨科与运动研究所,大约在六年前开始进行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报告称,他在独立进行了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开始尝试机器人辅助手术。
Mako机器人使用CT扫描创建患者膝盖的3D模型,旨在提高精度。
(二)捷迈邦美30%的机器人将用于日间手术中心
第三季度,捷迈邦美通过与总部位于纽约市的特殊外科医院合作,加大了机器人技术的投入。在合作伙伴关系下,捷迈邦美将专注于开发人工智能工具,为机器人辅助关节手术提供见解。
(三)强生公司Velys手术机器人被复购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的Hoag骨科研究所在2022年购入第二台强生机器人。
据报道,Hoag已开始使用强生公司的Velys机器人完成25台手术。关节置换主任、医学博士NaderNassif是最早使用该机器人的外科医生之一。
强生官方称,Velys机器人的临床手术已超过2000例;他们认为Velys是第一台可以集成到任何一件手术室的高效率的“桌面型”骨科手术机器人。(Velysisafirst-of-its-kind,table-mountedorthosurgeryrobotwithanefficientdesignthatintegratesintoanyoperatingroom.)
(四)中国手术机器人在美国完成首例手术
医学博士JosephKavolus使用MicroPortNavibot微创机器人公司的鸿鹄(Skywalker)机器人完成了第一个临床病例。
微创机器人在2022年12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例病例于11月22日完成。鸿鹄机器人系统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并与微创的Evolution内侧枢轴全膝关节系统一起使用。
该机器人于2022年8月获得FDA批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将在有限的市场发布,预计2024年将开展髋关节置换应用。
▲图: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
(五)ThinkSurgical融资1亿美元以加速发展机器人产品组合
ThinkSurgical从新投资者那里筹集了1亿美元,以加速其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
据这公司10月26日发布的新闻稿称,这笔投资来自韩国KDBInvestmentGlobalHealthcare,将用于帮助ThinkSurgical推出几款新产品。ThinkSurgical的平台有一个开放的植入物库,这意味着外科医生可以灵活地为患者做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