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所谓新型消费,是指由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所带动的共享经济、二手经济、拼单网购、跨境消费等消费方式。新型消费往往伴随着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极大丰富了消费内容,提升了消费体验,更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已成为新经济形态下产业升级乃至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步的重要方向。
一、新型消费,“新”在何处
二、新型消费,“难”在何处
当下,新型消费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提升了消费的便利性,稳步推动消费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大的支撑力量;新型消费带来了更加多样的就业形式如直播带货、网约车司机、在线知识传播等;新型消费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数据中心、商贸流通网络、物联网、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然而,新型消费虽具有很多新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发展的挑战与难点。
交易秩序待规范。相对于商场、超市等实体店,网络平台企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商家鱼龙混杂,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个别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甚至出售“三无”产品乃至假冒伪劣产品,进而透支消费者的购物热情,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此外,网络产品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各种品牌之间跟风模仿,最后只能相对牺牲“品质”拼“价格”,导致网络高端货越来越少。网络消费还存在着利用数字算法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价格歧视”,网络“杀熟”让消费者被算法“算计”,遭遇不平等待遇。个别网络消费还存在着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在线服务隐含自动扣费条款等问题。总之,“种草”消费中有“杂草”,“促销”中有“猫腻”,“买买买”中有“坑坑坑”,令消费者困扰不已。
配套保障待加强。新型消费伴随新技术而生,需要大量的新型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能洞悉消费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虽然具有工作经验,更能洞悉消费者,但其知识结构相对固化,且年龄普遍偏大,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消化吸收存在难度;而初入职场的新人虽然具有新知识、新观念,但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其难以驾驭复杂的市场局面。人才的缺乏,势必阻碍新型消费的发展。比如,尤为缺乏创新人才的农村电商的发展就明显滞后于城市电商。同时,一些5G、信息网络、流通配送等新基建只有达到一定的建设密度,才能实现保证新场景新应用的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新型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投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影响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导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旧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此外,新型消费还面临着财政支持不足、金融服务缺乏、物流服务欠缺等配套保障问题。
三、新型消费,何以“快进”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7.8%提高到10%。新型消费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坚持创新引领。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消费领域面临着明显的消费分级现象:满足大众一般需要的、技术附加值低的传统商品价格越来越低;而拥有研发、设计、品牌等软价值、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正如我们在批发市场可以“按麻袋”购买玩具,但具有创意价值的品牌玩具却能卖出高价。新型消费唯有坚持创新,方能走远、走稳、走好。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消费场景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提升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引导消费者在社交中购物,在情感沟通中购物,在体现个性中购物,以新零售助力传统商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研发设计,以创新思维创造新产品,激发新需求。
加强新业态培育。新型消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于各类新业态而生。要推动网络零售平台的健康发展,并依靠高质量新型商品供给,形成人民群众对新型消费的路径依赖,持续扩大线上医疗、教育、娱乐和文化服务等新型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比例;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领域;要深化税收金融制度改革,使资金高效、自发进入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配套制度体系等,进一步激发新型消费发展动力;要建立健全数字化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布局数字化消费网络,推动建设智慧物流园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等。
【作者简介:马静,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丹,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熙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