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家来说,想尽一切办法让用户买单,是他们最大的目的。为此,他们会充分利用人性的一些弱点,给用户洗脑,让用户乖乖掏钱。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理性消费,不要冲动消费,尽量稳住自己的钱袋子。
这是商家最爱用的一招洗脑方式。
以前你会在街上经常看到一些店铺,店铺门口上写着:“店铺经营不善,清仓大处理,最后三天。”,“亏本清货,全场一折起”,“亏本大甩卖,样样只要20元。”。
其中有个摆地摊的一套话术,名震江湖:“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吃喝嫖赌欠下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啦。我们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100多,200多,300多的钱包。通通只要20块。”是不是特别熟悉。
但是爱占便宜这个心理永远是存在的。
所以商家们就把这一套搬到网上去了,代表人物,就是你们的开山鼻祖马爸爸。
双十一的到来,意味着这一套被真真正正地搬上了互联网。马爸爸就是利用了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发明了这个双十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世界上本没有光棍节,有一个人说有,相信的人多了,也就真的有了,而且这个人还是大名鼎鼎的马爸爸。
于是乎,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节日出现了,双12,518,618,616,520再加上原本已经存在的38,312,51,54,61,71,81,101,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年货节,还有国外的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一大堆。
再加上店铺本身搞的活动,什么店庆10周年,9周年,8周年。。。1周年,还有的商家直接把以前线下实体店那套也搞来了,什么清仓大甩卖啊,买一赠一啊,全场5折起等等。
为什么要搞这么多节日呀?这么多活动啊?
当然是为了促销卖东西赚钱啊。他们的表现形式是这样的:
活动期间,他们会给商品降价(原价多少?现价多少?),会给很多的优惠券(5元,10元,20元,100元,200元,根据消费金额可以使用不同的优惠券,当然是消费越多优惠越多),会附送很多的赠品或者买多少送多少,会给商品打折(5折起,一定要有这个'起’字),会限时限购(错过就没了),收藏店铺获得五元优惠券,五星好评晒图获得五元现金返利等等。
所有的这些活动内容,无不在释放一种信号,商家在发福利,在让利给消费者,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自己占了便宜。所以,很多剁手党就出现了,平时不买东西,一到搞活动的时候,作死的买买买,生怕错过占便宜的时机。
这就是让利的套路,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给消费者制造一种假象,感觉你占了莫大的便宜,而且你是看不出来他在占你便宜。
你说他到底降低了没有?确实降了,平时不搞活动的价格的确是比搞活动的价格高。但真相是,商家不在乎平时有没有订单(平时有人买那就是捡来的利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活动期间多赚钱,所以,你会发现,一年四季都有活动。
说白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福利都是假象,商品本身的利润就是扣除福利之后的,商家都算得明明白白的。亏本生意谁都不愿意做。
所以,让利是假象,占便宜只是你以为的占便宜,这就是一种商家的洗脑术而已。
从众心理可以说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从众心理这一招洗脑术赚更多的钱,可以说已经被商家拿捏得死死的。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排队。你去外面的街上看看,有些店铺门口经常会排起长龙,几十上百号人都在买这家的商品,给人一种生意火爆的印象,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在热销,既然这么多人在买,这么受欢迎,就证明他家的东西一定很好,所以,无形中就化解了其他人的顾虑,就算以前没买过,也可以不假思索的买了,只要自己有需求。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做生意的店面,要么生意特别火爆,人潮汹涌,要么非常冷清,门可罗雀,呈现两极化的表现。
懂得利用从众心理的老板们,会故意制造排长龙的假象,刚开始的时候请人排队,只要让很多不知情的消费者觉得他的商品获得很多人认可,那么就会有更多人选择无脑的相信他们家的商品。然后,只要他们家的商品还过得去,能够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一直有人来他们家买单,因为他家的东西已经占领了用户心智,获得了信任,后期的话也就不需要请人排队了。
而那些没有用到这招的老板们,只能苦苦挣扎,幻想着靠商品质量换来消费者的口碑来获得更多的订单,但显然,他们是错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产品的质量都不会太差,其实哪一家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是你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也就是没有建立信任,所以,用户就不会选择你。
从众心理,从本质上来说,是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人们通常会相信大众的选择,从而选择盲目跟从,至于真相如何已经不重要,更何况,现在的社会,产品差异化很小,更多的时候,怎么选都不会出问题,保险起见,随波逐流未尝不是一种省心的做法。
因此,很多店家前期就会疯狂地刷单,增加销量数据和好评数据,从而让自己看起来是受大家认可的,制造一种虚假繁荣,以达到迷惑消费者,促使用户下单的目的。
到了后期,数据上来了,所以就会疯狂维持店铺好评,什么晒图好评返利这些,为的就是保持大众心里的好印象,从而让更多后来者盲目跟从买单。有的店铺宁可赔钱也要好评,也就是这个原因。
人们除了相信大众,还会相信权威。
举个例子,假如你现在肚子疼,你是会选择相信隔壁王大妈的偏方,还是医院马大夫的诊断治疗,很显然你会选择马大夫。因为在治病方面,医生就是权威。
明星,专家,专业人士(机构、组织),大网红通常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只要他们没有负面的新闻出现,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号召力的,作为意见领袖,他们的选择可以左右大众的选择,很多时候大众都会跟从他们的意见走。
所以,商家会请明星代言,很多消费者都是因为明星代言而选择了购买这款商品。而越大牌人气越高的明星代言费也越贵,因为这些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追随者,为商家带来更多的订单。
还有一些专家,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和组织,他们这些人,这些机构组织,代表了某一领域最牛逼得最擅长的,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他们所说的话做的事是最专业,最正确的,因此作为普罗大众,如果在这些专业领域遇到问题,听从这些人的意见是最有用的。意思就是他们是权威,意见领袖,值得信任。
所以专家,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和组织也是很受商家欢迎的,无数的商家会利用他们的专业度,帮助推广商家的商品。
这些都是商家的惯用伎俩。
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当我们进入自媒体时代以后,我们更加焦虑了,尤其是机器算法出现以后,你越焦虑,他就会推送更多的焦虑的信息给你,承受能力差的人直接得抑郁症,承受能力好的人,让你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解除焦虑。
然而真相就是,制造这些焦虑的人,通常都是为了让你们给他付费,然后帮你解决焦虑的商人。
通常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他们会讲一个故事,描述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然后这个现象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是你的痛点。然后他放大你的痛点,分析他的危害性,制造恐慌,从而让你焦虑。于是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个焦虑。
而最快的办法就是求助于他们,他们通常不光制造焦虑,而且会给出建设性意见,这个时候如果你已经焦虑,看到他的意见以后,你就可能会咨询他,找解药。要么他会给你一套方案,提供服务,或者卖课程,或者卖产品,总之你要给他付费,这个时候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举个例子,在网络世界里,你会经常听到,人均收入多少万,30岁了还没有一百万,某某某25岁就在北京二环内拥有一套价值一千多万的豪宅,担任某某上市公司的营销总监,调和油不能吃,每天吃多少盐会引起什么?小孩子如果不注意这个行为就会怎么样?等等这些全都是制造焦虑。
其实这些都是商家故意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让你们按照他所引导的方向购买他的产品服务。
男人有贫穷和欲望的痛点,女人在乎自己的身材和容貌,家长在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小孩喜欢游戏和玩具,老人在乎自己的健康长寿等等。商家会利用这些痛点来制造焦虑,从而诱导消费者买单。
所以就会有那么多人教人赚钱,教人化妆,教人护肤,教人减肥,教人穿搭,教人保持健康,教人学习等等等等。
世界上最典型的感情捆绑就是钻石。
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R钻戒,商家们把这种洗脑术做到了极致,'男士们凭借身份证一生只能定制一枚’,意味着男人一生唯一真爱一个女人的浪漫承诺。
而如果抛开情感需求,钻石也就是一块石头。只有在被赋予情感价值以后,才会变得无比珍贵。
生活不乏很多这种感情捆绑的商家行为,无一不是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强行将本没有什么价值的物品捆绑一层感情色彩,赋予一定的价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精神满足。
还有鲜花,每一种不同的鲜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这也是典型的感情捆绑。
还有生日蛋糕、粽子、月饼、元宵、巧克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杯奶茶。
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江小白的恋上5-20,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肾宝的'喝汇仁肾宝,他好你也好’,'红星二锅头,喝出男人味’,'送长辈黄金酒’,旺仔碎冰冰的'你一半我一半,你是我的小伙伴’等等。
并且很多产品一旦和感情捆绑在一起,常常会产生溢价,对于商家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所以说,感情捆绑这一招,真的是一箭双雕,既能获得客户,又能提升价值。
有一种东西叫做降维打击,也就是说认知高的人,可以利用他的高认知来降维打击认知低的人,他们利用信息差,故意告诉你一些错误的信息,从而让你以为他说那些都是对的,因为你的认知没有他高,所以,你会接受这些错误的信息,把它当成正确的信息,从而造成你的认知偏差。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们潜意识按照他们给的信息走,也就是让你被他们牵着鼻子走,然后,就可以收取智商税。
举个例子,很多卖课的博主,就会告诉你,买了他的课的很多学生,通过学习的他的课程,实现了年入百万,还PS一些收入图,拿出一些案例,证明他们确实拿到了年入百万,从而,造成一种假象,让你们这些不知道真相的观众,以为学了他的课真的能帮你实现年入百万。
于是,很多韭菜就上当了,报了课以后发现一点用都没有,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这种镰刀就是典型的利用信息差制造假象,蒙蔽你们的双眼,引导你们做出错误的判断,直到上钩。
不光是这些卖课的,很多卖货的也是这样,明明有些知识点是错误的,但是为了强行结合他的产品,硬是把错误的当成正确地说出来,如果你不能认知到这一点,可能就相信了他的鬼话,从而买了他的产品。
比如,最近有个产品小视频,一种小空调,号称一晚只要0.5度电,并且没有外机,效果能像空调一样,而且很便宜,说是新发明,然后,视频里面还展示了这种空调不停冒冷气的画面,看起来效果不错。不明真相的人,可能觉得捡到宝了,冲动的可能会马上下单。
可如果你真的买回家的话,你一定会暴跳如雷,因为这种产品根本不是空调,根本不能降温,本质上就是一个电风扇。
如果你的认知到位的话,你会相信空调可以不用外机吗?你会相信空调一晚上只要0.5度电吗?而且视频这个东西是可以作假的,你不知道吗?说白了,还是你的认知不到位,信息被隔绝了,同时你还贪小便宜。
其实这一招我觉得是最无耻的洗脑术,纯粹是欺负人,收智商税,很多商家都喜欢这么干。
培养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是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这些年最典型的就是网贷消费贷。
马云不光发明了双十一,他还发明了发呗戒呗,这就是典型的培养老百姓消费习惯的行为。
很多人因为发呗养成了提前消费的习惯,并且养成了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发呗让老百姓可以在没有本钱的时候,当看到某件商品产生欲望的时候,能够提前买下,而戒呗可以让你在下个月还不上发呗的时候,从里面借点出来,把发呗的窟窿补上。
最重要的是,当你在T系上买东西的时候,还可以发呗分期,这样你就觉得压力变小,于是乎,你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大,也就是大手大脚,而且,到后期你已经算不清你欠了多少钱,因为你的额度越来越高,从而消费起来也是毫无压力。
一旦你养成了这种消费习惯,你将产生依赖,无法自拔,这已经变成了你的一种固定生活方式。最终结局是,戒呗发呗全部逾期,然后等着催命连环扣。
有的人,本来好好地,就是因为这些网贷,染上了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最终导致负债累累,那么多年工都白打了。
除了网贷,还有很多商家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还有一种游戏商家,更绝,他们搞出一种奖励机制,让你每过一关都有一份奖励,还有各种勋章、积分,吸引你不断闯关,最终让你上瘾。
还有一种派对,兴趣圈的社群,把一帮发烧友拉进一个群,然后经常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这些人习惯于这种有趣有气氛有情绪价值的社群,养成一种依赖,同时借助活动不断推出一些商品和收费服务。比如,一些死忠球迷派对,死忠cosplay派对,王者荣耀派对,饭圈、币圈、汉服圈等等。
总之,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有方法的。
1,频繁有效的提醒消费者,并让消费者产生深刻记忆
2,让消费者很容易获得简单快速的快感(即时满足感)
3,提供奖励,让消费者上瘾
知道为什么有些明星一旦火了,就开始飘飘然吗?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一不小心就会翻车吗?根本原因就是被捧杀了。
因为火了之后,所有人都尊重他,叫他老师,人人都拍他马屁,让他的虚荣心爆棚,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谁都要给他面子,他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便骂人,可以随便使唤别人,可以随意调戏小明星,也可以出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总之,就是飘了。
飘了的后果是什么呢?他犯了错都不自知,以为没事,价值观彻底扭曲,然后,慢慢地犯的错越来越大,直到被绳之以法。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一开始的放纵,没有让他得到惩罚,慢慢的开始产生认知错误,错误的以为,原来那些坏事都可以做,于是越来越放肆,越来越出格,直到把自己彻底整凉凉。
而这中间,其他人对他的不断地吹捧和容忍,助长了他的虚荣心,从而导致了他的不断膨胀,最终种下恶果。
比起明星,网红的陨落更快,因为他们更加容易被捧杀。直播间几万人每天的吹捧,让这些大网红感觉自己高高在上,于是慢慢地开始口无遮拦,并且一波又一波的骚操作,毫无底线,为了要礼物要打赏,不断秀下限,连平台规则都无视了。
捧杀的威力确实强大。有句俗话说得好:你要害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捧杀他。
所以,很多商家也经常会用到这一招洗脑术。
培训机构经常用这种伎俩。比如,你想参加一个英语培训,你去一个培训机构咨询,你问这个一年能学成吗?他们的做法是这样,先给你做一个简单的英语测试,测试完,就会有人跟你聊,通常是业务员,他拿着你的测试单,并且还给你打了90分的高分,然后告诉你,你的基础还蛮好的,看来底子不错,学起来应该很容易,不用一年都能学会。
然后,再和你聊一些话题,问问你的经历,又是一顿彩虹屁,说你的脑子反应很快、记忆力也不错,顺便还说你的为人不错,是个有上进心的人,顺便还夸你长得好看。总之,能拍的马屁都用上了,搞得你真以为自己天资聪颖,才貌双全,只是差最后到他这来学了,让你完全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同时你还觉得你对面的这个业务员看起来很顺眼,很得你心。
如果你再跟他接触下去,你一定会被拿下,乖乖交钱。
这方面女人是最容易上当的,为啥呢?举个例子,女人最喜欢逛街购物,包包,鞋子,衣服,化妆品,护肤品,美甲美容等等,你一旦进入这些消费场所,那些店员的嘴就像抹了蜜一样,把你捧得一阵一阵,总之,你什么都好,然后,再配上他们的产品服务就是天作之合。
本来你腰粗,她硬是说你富贵命,非常得体,有御姐风范,尤其是配上她们店的镇店之宝,那就是现代杨贵妃,本来你看起来有50岁了,她非得叫你美女,本来穿上她家的衣服像沈殿霞,她非要说像微胖界的刘亦菲。本来面色蜡黄,她非要说你气质非凡。本来普通话说得很烂,她非要说你是南方人里面说普通话最好的了。
在这些彩虹屁的连环攻击,虚荣的女人一定会感性的买单。
捧杀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在被吹捧之后,产生虚荣心,从而忘掉自己真实的样子,进入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虚幻状态,而同时对捧杀自己的人格外的满意,并愿意给与相应的好处。期间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在虚幻状态做出的错误决定,所以,一定是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