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布!

7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公开征求对《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先行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发布《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监督指导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企业规范生产,国家药监局组织制订了《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予以发布。加强药用辅料、药包材质量监管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一)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企业应当对照《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管理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机构与人员,定期对药用辅料、药包材所用原材料的生产企业进行质量评估,按照通过关联审评的处方工艺组织生产,按照通过关联审评的质量标准对每批产品进行检验,由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放行。生产出口药用辅料、药包材的,产品应当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二)严格变更质量管理。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企业应当按照《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建立变更管理体系,根据风险确定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过程中变更的类别,开展相应的研究,由质量管理部门和负责产品注册的部门共同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加强物料质量管理

(五)落实药品质量主体责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药用辅料、药包材使用的管理,对所有生产药品所需要的药用辅料、药包材供应商(包括生产企业、经销商,下同)进行评估批准,建立供应商质量档案,严格按要求进行入厂检验,定期开展质量回顾分析,确保生产药品所需要的药用辅料、药包材符合药用要求。

(六)加强供应商审核。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照《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对药用辅料、药包材供应商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对主要药用辅料、药包材供应商(尤其是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现场审核,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八)加强供应商变更管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与主要药用辅料、药包材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及时掌握所使用药用辅料、药包材的变更情况,研究和评估变更对药品质量及稳定性的影响,并按照药品变更管理要求开展相应研究,经批准、备案后实施或报告。

三、药品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十一)加强信息共享。国家药监局通过信息登记平台,将通过关联审评的药用辅料、药包材的生产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生产工艺信息等共享至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企业不再具备相应生产条件等情况的,应当报送至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由药审中心统一进行信息管理。

(十二)其他事项。本公告自2025年*月*日起实施,在正式实施前,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企业应及时改进设施设备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符合药用辅料、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各项要求。本公告正式实施之日起,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6〕120号)废止。

特此公告。

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保证药包材符合药用要求和预定用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中的药包材,主要是指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药包材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应当建立药包材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包材质量的所有关键因素,以及确保药包材质量符合药用要求和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第三条【实施目标】本规范是企业建立药包材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是药包材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包材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药用要求和预定用途的药包材。

第四条【诚信原则】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应当如实记录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的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第二章质量管理

第一节原则

第五条【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药包材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将药包材保护性,相容性,安全性,功能性的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包材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包材符合药用要求和预定用途。

第六条【职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不同层次的人员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第七条【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者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第二节自检与管理评审

第八条【审核规程】企业应当制定自检与管理评审管理规程,明确自检和管理评审的方式和标准。

第九条【自检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每年至少组织进行一次独立、系统、全面的自检,形成自检报告,评估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以下规程:

(一)调查产品不合格、退货、用户投诉并有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而采取必要措施的规程。

(二)分析工艺、生产操作、偏差、质量记录和维修报告以查找并消除导致产品不合格潜在因素的规程。

(三)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质量风险的各种问题的规程。

(四)采用适当管理手段,确保纠偏计划有效实施的规程。

(五)采取纠偏措施后及时对规程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审批的规程。

第十条【管理评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每年至少组织进行一次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评价体系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确保其与企业的质量方针保持一致。管理评审应当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目标,并在以下方面对管理和绩效进行测评,包括但不限于:自检、质量审核和供应商审核;投诉、退货和召回;变更和偏差;不合格批次;质量风险趋势分析、评估和控制;维护;确认和验证;纠正和预防措施;风险管理等。

第三章机构与人员

第十二条【组织机构】企业应当建立与药包材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明确规定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并有组织机构图。

第十三条【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职责。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参与所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负责审核所有与本规范有关的文件。质量管理部门人员不得将职责委托给其他部门的人员。

第十四条【人员要求】企业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并具有适当资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各级人员应当具有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教育背景或者工作经历并经过培训考核,以满足药包材生产的需要。

第十五条【关键人员】关键人员应当为企业的全职人员,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生产管理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应当确保质量管理负责人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企业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干扰。

(一)企业负责人应当负责提供必要的资源,合理计划、组织和协调,保证质量管理部门独立履行职责;

1.确保药包材按照通过关联审评的工艺规程生产、贮存,以保证药包材质量;

3.确保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经过指定人员审核并送交质量管理部门;

4.确保厂房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以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5.确保完成各种必要的验证工作;

1.确保药包材符合通过关联审评的要求和质量标准;

2.确保在产品放行前完成对批记录的审核;

3.确保完成所有必要的检验;

4.批准质量标准、取样方法、检验方法和其他质量管理的操作规程;

5.审核和批准所有与质量有关的变更;

6.确保所有重大偏差和检验结果超标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

7.监督厂房和设备的维护,以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8.确保完成各种必要的确认或验证工作,审核和批准确认或验证方案和报告;

9.确保完成自检;

10.评估和批准物料供应商;

11.确保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投诉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12.确保完成产品的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提供稳定性考察的数据;

13.确保完成产品质量回顾分析;

14.确保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人员都已经过必要的上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培训内容。

第十七条【健康管理】企业应当对人员健康进行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直接接触药包材的生产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各级人员均应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当自身健康状况有可能对产品造成不利影响时,应当主动向主管人员报告。

第十八条【人员卫生】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人员卫生操作规程,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求:

(一)企业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体表有伤口、患有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包材疾病的人员从事直接接触药包材的生产;

(二)任何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均应当按照规定更衣。工作服的选材、式样及穿戴方式应当与所从事的工作和洁净度级别要求相适应;

(三)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戴饰物,进入洁净区前应当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四)生产区、仓储区应当禁止吸烟和饮食,禁止存放食品、饮料、香烟和个人用品等非生产用物品;

(五)应当建立操作人员手接触药包材的清洁消毒规程,避免污染风险。

第四章厂房与设施

第十九条【厂房与设施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厂房及生产防护措施综合考虑选址与布局,生产区和仓储区应当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不应当对药包材的生产造成污染,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厂房、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能够有效防止昆虫或其它动物进入。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经批准的人员进入。生产人员和物料出入生产车间,应当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二)药包材生产、包装、检验和贮存所用的厂房和设施、设备应当便于清洁、操作和维护;

(三)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有序地存放设备、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避免不同产品或物料的混淆、交叉污染,避免生产或者质量控制操作发生遗漏或者差错。场所的布局和设计应该允许有效的清洁和维护,而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四)企业应当根据药包材的产品特点、工艺流程和用途,参照药品的洁净度级别,确定生产区域的洁净度级别,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洁净区的内表面(墙壁、地面、天棚)应当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避免积尘,便于有效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

(五)企业应当根据药包材特性、生产操作要求及外部环境状况等配置空气净化系统,使生产区有效通风,并有温度、湿度控制,保证药包材的生产环境符合要求;

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洁净度级别之间应当有压差梯度。必要时,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洁净区应当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药品附录项下洁净度级别及监测要求开展监测;

(六)排水设施应当大小适宜,洁净区排水设施应当安装防止倒灌的装置。应当尽可能避免明沟排水,不可避免时,明沟宜浅,以方便清洁和消毒;

(七)仓储区应当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有序存放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回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等各类物料和产品。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物料或产品的贮存条件(如温湿度、避光)和安全贮存的要求,并进行检查和监控;

(八)所有的区域都应当有适当的照明,并按规定设置应急照明。

第二十条【质量控制实验室设计要求】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设计应当确保其适用于预定的用途,并能够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应当有足够的区域用于样品处置、留样和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存放以及记录的保存。

第五章设备

第二十一条【设备总体要求】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应当符合预定用途,应当尽可能降低产生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便于操作、清洁、维护,以及必要时进行的消毒或灭菌。

第二十二条【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要求】生产设备应当与药包材生产相适应。与药包材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表面应当平整、光洁、易清洁保养、耐腐蚀,不得与药包材发生化学反应,并符合下列要求:

(三)应当采取措施避免设备运行所需的润滑剂或冷却剂与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或成品直接接触,不可避免时,所用润滑剂或冷却剂至少应当符合食用要求。

第二十三条【模具管理】生产用模具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维护、更换及报废应当制定相应操作规程,模具应当进行编号管理。企业应当对模具的使用状态实施监控,并结合模具材质的特点与工艺要求,定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报废处理或者对配件进行更换。

第二十四条【工艺用水用气管理】工艺用水处理设备及其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应当确保工艺用水达到设定的质量标准。应当对工艺用水和原水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并有相应的记录。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用水应当符合产品工艺要求。一般情况下,工艺用水应当符合饮用水质量标准。

用于无菌制剂的免洗药包材最终清洗水应当为注射用水,用于非无菌制剂免洗药包材清洗用水应当至少符合中国药典纯化水要求。

与物料直接接触的气体应当符合工艺要求,必要时应当经除油、除水及除菌过滤。

第二十五条【计算机化系统要求】使用计算机化系统或其它复杂设备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系统与规程能证明设备及软件性能达到设定要求;

(二)应当建立并遵循定期检查、校准设备的规程;

(三)有保留程序和记录的备份系统;

(五)应当对计算机化系统进行适当程度的验证。

第六章物料与产品

第二十六条【物料与产品管理总要求】企业应当建立物料和产品的操作规程,确保物料和产品的正确接收、贮存、发放、使用和发运,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企业应当基于风险对药包材生产所用的物料制定检验规程,进行物料的检验,物料及生产的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第二十七条【入库管理】物料和产品的处理应当按照操作规程或工艺规程执行,并有记录,至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所有到货物料均应当按照物料接收规程检查,以确保与订单一致,并确认供应商已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二)如一次接收的同一物料是由数个批次构成,应当按供应商批号或企业编制的批号进行存放、取样、检验、发放、使用。采用地槽贮存的大宗物料除外;

(三)物料接收入库后应当及时按照待验管理,直至放行;成品放行前应当按照待验管理;

(四)发现可能影响物料和产品质量的问题,应当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并进行调查和记录。受影响的物料应当有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二十八条【物料与成品贮存】企业应当制定物料和成品贮存的管理规程和记录,确保贮存条件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对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有特殊要求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当按规定条件贮存。固体、液体原材料应当分开贮存;挥发性物料应当注意避免污染其他物料。易燃易爆和其它危险品的贮存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规定;

(二)贮存过程应当定期检查,监测贮存条件并记录;

(三)物料和中间产品应当按照有效期或复验期贮存。贮存期内,如发现对质量有不良影响的特殊情况,应当进行复验和评估。

第二十九条【物料发放】只有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放行的物料方可使用,物料的发放应当遵循先进先出和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放应当有记录。

第三十条【状态标识】待验、合格、不合格的物料和成品等应当合理存放于有明显标志的区域,并有明确标示状态的标记。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应当有清晰醒目的标志,在独立区域保存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手段隔离保存,避免进入生产工序或放行。

第三十一条【成品标签】成品标签应当清晰、明确,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应当有规范的名称、规格、批号、用途、有效期或复验期、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等内容。对贮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包材,应当在其包装或标签上注明。

第三十二条【不合格品管理】企业应当制定不合格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管理规程,处理操作应当经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并有记录。

药包材的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不得进行重新加工。

第七章确认与验证

第三十四条【确认和验证的目的及要求】企业应当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或验证工作,以证明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过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确认或验证的测试项目、范围、程度和周期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企业应当建立确认与验证的文件和记录,并能以文件和记录证明达到以下预定目标:

(一)厂房、设施、设备应当进行适当的确认和调试,提供文件证据以证明其符合预期用途,并满足本规范要求;

(二)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或系统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的产品;

(三)清洁验证应当能以数据资料证明主要设备、容器等清洁消毒规程的有效性。

第三十五条【确认和验证的范围】确认和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根据风险管理原则确定。厂房、设施、关键生产设备、关键计算机化系统和关键检验仪器应当经过确认,应当采用经过确认或验证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检验方法进行生产、操作和检验。首次生产、场地搬迁或发生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等应当进行确认或验证。

第三十六条【确认和验证的周期】确认和验证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基于风险确定再验证周期,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确认和验证的文件要求】确认和验证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和资料应当以文件形式归档保存。验证文件应当包括验证方案、验证报告和验证总结。验证方案或报告中应当清楚阐述被验证的对象、系统、需验证的项目、合格标准、结果评价、参考文献、建议、偏差和漏项、方案、结果审批等方面的内容。

第八章文件管理

第三十九条【文件管理】企业应当建立文件管理的操作规程,系统地设计、制定、审核、批准、发放、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文件,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与本规范有关的文件应当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定期评审;

(二)文件应当标明题目、种类、目的以及文件编号、版本号和变更历史。应当由指定的部门发放文件,所有文件的变更以及变更原因应当有记录;

(三)应当建立并执行生产和质量控制的书面规程。规程的批准、修改和分发应当加以控制,以确保生产全过程所使用的规程均为现行版本;

(五)企业应当按文件类型对文件分类保存和归档。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稳定性考察、确认、验证、变更等重要文件应当长期保存。

第四十条【记录管理】记录应当及时填写,内容真实,字迹清晰、易读、不易擦除,并至少符合下列要求:

(一)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操作规程,规定记录的填写、复核、归档、销毁等管理要求;

(二)记录应当保持清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记录填写的任何更改都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并使原有信息仍清晰可辨,必要时,应当说明更改的理由;

(三)所有生产、控制、检验、发运、销售和调查记录应当进行保存。记录一般保存五年,或与药品生产企业协商,确定保存时限;

(五)电子数据的审核、审批等,可以采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电子签名。

第二节工艺规程

第四十一条【工艺规程管理】药包材应当有经企业批准的生产工艺规程。

(一)药包材名称:产品名称和产品代码;

(二)药包材配方:物料名称和物料代码,用量或比例;

(三)生产操作要求:对生产场所和所用设备的说明;关键设备拟采用的方法或相应操作规程编号;详细的生产步骤和工艺参数说明;所有中间控制方法及标准;中间产品的贮存要求,包括容器、标签及特殊贮存条件;需要说明的注意事项;

(四)包装操作要求:包装材料的清单、包装操作步骤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批生产记录

第四十三条【批生产记录的要求】每批产品均应当有相应的批生产记录,可追溯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该批产品质量有关的情况,并至少符合下列要求:

(二)原版空白的批生产记录应当经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审核和批准。在生产过程中,关键操作应当及时记录和复核;

(三)批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

2.所用主要设备和生产线的编号;

3.每批物料或中间产品的品名、编号或批号;

4.生产过程中所用物料的数量(重量或其它计量单);

5.中间控制或实验室控制的结果;

6.包装和贴签区使用前后的清场记录;

7.某些加工步骤实际收率或产量的说明以及理论收率的百分数;

8.标签控制记录,并尽可能附上所有使用标签的实样;

9.包装材料、容器或密封件的详细说明;

10.对取样过程的详细描述;

11.生产重要步骤操作、复核、监督人员的签名;

12.偏差调查记录或编号;

13.成品检验记录;

14.以无菌操作方式生产药包材时,应当有无菌操作区关键点环境监测的记录。

第九章生产管理

第四十五条【清场管理】企业应当建立清场管理规程。每次生产结束后应当进行清场,确保设备和工作场所没有遗留与本次生产有关的物料、产品和文件。下次生产开始前,应当对上次清场情况进行确认。

第二节生产过程控制

第四十七条【物料称量】企业应当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物料准备,需要人工称量的物料应当确保按照配方准确称量并由他人独立复核,且有复核记录,使用自动称量或配料系统的应当确保系统准确,并保证物料混合均匀。

第四十八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应当建立药包材生产过程控制规程,不合格的中间产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企业应当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的控制,可以采用中间检验或生产过程工艺参数控制的方法来实现,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第三节洁净生产和污染控制管理

第四十九条【污染管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至少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当采用经过验证或已知有效的清洁和去污染操作规程进行设备清洁;必要时,应当对与物料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的残留物进行检测;

(二)进入洁净区的物料应当通过缓冲间(或其他缓冲设施)进入,并对其表面进行清洁。如物料通过管道进入或通过密闭管道在不同洁净区之间传递,应当确保内壁光滑,不易脱落异物。所采取的措施应当经过验证符合要求;

(三)同一区域内同时进行多批次、多型号、多规格及多用户产品的生产时,应当采取隔离或其他有效防止混淆、差错、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四)产品如需要灭菌,企业应当按经验证的灭菌工艺进行灭菌并记录。灭菌设备应当在投入使用前进行确认,应当至少每年进行再确认;

(五)生产和清洁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易碎、易脱屑、易发霉器具。

第四节生产标识

(二)贮存用容器及其附属支管、进出管路应当进行标识;

(三)容器、设备应当进行清洁状态标识。

第五节产品包装与运输

第五十一条【药包材的包装要求】直接接触药包材的包装材料不得对药包材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药包材的包装应当符合其预期要求。

第五十二条【包装和贴签要求】包装过程应当确保药包材的质量不受影响,并确保所有包装容器贴签正确无误。应当有防止包装和贴签操作发生差错、混淆的措施。

第五十三条【药包材的运输和贮存要求】药包材的运输、贮存条件应当能满足质量保证需要,必要时,应当对运输条件和贮存条件进行验证。

第十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五十四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当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文件系统以及取样、检验等设施设备,确保物料在放行前完成必要的检验以及成品在放行前完成全项检验,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

第五十五条【质量控制职责】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职责是按照法定要求和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规程,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和复核,以判断这些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是否符合已经确认的质量标准。取样、检验人员应当接受专项操作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第五十六条【文件管理】质量控制实验室的文件应当符合第八章原则。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有为确保产品符合法定或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完整记录并符合下列要求:

2.每一检验方法的索引号(或者说明);

3.物料和产品检测原始数据,包括图、表以及仪器检测图谱;

5.检验结果及与标准比较的结论;

6.检验人员的签字及测试日期。

应当进行风险评估以识别杂质,并确定杂质的控制和限制。应当制定、验证和常规使用适当的测试和测试程序,以确保每批产品符合要求。

取样过程不应当增加污染的风险。样品应当小心处理并保持其完整性。

第五十九条【物料和产品的放行管理】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分别建立物料和产品批准放行的操作规程,明确批准放行的标准、职责,并有相应的记录。

第六十条【产品的放行管理】所有产品均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放行,不合格产品不得放行出厂。

第六十一条【检验结果超标调查要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当建立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的操作规程。任何检验结果超标都应当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完整的调查并有记录。

第六十二条【留样管理】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和物料特性建立留样管理规程。留样应当能够代表被取样批次的产品或物料;样品的容器应当贴有标签,注明样品的名称、批号、取样日期、取样人等信息;留样一般应当保存至有效期或复验期后一年,或与药品生产企业协商,确定保存时限,留样量应当至少满足除外观和微生物检查项目外全检量的需要。

第六十四条【供应商管理】生产所用物料供应商(生产企业、经销商)应当具备合法资质。企业应当建立物料供应商评估和批准的操作规程,明确供应商的资质、选择的原则、质量评估方式、评估标准、物料供应商批准的程序,至少符合下列要求:

(一)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对所有生产物料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评估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企业对物料样品的检验数据和报告;

(二)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向物料管理部门分发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名单,该名单内容至少包括物料名称、规格、质量标准、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经销商(如有)名称等,并及时更新;

(三)物料供应商应当保持相对固定,质量管理部门应当与主要物料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在协议中应当明确双方所承担的质量责任。企业应当定期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进行现场质量审核,现场质量审核应当有报告;

第六十五条【变更管理】药包材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变更包括生产场地变更;原材料及配方变更;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变更;质量标准变更;产品包装变更以及有可能对药包材质量及其预定用途产生影响的其他变更。

第六十六条【偏差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规程,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记录。企业应当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当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第六十七条【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系统,对投诉、召回、偏差、自检或外部审核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监测趋势等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调查的深度和形式应当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纠正和预防措施系统应当能够增进对产品和工艺的理解,改进产品和工艺。

第六十八条【投诉管理】企业应当建立投诉管理规程,规定投诉登记、评价、调查和处理的程序,并规定因可能的产品缺陷发生投诉时应当采取的措施,至少符合下列要求:

(一)所有投诉都应当登记与审核,与产品质量缺陷有关的投诉,应当详细记录投诉的各个细节,并进行调查;同时,应当考虑是否有必要采取从市场召回产品等风险控制措施;

(三)应当定期回顾分析投诉记录,以便发现需要警觉、重复出现以及可能需要从市场召回产品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一章产品发运与召回

第六十九条【产品发运和销售】每批产品均应当有发运记录。根据发运记录,应当能够追查每批产品的销售情况,必要时应当能够及时全部追回,发运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收货单位和地址、联系方式、发货日期、运输方式等。发运记录应当至少保存五年,或产品有效期后一年。

第七十条【退货产品】企业应当建立药包材退货的接收、保管、检验和处置的操作规程,并有相应记录,内容至少应当包括:药包材名称、批号、退货数量、退货单位、退货原因及日期、最终处理意见。同一产品同一批号不同渠道的退货应当分别记录、存放和处理。

质量部门应当批准对退回药包材的处置(例如,转售、降级、再加工、返工或者销毁)。只有在质量部门评估并确认药包材包装的完整性和符合要求的存储或者运输条件时,方可考虑重新销售退回的药包材。退货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应当有相应记录。

第七十一条【产品召回】企业应当建立召回操作规程,确保召回工作的有效性。企业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召回工作,并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召回应当能够随时启动,并迅速实施。召回的进展过程应当有记录,并有最终报告。

第十二章合同管理

第七十二条【质量协议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应当与药品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协议,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质量协议应当明确所涉及产品的名称、规格、质量标准和双方所承担的责任等内容。

第七十四条【配合审核】企业应当接受并配合药品生产企业审核,提供审核周期内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药包材信息和情况分析等资料。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七十五条【参照执行】作为药品生产工艺一部分的自产自用药包材,参照本规范执行;同时应当满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与药品质量安全关系密切的次级包装组件、药品内标签和包装系统等,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七十六条【术语和定义】本规范下列术语的含义是:

(一)中间产品

指完成部分加工步骤的产品,尚需进一步加工方可成为成品。

(二)成品

指已完成所有生产操作步骤和最终包装的产品。

(三)返工

将某一生产工序生产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批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成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到之前的工序,采用相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再加工。注:针对过程中控制试验确定的不完善过程进行的继续生产过程,被认为是正常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属于返工。

(四)过程控制

指为确保产品符合有关标准,生产中对工艺过程加以监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调整而做的各项检查。可将对环境或设备控制视作过程控制的一部分。

(五)检验结果超标

检验结果不符合法定标准及企业制定标准的所有情形。

(六)洁净区

需要对环境中尘埃粒子和微生物数量等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应当能够减少该区域内污染物的引入、产生和滞留。

(七)物料

生产药包材所用的原始材料、组件和物质。

(八)重新加工

将某一生产工序生产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批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到之前的工序,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再加工。

THE END
1.食品伙伴网手机版―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中国食品行业专业...46.某食品生产企业在其产品中加入了山药、大枣等按 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因此可在标签上标识该产 品具有补气补血的功效。( 错误 ) 47.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实施的 检验结论有异议的,食品生产企业可自行选择复检机构进行 复检。( 错误 ) 48.食品生产企业应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http://m.foodmate.net/index.php?itemid=170148&moduleid=25
2.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 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 第三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各级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明确,并配 ...http://zj.cocbang.net/renzheng/article_424.html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解说(1)是保证药品质量的有效手段,优质产品的必要条件。 (2)是政府对企业质量认证颁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生产企业合格证〉的依据。 (3)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依据。 (4)为社会提供优质信得过产品,为企业创信誉。 (5)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http://www.503zy.com/news/195.html
4.GMP基础知识培训材料n 3、料(物料管理基础、物料管理与生产、物料管理与质量) n 4、法(法与文件、文件管理、如何使用文件) n 5、环(污染和污染媒介、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一)人--组织机构 n GMP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 n 组织机构是我们开展GMP工作的载体,也是GMP体系存在及运行的基 ...http://www.iwuchen.com/a-301/
1.药品批发企业应当根据相关验证管理制度,形成的验证控制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中药饮片标签必须注明的不包括 查看答案 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记录包括 查看答案 主要负责全国药品、生物制品的质量检验。 查看答案 在城乡集市贸易市场设点销售的药品超出批准经营的药品范围的 查看答案 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和拉丁名的是...http://tiku3.com/shiti-145577/
2.中药口服制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品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申请人就生产过程质控制研究、实施的相关问题与监管机构开展沟通交流。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质量源于设计”理念 中药口服制剂应当遵循“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根据产品质量目标要求,研究物料质量属性、过程参数与产品关键质量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关键物料质量属性、关键过程参数,采用现代科学...https://www.zyqjg.com/article-25338-1.html
3.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上述承担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或签约主体资格,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对课题申报材料真实性负责,能够承担课题管理和经费管理责任。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检验机构以及有关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承担或参与标准研究工作。 品种课题的起草单位的技术人员应具有熟悉该品种标准中涉及的国内外技术发展...https://cnppa.org/index.php/home/news/show_2019/id/2048/sortid/
4.gmp基本知识考试题(通用4篇)C、检验合格即可发货D、检验合格、审核批生产记录无误后,方可发货 10、药品生产所用的原辅料,应当符合() A、食用标准B、药用标准C、相应的质量标准D、卫生标准 11.药品的标签、说明书的印刷、发放、使用前的校对部门是() A、生产管理部门B、质量管理部门C、企业负责人D供应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cx9bdg1.html
5.实施新版GMP技术性问题答疑723题案列分析HVAC系统也有类似情况,但对初期验证是5天还是7天,视企业不同情况而定,不作规定。季节的影响主要是温湿度,如产品有特殊工艺要求(如泡腾片生产的湿度通常要低于20%),HVAC应能保证生产工艺的正常运行,不给产品带来质量的风险。 12.物料取样可否使用洁净采样车?无菌制剂所用物料与非无菌制剂物料可否共用一个取样间?(TZ...http://www.gmpfan.com/index.php/blog/65.mhtml
6.2021年执业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最佳选择题A型题专项练习题【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与风险管理。中药饮片符合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的,方可出厂、销售。不是必须是标准,省级炮制规范也是可以的。故本题选D。 7、药品零售企业可以经营,但不得列入药品零售企业持有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内的药品有( ) ...https://www.educity.cn/zyys/2238761.html
7.GMP检查工作指引药品生产环节技术文章4、制定年度随机检查工作计划和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尽可能与各种其它检查相结合,避免重复或过多检查。 5、应视具体情况及企业的量化分级确定随机检查类别、检查方法及检查频次。 (六)随机检查重点 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要求,根据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生产、检验)的变化情况及既往...https://www.zyzhan.com/st41425/article_97712.html
8.药品生产管理的流程批生产记录应按产品种类按批归档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未规定在效期的药品,其批生产记录至少应保存三年。 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 一、生产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1.生产管理部门按照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安排生产计划,并编制批生产指令发放到生产、物料及质量等相关部门。同时,将相应的批生产记录发放至操作车间。 https://www.yjbys.com/edu/shengchanguanli/429415.html
9.GMP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标签的管理要求GMP要求辅料及包装材料取样时可在仓储区可设取样室,取样环境的空气洁净度等级应与生产要求一致。如不在取样室取样,取样时应有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所以一个良好的药品标签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的保管、领用的要求 药品的标签、使用说明书应有专人保管、领用,其要求如下: ...http://www.cma-lab.com/articles/gmpdyp.html
10.知识分享2010年版GMP疑难问题解答(附录2原料药)点评:药品生产企业建立的物料入厂检验放行程序应考虑对物料质量控制的有效性,结合物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供应商审计效果、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等信息综合评定,确定不同物枓入厂检验、放行的操作程序。通常情况下,企业不应首选只进行鉴别实验。如通过评估已确定入厂只做鉴别实验,其他项目测试采用供应商报告代替,则企业最...https://www.zlr6.com/index.php/article/322.html?sort=hot
1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第四条 企业主管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 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对本规范的实施和 产品质量负责。 第五条 药品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 应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 历,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药 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https://doc.mbalib.com/view/0f8748ed9b45fb1a56ae9e3371a97ea0.html
12.制药企业生产管理(制药企业生产管理题库)管理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制药企业 生产管理我整理的药品生产管理的流程,供参考! 批生产记录批 生产记录是一批药品生产各工序全过程(包括中间控制)的完整记录,应具有质量的可追踪性。 一、批 批的概念: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为...https://www.huoban.com/news/post/128008.html
13.问答汇总2019年度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问答汇总问题1.在实行注册人制度过程中,出于保密的原因,对于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是否可以由注册申请人购买后,更改标签信息后,发往受托生产企业质检?问题2.产品组份校准品、质控品的原料存在从人源性材料(非血液)中纯化的抗原,则这校准品、质控品的生产是否必须要在万级车间中进行?问题3.在研发中使用到了血清样本,则相关的...https://www.canbigou.com/index.php/d/494.html
1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十章6.样品应按规定的贮存条件保存,成品的样品应按照注册批准的成品贮存条件保存。 第二百二十三条检验 应有物料和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书面检验操作规程,阐述所用方法、仪器和设备。检验结果应有记录。 1.企业应确保药品按照注册批准的方法进行全项检验。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http://www.zhyicoo.com/Article/zlkzyzlbzd.html
1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GMP的五大要素:的五大要素: 人(操作者);机(机器设备);料 (物料原料、辅料、包装材料);法(工艺、方法);环(工作环境、生产区域);合格人员合格人员 按照 科学合理的SOP 在合格的厂房内 采用合格的物料 和合适、合理的设备 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https://m.renrendoc.com/paper/211316933.html
1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现场管理培训考核复习题11、生产区域物料应有明显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等,特殊物料(不合格物料、返回产品、样品等),应在规定区域存放、做好标识、隔离和记录 。(√) 12、从事药品生产操作的人员应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后发给上岗证。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现场管理培训考核复习题2 ...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21000008_140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