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高新区现有双创平台24家,各类双创载体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体系。
近年来,长治高新区依托产业领军企业和顶尖研发团队,带动上下游30余家企业协同行动,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生态体系研究,构建围绕一个主导产业、编制一本专项规划、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引进一支领军团队、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打造一个研发平台、办好一个品牌论坛、培育一家龙头企业、建设一个专业园区、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十个一”产业创新生态,推动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集聚、创新发展。
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
紫外LED及其应用,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面临快速发展的窗口期。长治高新区内企业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潞安),拥有全球首条年产3000万颗大功率紫外LED芯片量产生产线。以中科潞安为引领的山西长治紫外LED产业集群正吸引着国内外、行业内外的瞩目。
目前,中科潞安已经拥有从紫外LED设备研发、芯片生产到外延工艺的全套技术储备,拥有包括17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7项软件著作权在内的自主知识产权,跻身国际一流研发梯队。
半导体照明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紫外LED及其应用,是继照明之后,LED产业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更短波长的紫外LED因具有安全、环保、小巧、高效、低耗等突出优势,在聚合物固化、杀菌消毒、生物探测、非视距通信、数据存储、农业及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中科潞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晋闽和他的团队正在开拓一条创新之路——通过上游的核心产品深紫外LED芯片,带动中游器件封装、下游白色家电杀菌消毒应用产业的集聚发展。
目前,长治市已有LED企业30余家,并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和实验室,积聚了雄厚的技术力量、研发优势和后发潜力,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并已初步构建起集蓝宝石衬底、LED外延及芯片、LED封装、照明灯具等于一体的LED产业链条。未来三到五年,中科潞安深紫外LED芯片项目将带动形成一个可观的国家级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在长治打造一座“紫外光谷”。
李晋闽说,企业始终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部署进行创新研发,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扩大产能,以应用促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抢占国际制高点。
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蓄势待发
产业链互补共生。潞安太阳能是晋能控股集团旗下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全资子公司,是首批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领跑者”认证测试的组件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山西单体规模最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光伏电池产能全国排名第6。
协同创新势力倍增。长治高新区现有双创平台24家,各类双创载体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体系。同时,围绕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设立了山西省半导体产业联盟、清华大学院士专家(长治)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长治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十余个公共服务平台。
一系列激励政策造势促势
长治高新区大力发展紫外半导体产业,离不开长治市甚至是山西省的全面布局。
山西省将半导体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抢抓发展机遇,加大规划布局、人才引进、企业培育、资金投入、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围绕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省市区出台一系列政策,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科技计划、人才培养、研发投入、金融扶持等方面,按照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制定专项政策,从宏观到微观,从指导意见到实施细则,各个方面体现出政府部门对发展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的重视。特别是山西省政府发布的《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栏中,明确提出要加速实现深紫外LED等领域的重大产品规模化生产;重点推进中科深紫外产业链等项目,打造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政策体系为集群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治高新区在不改变人才的人事、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鼓励兼职兼薪、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园区主导产业领域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采取“项目+人才”“平台+人才”“赛事+人才”等柔性举措,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端人才保障。
长治高新区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力争在2—3年内,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使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综合服务功能全面优化,对外开放水平走上新台阶,率先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早日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