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百强”映象新闻独家

近日,商务部发布202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在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洛阳经开区)全国跃升至第80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

据悉,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级经开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稳外贸稳外资的“主力军”作用,总体呈现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赋能:提速项目建设

“承诺制+标准地”试点实现“拿地即开工”

高质量“起跑”争春早。1月28日是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洛阳经开区迅速从“假期模式”切换回“工作模式”,满怀激情、干劲十足地开启新一年奋进征程。

目前,该项目一期的重大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试剂生产车间已投入生产、河南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及防控重点实验室已建成投用。二期将建设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由多位国家级引进人才领衔的科研产业化中心,建设食品安全及重大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试剂及设备、动物用蛋白质药物、动物数字化管理四大产业化中心等。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经开区坚持“项目为王”,抓实“三个一批”。总投资52亿元的洛轴新能源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中航光电高端器件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52亿元的天安智创科技产业社区、总投资30亿元的联东U谷·洛阳光电科技产业社区等19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恒固达作为洛阳市“承诺制+标准地”改革试点,实现“拿地即开工”。2022年全省“三个一批”活动第五期全省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主会场均设在洛阳经开区。

数据显示,目前,洛阳经开区现有“四上”企业445家,高新技术企业139家,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2个,国家级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5个。同时持续深化同河南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效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年先后实施产学研项目13个。

改革:聚焦发展职能

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开发区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2021年9月,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河南省开发区改革,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并提出要重构开发区的管理架构,通过“管委会+公司”模式,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去年以来,洛阳经开区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突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原则和“整合、扩区、调规、改制”要求,以“三化三制”“管委会+公司”为重点,统筹抓好改革推进。

聚焦经济发展职能,开发区制定《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权责事项清单》,将污染防治、社会管理等13项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属地办事处。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明确管委会和公司职能分工,管委会强化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责主业,区属公司致力于园区招商引资、产业培育、项目融资、资产运营等,成立园区运营、金融投资、人力服务等子公司,运营公司与洛阳经开区管委会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财务分设。

与此同时,紧紧扭住“人”这个关键要素,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探索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面向社会优先选拔工作能力强、有经济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建立起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职能体系。

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大部制”,将开发区原有的7个内设机构精简调整为5个,全员竞聘后,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从43岁降到3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由70%提高到96.6%,人员趋向年轻化、专业化,协同高效的特点更加凸显。

外资外贸稳步发展。经开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精准施策推进外资总部经济发展,先后引进美团功能性区域总部、日辰集团总部基地项目。多措并举,助推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开展外贸企业服务工作,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外贸市场、保障物流供应,及时解决用地、用能、用工、环保、融资等问题,外贸出口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创新:抢抓产业风口

推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创园”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

在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经开区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围绕“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创园”发展模式,深入研判商务部考核指标体系,强长板补弱项,抢抓产业“风口”,确定“一区两园”发展思路,整合优势、错位发展、协作互补、协同发展。

东片区依托龙头企业中移在线,重点发展大数据为特色的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形成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全链条的大数据产业集群;西片区依托龙头企业中航光电、洛轴、格力等,重点打造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形成光电、轴承、生物医药、白色家电及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支持中航光电、洛轴等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性、前瞻性技术攻关,打造创新龙头企业,培育了一大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企业集聚的中小企业科创园,全年新引进创新型企业142家。

低效用地盘活取得实效。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对低效用地展开攻坚,为优质产业让路。借鉴浙江海宁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低效用地盘活实施方案》,结合低效成因,建立低效用地盘活台账,实行“一宗一卡”、“一地一档”、“一企一策”,综合运用因地招商、依法征收、府院联动等手段,全年累计盘活低效用地930亩,为产业发展提供承载空间。

去年以来,洛阳经开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呈现出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2%,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

THE END
1.国家级大企业“发榜”国家级中小企业“揭榜”一、大企业“发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组织动员本地区、本行业有一定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参考《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拟请中小企业“揭榜”攻关的技术创新需求。 二、中小企业“揭...http://hqzcb.com/archive/policy_detail?id=3797
1.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11月15日在广州市开幕。记者从开幕式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当前,在各方共同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努力克服多重挑战,走出一条“专精特新”发展路子,高质量发展取得显...https://www.cnii.com.cn/qy/202411/t20241118_616588.html
2....产业园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集群上下游企业共处一个生态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介绍:目前园区已集聚243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随着更多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中小企业,如材料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核心加工企业、传感器供应商等先后落地,“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特色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 园区的发展理念契合了成长型初创企业的想法。最近,土生土长的“70后”顾村...https://www.shbsq.gov.cn/shbs/rdtj/20231113/375869.html
3.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提升泰州产业竞争力成立行业协会或联盟,推动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如依托科技、商务、工信等部门,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共同成立泰州船舶产业研究院并实体化运作,推动船企与配套船企之间的合作,提升本地配套率。二是技术协同创新促融通。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州分院等创新机构,推动扬子江药业等龙头企业带领中小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工作,提升...http://sz.tznews.cn/tzrb/pc/col/202208/28/content_168382.html
4.专项行动推动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育专精特新——万亿级产业链生...在龙头带动下,形成专精特新、高新企业、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覆盖机械装备、材料制造、电子产品及元器件等行业,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7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创新型中小企业1036家、数量居全省首位(以上排名均不包括厦门)。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4-06/27/content_9059915.htm
5.李毅中解析龙头企业如何助力培育“专精特新”,联想等企业发挥领军...日前,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人民政协报》发表署名文章。这篇题为《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构建融通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文章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引导、地方组织、市场培育、龙头带动、资本助力的多元化发展培育体系,走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https://china.qianlong.com/2022/0607/72775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