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化抚养难以实现?为什么在人类和动物界,母亲和雌性对后代照顾,比雄性要更多?
母亲们为什么最终自愿照顾孩子呢?和自然界的雌性一样?是什么驱使着她们呢?仅仅是爱似乎是站不住脚的。
戴维巴斯在《进化心理学》给出的第一个原因是基因的繁衍,和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每个母亲都可以百分百确定,她们的后代有她们50%的基因,而在体内授精的物种中,所有父亲和雄性都不能百分百确定孩子一定是他们的,因此这种父子关系不确定的疑虑,就进化成了父亲和雄性对后代的照顾更少、更犹疑。
第二个原因,《进化心理学》对墨西哥皱鼻蝙蝠的研究发现,每个雌性蝙蝠都进化出了保护自身遗传后代的养育机制,而不是保护整个蝙蝠物种。
这条结论的有力证据是,雌性蝙蝠觅食回来,它们的洞中有上百万只蝙蝠,而雌性蝙蝠能正确找到自己孩子的概率,高达83%,因为它们进化出了能找到孩子的功能,该功能只有利于自己的后代。
这条结论适用于大多数动物和人类,即他们进化出了保护自身后代和遗传基因的功能、本能,而不是保护整个物种,即这种自私心理,让他们很难维持大同和集体抚养。
第三个原因,繁殖收益要超过亲代抚育的代价,人类和动物才会更愿意抚养。
《进化心理学》考察了很多物种,有不少物种是雌性雄性都不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的,比如牡蛎,只要把精子和卵子排入海洋就可以,其中大量的牡蛎孩子会夭折。
也就是说,体外受精的物种,雄性雌性都有抛弃后代的自由,《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显示,86%的体内受精物种,是由雌性承担大量的抚养工作,70%的体外受精物种,雄性的抚养工作比雌性要更多。
而一些体外受精的雄性愿意抚养,更多的是它们看到和确定了自己的精子孕育出了后代。
相反,体内受精的雄性是看不到的,因为体内受精的雌性可能和其他雄性交配过,雄性们都无法确定自己的孩子。
从科学和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抚育后代并不是无条件的,其中有一种投资心理,即繁殖收益,母亲和雌性养大孩子,可以让孩子在她们年老时,保护她们。
抚育后代意味着原本可以用于自己的资源,会大量失去,还要承担保护孩子和抵挡敌人的风险,因此代价是很高的,如果不是延续基因和繁殖收益的心理支撑,那么人类和动物都很难从远古走到今天。
以上这些结论都来自于戴维巴斯的《进化心理学》,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提供了研究动物和人类两性的独特视角,采用了大量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几乎所有结论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西方很多大学把它当作教材,《进化心理学》对男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追本溯源,直击本质,是一本难得的科普书籍,看《进化心理学》,你会明白男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也会对人类和动物有一次全新的认识,开阔视野和思维,点击下方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