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2.美国普渡大学西北校区商学院,美国印第安纳州46323)
摘要:面临经济贸易全球化,创业企业如何协奏组织行为与组织能力、成功实现转型以应对剧烈变化的环境,已经成为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选取蒙草生态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资源配置模式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揭示资源配置模式与动态能力的演化进阶机制,剖析企业战略转型的内在机理过程。研究发现,①企业利用动态能力捕捉转型动因、促进企业形成与动因适配的资源配置模式,进而保证转型成功;②与各阶段动态能力适配的资源配置模式经历了资源转移内化-资源修补拓展-资源传衍共享的演化过程;③资源配置模式演进促进动态能力向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断进阶,确保企业维持动态、可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战略转型;动态能力;资源配置模式;创业企业
ZhangLu1,LiangLina1,ChangHaodong2
(1.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Technology,Hohhot010051,China;2.PurdueUniversityNorthwestCollegeofBusiness,Indiana46323,America)
KeyWords:StrategicTransformation;DynamicCapability;ResourceAllocationModels;EntrepreneurialFirms
DOI:10.6049/kjjbydc.201807015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1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MS07012,2018LH07006)
作者简介:张璐(1985-),男,山东德州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梁丽娜(1993-),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长昊东(199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美国普渡大学西北校区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本文通讯作者:梁丽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全球产业边界日渐模糊、经济结构发生变革[1]。对于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增长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多样化的消费模式、定制化的技术特征与战略化的发展政策要求企业成功实施战略转型,抵御经济革命的冲击[1,2]。在柯达、诺基亚、索尼公司接连遭遇转型失败后,如何保证企业在市场需求多样化、技术变革加速、产品不断更新的经营环境中,组织能力、资源配置模式与经营环境相适应,以保证其市场规模,是企业管理层尤为重视的问题[3]。因此,研究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组织能力、资源配置模式与内外部环境的调适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4]。
基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定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典型案例研究,聚焦企业面对的市场、技术和制度情境,探究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内在作用机制。通过从理论上梳理动态能力、资源配置模式及战略转型的内涵与特征,剖析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对企业转型的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凝练资源配置模式演化过程和动态能力进阶机理,以求在剧烈变化的竞争环境下为创业企业革新、成功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自动态战略适应概念提出以来,动态能力与战略的内在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多数学者[5,7]认为企业战略是响应市场环境变化,不断调适能力与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动态能力是嵌入企业战略管理活动中的一种从低阶演进到高阶的战略管理能力[18]。但是Prahalal&hamel[19]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战略与能力之间存在缺口,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战略可超越并利用能力,实现与环境的适配。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将动态能力作为组织行为模式的前置影响因素,认为其有助于组织选择合理的行为模式以适配企业环境,保证企业永续发展[20];另一部分学者[21]将其视为组织行为模式的后置结果,认为组织管理层通过内化外界情境,协奏组织行为模式,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帮助企业完整把握动态能力的生成机制,实现预期战略结果。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动态能力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既是组织行为模式的前置因素又是其后置结果,企业通过动态能力感知转型驱动因素,调适组织行为模式以保证能力不断进阶,进而促进企业战略、行为模式、资源适配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情境,最终达成战略目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战略学者不断探索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何最优配置其资源与能力,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的资源配置[19-20]。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战略是一个多层级管理者参与过程,与组织结构、制度、文化、政治权力等因素有关[19]。而资源配置模式贯穿从企业战略意图形成到战略方案落地的全过程,是企业对持续变化环境的反应,体现了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发展机遇感知、有限资源整合及发展模式的认可[20]。其他学者则认为动荡的环境是企业采用不同战略的驱动因素,而资源配置模式在战略选择过程中更迭循环,促使企业实施新战略[21]。在资源配置模式影响因素方面,众多学者认为社会网络[22-23]可自上而下干预企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提供者[24]是资源配置模式的前置影响因素,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合理配置资源[18-19],同时,揭示出企业可通过资源配置模式转移、内化传衍及共享组织资源和能力,推动企业战略形成,保持竞争优势[21]。
通过理论回顾可以看出,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战略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与企业环境反复“对话”的动态过程[5,7],但并未对该动态过程中企业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在企业转型进程中,其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内在协奏机理,旨在剖析企业转型背后动态能力进阶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内在演化机制,进一步揭示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理,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理论框架
图2蒙草主要发展阶段及关键性事件
3.2.1蒙草生态战略转型阶段
通过企业案例材料分析发现,企业发展重心经历了满足市场需求-构建核心能力-共创发展平台的转变过程,并经历了由企业对接订单的市场变革期到企业对接企业的市场延拓期,再到企业对接行业的市场衍射期的变化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市场变革期:企业对接订单。此发展阶段资源匮乏,主要依托连锁经营花店的多方资源,承接酒店、广场等装饰工程迈入园林绿化行业。随着内蒙古50周年庆主会场新华广场美化工程的圆满落幕,公司逐步涉足园林绿化业务。2001年成立内蒙古和信园园林绿化公司,标志着企业遵从市场选择,变革鲜花经营市场,立足园林绿化行业。在该阶段,企业市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鲜花经营售卖,而是模仿园林绿化公司的经营模式,转战园林绿化市场,聚焦企业订单,形成企业对接订单的市场格局,占领园林景观建设市场。
(3)市场衍射期:企业对接行业。此阶段,企业在解读政策诉求的基础上,成立了八大研究所,并购多家一级资质园林公司,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形成草原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创新了“牧草银行”模式,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全球黄金牧草带进行战略布局。同时,不断巩固自身草原乡土植物驯养的核心能力,衍射绿化市场转变战略重心,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产业整合的成功转型,建立了共享平台,将企业资源、技术辐射到全国范围内,衍射整个行业市场,形成企业对行业的市场格局,创立生态修复新兴行业,制定行业标准。
表2企业战略转型测量变量编码及引用语条目
3.2.2市场变革期内在形成机制
此阶段,市场需求变化是推动企业从自营花店转型为园林绿化公司的关键驱动因素。企业利用感知到的自营花店市场饱和、经营不善等问题,捕捉到园林绿化市场需求与发展机遇,通过拼凑企业发展初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接了新华广场绿化工程项目,突破企业初期资源存量的限制,通过模仿其它园林绿化公司的景观建设技术及发展模式,将园林绿化的知识、技术及资源转移到企业内部,体现了感知能力与资源转移的作用机理;之后,企业通过自主经营,将转移后的知识、技术及资源等不断加工内化,形成独特和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并促进企业聚焦订单项目,进而将内化后的资源进行结构性整合编排,保证园林绿化项目订单圆满完成,体现资源转移、资源内化及整合能力的作用机理。在该阶段,企业感知到市场发展机遇,通过转移有限零散资源,内化有利发展资源,整合编排资源结构,实现自营花店到园林绿化企业的成功转型,将原有的花店市场转移为绿化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其中,企业转型的内在机制为资源转移内化与感知、整合能力的协奏升级(见图3)。
图3市场变革期内在形成机制
3.2.3市场延拓期内在形成机制
在此过程中,行业技术要求改变是推动企业从园林绿化业务变革到植物抗旱领域的关键驱动因素。企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技术要求,将资源配置模式的重心放在核心技术开发及资源结构体系构建上,延伸拓展其绿化市场。此间,通过组建研发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找寻行业技术缺口,进而整合可用技术,支持、修正、补充其发展资源和能力,体现了感知能力、整合能力与资源修补的内在作用机理;在修补发展资源的同时,吸纳社会各界植物驯养专家加入,学习与研发抗旱植物培育技术,并不断向同行业延伸其发展资源和绿化理念,打破资源存量和能力水平限制。此外,依托野生植物驯化育种、节水抗旱园林绿化核心技术,调整企业战略重心,使企业从单一的园林绿化逐渐升级为草原本土植物驯养与新草品种研发,体现了资源修补、资源拓展与学习能力的作用机理。在该阶段,企业通过感知行业技术要求,判断当前技术发展瓶颈,整合现有技术,不断修正与补充技术资源、吸纳专家研发核心技术,实现从“绿化”到“抗旱”的成功转型,利用抗旱技术不断拓展原有绿化资源与市场,保持市场竞争力。其中,企业转型的内在机制为资源修补拓展与感知、整合、学习能力的协奏升级(见图4)。
图4市场延拓期内在形成机制
3.2.4市场衍射期内在形成机制
此阶段,国家政策诉求是推动企业从植物抗旱领域升级到草原生态修复建设的关键驱动因素。企业通过感知国家政策,转变未来发展方向,整合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力量建立草原产业联盟,获取草原抗旱、抗寒植物数据资源,体现感知能力、整合能力与资源获取的内在作用;先后通过成立八大研究院积累研发能力、学习植物育种技术、创新“牧草银行”模式、建立草原植物种质资源库以保证数据平台建造,进而向行业传衍企业发展资源,体现整合能力、学习能力与资源传衍的作用关系;在“蒙草”基础上将草原生态修复发展模式复制到西藏、新疆、云南、陕西等地,共享企业资源、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实现精准治理生态,完成企业对接行业并主导市场发展,体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资源共享的作用关系。可见,企业通过感知政策诉求、拟定发展方向,在提升自身草原乡土植物驯养以及节水抗旱园林绿化能力的同时,形成生态修复集成核心技术并协奏多产业联合开发,完成从植物抗旱到发展草原生态的战略升级。其中,企业转型的内在机制为资源传衍共享与感知、整合、学习、创新能力的协奏升级(见图5)。
图5市场衍射期内在形成机制
3.2.5企业转型过程中动态能力进阶与资源配置模式演化机制
结合蒙草生态案例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①园林绿化行业的迅猛发展为企业变革创造了条件,企业基于当前发展目标,感知市场机遇,形成以拼凑利用资源为导向的资源转移内化配置模式,拼凑搜寻基础资源及潜在资源,改变企业经营目标,聚焦项目订单,抢占园林绿化市场;②由于园林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和信园(蒙草生态前身)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企业通过感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国家行业技术前景,驱动组织借助专家团队、科研团体等,形成以探索开发技术为导向的资源修补拓展配置模式,学习与引进核心驯养技术,修补、拓展企业发展资源,延伸企业抗旱抗寒植物绿化市场,构建企业与企业对话、互助、互补的市场格局,突破企业发展瓶颈;③由于多项有关生态修复政策的颁布,企业感知到了国家政策风向,通过整合周边牧民、社会团体资源,学习野生植物培育、培养技术,形成以创新发展平台为导向的资源传衍共享配置模式,建立数据平台,传衍与共享企业资源,实现产业联盟间的价值共创与共享,促进联盟产业链发挥资源优势,衍射企业生态修复市场,保证企业成为生态修复行业领头羊,获得超越企业自身维度的竞争优势(见图6)。
图6企业转型过程中动态能力进阶与资源配置模式演化机制
本文以蒙草生态各转型阶段为研究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内在作用逻辑,剖析资源配置模式在企业转型阶段的表达形式及动态能力在整个企业发展历程中的进阶过程。研究结论如下:
(1)企业初期的动态能力可捕捉到转型动因,从而促进企业形成与动因相适配的资源配置模式。企业通过感知市场机遇、技术趋势、政策风向,把握资源配置方向,通过拟合企业发展目标,转移内化、修补拓展及传衍、共享发展资源实现成功转型。在其发展过程中,动态能力将各转型动因内化并依从内化后的动因适应性选择资源配置模式,重塑企业核心能力,促进其战略转型。
(2)在企业转型阶段,资源配置模式经历了资源转移内化-资源修补拓展-资源传衍共享的演化过程,动态能力经历了感知-整合-学习-创新的能力进阶过程。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协同匹配推进了企业由市场变革向市场延拓,再向市场衍射的转型。企业识别发展情境的感知能力决定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层级的动态能力随着资源配置模式演化不断凸显、逐层进阶,最终促使企业成功转型,突破能力限制。
本文研究结果清晰剖析了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动态能力与资源模式的内在作用关系,解释了企业如何内化转型动因、协调资源配置模式、进阶动态能力,同时,指导企业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如何成功转型。
从实践角度来说,企业动态能力与资源配置模式的协作机制对企业转型有巨大影响。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外界市场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企业感知能力,动态适配其整合、学习和创新能力,并协调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其中,动态能力适配资源行动的不断进阶过程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秘诀。
参考文献:
[1]JUSTINTAN,DAVIDTAN.Environment-strategyco-evolutionandco-alignment:astagedmodelofChineseSOEsundertransi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0,26(2):141-157.
[2]NANDINIRAJAGOPALAN,GRETCHENMSPREITZER.Towardatheoryofstrategicchange:amulti-lensperspectiveandintegrativeframework[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7,22(1):48-79.
[3]SARAHKAPLAN.Cognitionandcapabilities:amulti-levelperspective[J].TheAcademyofManagementAnnals,2013,7(1):295-340.
[4]RUMELTRICHARDP.Diversificationstrategyandprofitabilit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2,3(4):359-369.
[5]RANSONS,HININGSB,GREENWOODR.Thestructuringoforganizationalstructur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0,25(1):1-17.
[6]唐孝文,刘敦虎,肖进.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90-96.
[7]欧阳桃花,曾德麟,崔争艳,等.基于能力重塑的互联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百度案例[J].管理学报,2016,13(12):1745-1755.
[8]SALVATOC.Capabilitiesunveiled:theroleofordinaryactivitiesintheevolutionofproductdevelopmentprocesses[J].OrganizationScience,2009,20(2):384-409.
[9]KARIMS,WILLIAMSC.Structuralknowledge:howexecutiveexperiencewithstructuralcompositionaffectsintrafirmmobilityandunitreconfigura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2,33(6):681-709.
[10]LEVINTHALDA,WUB.Opportunitycostsandnon‐scalefreecapabilities:profitmaximization,corporatescope,andprofitmargi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0,31(7):780-801.
[11]ALBERTD,KREUTZERM,LECHNERC.Resolvingtheparadoxofinterdependencyandstrategicrenewalinactivitysystem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15,40(2):210-234.
[12]WERNERFELTB.The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Tenyearsafter[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5,16(3):171-174.
[13]TEECEDJ.Explicatingdynamiccapabilities:thenatureandmicro-foundationsof(sustainable)enterprise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13):1319-1350.
[14]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5,18(7):509-533.
[15]WINTERSG.Understandingdynamiccapabilit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10):991-995.
[16]HELFATCE,FINKELSTEINS,MITCHELLW,etal.Dynamiccapabilities:understandingstrategicchangeinorganizations[M].Oxford:2007.
[17]MAKADOKR.Towardasynthesisoftheresource-basedanddynamic-capabilityviewsofrentcrea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5):387-401.
[18]ZAHRASA,SAPIENZAHJ,DAVIDSSONP.Entrepreneurshipanddynamiccapabilities:areview,model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43(4):917-955.
[19]PRAHALADC,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275-292.
[20]BOWERJL.Managingtheresourceallocationprocess[J].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1970,32(5):1058-1123.
[21]BURGELMANRA.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andstrategicmanagement:insightsfromaprocessstudy[J].ManagementScience,1983,29(12):1349-1364.
[22]杨震宁,李东红,范黎波.身陷“盘丝洞”:社会网络关系嵌入过度影响了创业过程吗[J].管理世界,2013(12):101-116.
[23]李颖,赵文红,薛朝阳.创业导向、社会网络与知识资源获取的关系研究——基于信号理论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2):130-141.
[24]HELFATCE,PETERAFMA.Managerialcognitivecapabilitiesandthemicro-foundationsofdynamiccapabilit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5,36(6):831-850.
[25]苏敬勤,林菁菁,张雁鸣.创业企业资源行动演化路径及机理——从拼凑到协奏[J].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59-1672.
[26]SIRMONDG,HITTMA,IRELANDRD.Resourceorchestrationtocreatecompetitiveadvantage:Breadth,depth,andlifecycleeffects[J].JournalofManagement,2011,37(5):1390-1412.
[27]杨瑾,郝姿容.生产性服务外包、产品模块化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力——动态能力调节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6):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