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7岁男孩天天(化名)三分钟内和了一把碰碰和,很难相信这个外表羞涩的小男生,是亲戚眼中公认的“麻将迷”。
21日中午,记者在汉口万松园一个小区里,看到天天正在麻将桌上,与奶奶和爸爸酣战三人麻将。妈妈向女士不愿加入,但又不想惹恼儿子,只好在一旁抱怨:“这么小就沉迷麻将,将来怎么得了啊?”
其实,天天擅长的不止麻将,斗地主、炸金花等扑克牌游戏,天天也是玩得很熟。
【直击】
三分钟内和了碰碰和
家住万松园的向女士说,放暑假以来,儿子天天几乎每天都要在麻将桌上耗上两小时,奶奶是陪练。
向女士曾试图和婆婆沟通,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麻将,能否以别的玩具取代,但婆婆每次都会反问“不玩麻将,玩什么呢?”
21日在向女士家中,记者旁观了天天与爸爸、奶奶的三人麻将。只见天天熟练地起牌,出张,看到手上要碰的牌,兴奋地大喊“我碰”。在天天停顿思考时,奶奶会侧过身子观看孙子的牌,教孙子如何出牌。很快,三分钟内,天天就和了一把碰碰和,乐得手舞足蹈,妈妈则在一旁叹气。
奶奶说,起初只是想教孙子识字,但发现他对麻将的兴致浓厚,于是顺便“科普”了一下。
向女士说,以前儿子玩电脑,都是玩“大富翁”,现在直接玩“麻将”游戏,一玩就舍不得下来,如此沉迷,让人担忧。
相比妈妈的担忧和奶奶的纵容,天天的爸爸张先生相对淡定。他说,孩子小时候对所有玩具都充满了好奇心,模仿能力强。平时奶奶教他玩,大人们打麻将时他又在一旁“偷师”,对麻将有一定掌握,“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大人只要掌握好度就行了”。
【探访】
无独有偶
25号,记者探访了一些麻将室,下午5点半在汉口一家麻将室,发现一位5岁半的男孩在陪妈妈玩麻将。男孩小名叫可乐,妈妈打麻将时,他便在旁边画画、玩手机,偶尔会请求妈妈让他玩一下,主要是打点子、数牌。可乐妈笑说,这不是第一次带儿子来麻将室了,昨天带他来,还有个笑话:
下午4点多,我去儿子幼儿园接他,他们正要吃饭,看到我来,他蛮高兴,饭也没吃。
我问他“知不知道妈妈要带你去哪里?”
儿子摇摇头“不知道。”
“你猜一猜。”
“我猜不到。”
“我提示一个字:麻。”
“噢,玛雅海滩。”
“错,是麻将室。”……
可乐妈说,她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带着我和姐姐去打麻将,我也是很小就会打了,后来也没沉迷呀,只是娱乐。”
记者问可乐喜不喜欢麻将,可乐说“喜欢啊,可是我想把麻将丢到外星球去。”
6点多,可乐爸爸来将可乐带走了,对于儿子陪玩麻将,可乐爸也很淡然:“没什么不好啊,锻炼思维。”
【调查】
两成小学生
称打麻将是“小儿科”
九成孩子
讨厌父母搓麻将
连日来,记者在武汉三镇各大培训班,调查了105名一年级学生。统计结果显示,22名小学生表示“对麻将很熟悉”,自认为“打麻将只是小儿科”。
其中9人是和天天一样,从小用麻将堆积木当玩具,家人会不时传授一些麻将技巧,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另外13人则是常常看家人打麻将,因耳濡目染而学会的。
家住汉阳金色港湾的小宇说,由于爸妈都爱打麻将,从上幼儿园起搓麻将的声音就陪伴着自己。起初爸爸是用麻将教自己“东”、“南”、“西”、“北”等汉字。后来爸爸陪着自己一起用麻将“搭车子”、“建房子”,堆出各种各样的模型,直接取代了积木。妈妈有时打麻将,也会把自己抱在腿上坐着,久而久之,对于麻将的136张牌都烂熟于心。
除了麻将外,扑克牌游戏也受到小学生的热捧。斗地主、十点半、起五张、拖拉机,甚至“炸金花”、“看九点”这样通常用作“赌博”的游戏玩法,也有部分小学生掌握。
7岁半的女生小兰说,这些游戏规则一学就会,就算大人们不教,自己多看几遍,也能“无师自通”,辨别输赢。小兰说,有一年过年,和父母玩斗地主,以压岁钱作为赌本,赢了43块,别提有多兴奋。
虽然不少孩子对麻将、扑克有所了解,但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其实并不支持父母们搓麻将。
“妈妈对麻将很‘着魔’,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和朋友一起搓麻将。”家住丁字桥的小倩认为,“麻将”抢走了妈妈,“不过每次妈妈在麻将桌上奋战时,对我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个时候要零花钱是最便捷的,妈妈根本没空搭理我,通常这个时候,从牌桌上拿出5块或者10块给我买零食轻而易举。”
7岁的小浩说,家里开了间麻将室,他每次写作业就紧闭房门,每晚翻来覆去到11点才能睡着。“我5岁时就会打麻将,不过是被迫学会的,我很讨厌它啊。”
【各方说法】
老师:牌类游戏可益智,但须把握好度
教育学家:孩子不宜玩牌类游戏社会学家:让孩子多玩“正能量”游戏
硚口区十大魅力教师、崇仁路小学俞秋明老师说,提及麻将都会将其与“赌博”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赋予它们“赌”的意识。其实麻将和扑克牌本身是无罪的,如果只是将它们作为益智游戏,练习到技艺纯熟后参与国际赛事,这对训练孩子大脑的思维能力是有益处的。日常生活中,多数涉及麻将、扑克牌游戏的博弈,都有金钱付出。建议小学生不要涉足。
汉阳区玫瑰园小学校长黄智玲认为,网络游戏里的打麻将、斗地主,都是以比分、称号来定位游戏的成败;电玩城里的游戏机,均是以出彩票、兑换礼物来区分输赢。家长在以这些玩具作为教具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在孩子面前,不能将它们和赌博挂钩。
教育学家:孩子不宜玩牌类游戏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让孩子耳濡目染“什么”很值得思考。把麻将、扑克牌作为教具,于孩子而言有一定风险,因为孩子没有鉴别能力,不如用其他教具取代,如书籍、积木等,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麻将虽是国粹,但它常带有赌博的性质,并不适宜少儿玩耍。”
社会学家:让孩子多玩“正能量”游戏
武汉大学社会学家尚重生教授说,7岁大的孩子懂得“碰碰和”,这反映出家庭教育有缺失,祖辈对孩子放纵、随意的态度,让他们迷上不属于自己所在年龄段该玩的游戏;另一方面,小区里给孩子提供免费玩耍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多,开放式的体育活动场所少,这使得没有条件的家长只能带孩子在家中自娱自乐,阻滞了他们在户外游戏的步伐。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玩一些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具有正能量的游戏,读书、运动、亲近大自然……这都是假期里比较好的休闲方式。武汉晨报记者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