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中的常见小动物分类、特征和外来生物入侵蜘蛛多以昆虫、其他蜘蛛、多足类为食,部分蜘蛛也会以小型动物为食。跳蛛视力佳,能在5或10公尺内潜近捕获物,猛扑过去。蟹蛛在与其体色相近的花上等候猎物。穴居在土中的地蛛筑衬以丝的地穴,洞口有夜间打开的活盖,捕食从洞口经过的昆虫。漏斗蛛织一张平网,昆虫落网即引起振动;蜘蛛本身居于丝管内,末端窄而通入植物丛或石缝中。蜘蛛鼠妇又称“潮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等足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瓜子形,长5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鼠妇鼠妇用腮呼吸,而腮只能在湿润的环境
2、中运作,所以鼠妇居住在潮湿的地方。鼠妇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在自然条件下,蜈蚣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间,特别喜欢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蜈蚣无脊椎动物,多足纲,倍足亚纲,山蛩虫科。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马陆马陆
4、空气温度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层土壤中活动。蚯蚓蜗牛蜗牛有一个比较脆弱的,低圆锥形的壳,不同种类的壳有左旋或右旋的,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干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跳虫终生无翅,仔虫酷似成虫,大多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及极区,跳虫是一种小型的无翅昆虫,它们之所以能跳,是靠腹部下力的弹器抵住所栖息的地面,再腾空跃起。跳虫隐翅
5、虫常见於腐烂动植物周围,以食腐昆虫为生。身长,类似飞蚂蚁,停下时尾部上下扭动,把翅膀收回,且有趋光性,白天栖息在杂草石下,夜间出来活动,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强酸性毒汁,PH值1到2),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蛛形纲伪蝎目。形似蝎,但无尾,体长仅毫米。螯肢有丝腺孔,须肢为毒钳。除寒冷地区外广泛分布。多数栖于树皮或石下,有的见於书籍或旧箱柜中。在丝巢中蜕皮、孵幼和越冬。伪蝎最原始的小型昆虫,长0.52毫米,灰白,无翅,无眼。约150种,生活在湿土中潮湿的草土内、树皮及砖石下,以腐败有机质为食。原尾虫多为白色,通常身体非常柔软,两根尾须
6、通常较长,与长长的触角首尾呼应。常见的双尾虫身体一般有5-10mm长(不含触角和尾须的长度)。双尾虫双尾虫多生活在腐殖质较好的土壤表层以及腐烂的树叶层中,有时也可见于腐烂的木料内,在一些洞穴中也可以见到双尾虫的踪迹。在野外翻动石块的时候,有时土壤中会有非常相近的白色虫子迅速爬行,但仔细观察就很容易辨别,只有三对足的才是双尾虫。群落的演替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以1883年8月7日的大爆发最猛烈。喷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质浮石及火山灰,使原有75平方千米的海岛(火山所在地)崩毁23。火山灰直达80多千米的高空。火山爆发时,3500千米以外可闻爆炸声,而8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布满了下落的火山灰。火山爆发时强烈
9、落的演替类型2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等1初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无有多(有)少多思考与讨论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思维拓展:还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