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厌恶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它会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任何好的东西或关系。
觉得自己很糟糕,极度讨厌自己的心态被称为“自我厌恶”(Self-loathing)。
自我厌恶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它会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任何好的东西或关系。
01.自我厌恶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我们之所以会自我厌恶,很可能是“非整合力”(Aintegration)出了问题。
与整合力相对,非整合力是指一个人接受“不一致”的能力,拥有非整合力的人,能够接受与自己认知相反的“事实”存在,并且依然感觉良好。
设想同一寝室的两位同学,约定好了明天一早6点去图书馆学习,但是第二天却睡到了中午才起床。
此时,“非整合力”高的同学会这样归因:虽然我设定了早起计划,但是出了点小插曲,昨晚熬夜太辛苦,今天天气又不好,所以没起来。
经过理性的归因以后,该同学决定逐渐调整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并且打算,以后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宿舍学习。
但是,另一位缺乏“非整合力”的同学此刻心乱如麻,不断苛责自己:天啊!我居然又睡过头了!我简直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懒鬼!
陷入深深的自责后,这位同学开始盘算起自己的“老账”:小学起就上课迟到,没有规划让自己的学习生活一团糟……
就这样,这个同学请没有解决问题,还变得更加讨厌自己。
02.非整合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缺乏“非整合力”,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1.家庭氛围严苛,童年时期没与自己和解
自我厌恶的人一般有个很严厉的家庭,父母从小就苛责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孩子犯错,就会严厉地责骂,这种责骂还很少针对某一件事,而是对孩子的整体否定:“没用!”、“不懂事!”、“笨死了”……
他们很少用“鼓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也不会帮助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导致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很受挫,同时也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我不够好”的种子。
正如上面小故事中的学生一样,遇到一些困难总是会怀疑自己,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特质,久而久之,加深了自己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3.对自己有要求,但达不到自我的要求
这看似是一种反思,实际上却是一种“阿Q”行为,因为自己失败,所以否定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是逃避面对真正的问题。
久而久之,这些“自嘲”的话,就会变成现实。
03.用“非整合力”驱散自我厌恶
1.以理性、整体的视角看现实问题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听某些好成绩的同学说过“啊呀,我从来不认真学习”、“我放学一回家就开始玩”,受限于当时的水平,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相信这些话,但现在的自己,还会相信吗?
我们用理性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接受"我以为”或“我应该”是与“现实”有差距的。
当我们开始自我厌恶时,我们要马上识别自己的情绪:“我已经陷入消极的处境中,我的自我评价是不客观的。”
同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尽量把倾听的范围放大,包括朋友、老师、同事、家人……这样下来我们会得到更客观的评价。
2.与不合理的想法辩论,重构良好心态
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经典的技术,在治疗中用于质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当我们出现自我厌恶的苗头,我们可以将这些想法或评价一项一项写在纸上,然后对每一项进行“疑问三连”:“一定就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是这样吗?”
由于自我厌恶大多是主观的、消极的评价,所以面对客观的、积极的质疑,自我厌恶的立场难以站住脚,只能默默等待瓦解。
3.多沟通交流,集中注意力
很多时候,我们的消极情绪难以控制,而消极情绪的蔓延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厌恶。
这时候,我们可以与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值得倾诉的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将注意力放到解决情绪问题上,而不是将消极情绪扩大和恶化。
如果我们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的方式进行一场情绪的“角力”: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混乱与不协调,非整合力的方法,是帮助我们摆脱紧张和焦躁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