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011—2021年全国肉牛存栏总数变化
数据整理: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注:2010—2016年的数据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2021年我国肉牛存栏量8004.4万头,较2020年增加319.3万头(见图1),同比增长4.2%,比2011年增长20.4%。
表1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肉牛存栏量前十名的省(区)保持不变,名次略有变化,增幅最大的三个省(区)分别是新疆(76.7万头)、内蒙古(47.6万头)、甘肃(29.8万头)。
2.2出栏量
图22011—2021年全国肉牛出栏总数变化
2021年我国肉牛出栏量4707.4万头,较2020年增加141.9万头(见图2),同比增长0.3%,比2011年增长12.5%。
表2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肉牛出栏量前十名的省(区)保持不变,名次略有变化,其中有两个省呈现负增长,分别是四川(—3.3万头)、河南(—5.3万头)。
2.3牛肉产量
图32011—2021年全国牛肉产量变化
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697.5万吨,较2020年增加25.1万吨(见图3),同比增长3.7%,比2011年增长14.2%。
表3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牛肉产量前十名的省(区)保持不变,其中四川省(—0.1万吨)、河南省(—1.2万吨)出现负增长。
2.4进出口量
图42012—2022牛肉进口量年度走势
图表绘制: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图52021年牛肉进口国占比情况
2.5人均牛肉消费量
图62011—2021年我国表观人均牛肉消费量变化情况
注:2009—2016年的牛肉产量数据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表观人均牛肉消费量=(牛肉总产量+牛肉进口量—牛肉出口量)÷总人口数量
2021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为6.85kg/人,同比增长9.2%,比2011年增加49.5%。
3.2022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回顾
3.1“新冠肺炎”疫情干扰国内市场交易流通,育肥牛行情因此下滑
图72017—2022全国育肥牛平均价格走势
3.2市场行情走低导致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下降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历来是中国育肥牛核心产区,当地良好的肉牛产业扶持政策以及信贷政策——成为助推辽中区肉牛产业不断壮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图82018—2022年孟宪国牧场育肥牛头均净利润变化
3.3牛肉市场价格高位运行、走势平稳且保持季节性变化规律特征
2022年全国牛肉市场价格走势较为平稳,且依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特征,全年批发均价为87.58元/kg,同比上涨0.3%,现阶段国内牛肉价格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也处在了同期世界各国牛肉大众消费价格的较高水平。综合近年来我国肉牛生产能力发展水平及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国民消费能力等因素看,通过消费驱动国内牛肉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已然不大,而近期猪肉价格低位徘徊,且与牛肉价格拉开了较为显著的差距,也难以构成间接刺激牛肉价格攀升的客观现实条件。
3.4牛肉进口总量继续增长,进口价格触顶回落
2022年我国牛肉进口总量虽然保持增长,但进入下半年后,月度进口量及进口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触顶回落。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牛肉进口价格连续攀升,2022年7月达到7105美元/吨,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随后便出现了连续5个月的回落,12月份降至5913美元/吨,为近14个月最低点。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牛肉进口市场行情利好,激励进口商不断扩大进口份额,驱使出口商也随之抬高出口价格,但受国内进口牛肉产品市场消费能力所限,价高抑制消费,从而导致库存高企,进口量与进口价格自高位回落。
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体重达350kg的半舍饲牦牛,活体价格稳定在34元/kg左右,牦牛肉主流市场价格区间75~85元/kg。自媒体网络科技的发展及电商直播平台等新业态的兴起与普及,拉近了小众商品与大众消费群体的距离,据牦牛企业表示,牦牛凭借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性,现已成为某直播平台最畅销的单品肉类之一,日均销售额约达2000万元。从供求结构看,青海、甘肃作为牦牛主产区,活体牦牛进一步向外输出,外流比重已经达到80%以上;而西藏、四川即是产区也是消费区,其他产区活体牦牛或者肉类也会向川藏地区流入。总体而言,牦牛较普通肉牛市场价格行情更为稳定,原因在于牦牛基础盘量小,消费群体也相对稳固,更有利于维护全国市场供求平衡关系。
3.6肉牛种业翻身仗取得新成果
2022年8月9日,“华西牛”在第二届中国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上举行新品种发布会,向公众宣布: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历时43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终于育成,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家培育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个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状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华西牛”。其培育过程经历了杂交探索阶段(1978—1993年)、种质创新阶段(1994—2003年)、选育提高(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截至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华西牛新品种生产性能优异,与国外主要品种性能持平;核心技术突破了封锁,研发了专门化育种芯片,并在育种实践中得以应用。同时,“华西牛”培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品牌建设,通过种公牛拍卖会、网络拍卖等形式,积极打造推广“华西牛”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塑造。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的全国种公牛拍卖会,累计拍卖种公牛119头,总拍卖额达1109.7万元,单头拍卖价格最高达到24万元。
3.7传统肉牛养殖业与现代化科技手段(智能、数字、大数据)加速融合
2022年,我国肉牛产业数智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基建、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政策为肉牛数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肉牛产业数字化平台、智慧牧场管理系统、精准饲喂(中央厨房系统、智能反向定制饲料配制)、视觉监测、智能称重分群在肉牛产业中大量实践和应用,通过可穿戴设备、视觉识别、环境监测等手段,获取肉牛的牧场温度、湿度、风力、定位、体温、运动量、盘点、发情、分娩、健康信息,实时监管TMR饲喂的配方、数量、撒料车的路线、速度,肉料比、死淘率、日增重、肉牛的日成本等,这些数据经过整理,指导肉牛产业的生产,从而为养殖场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4.2023年肉牛产业趋势展望
4.1“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国内肉牛行情持续面临下行压力
4.2养殖经济效益普遍下滑,繁育母牛养殖环节尤为明显
多重因素导致的肉牛市场行情下行,使得2022年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也随之普遍下滑,而由于各类商品牛源价格出现了比育肥牛更为显著的回落,其养殖经济效益的下滑程度较育肥牛而言也更加严重。预计2023年,国内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依然不容乐观,对于现有规模化舍饲繁育母牛养殖从业群体而言,压力与挑战升级,形势尤为严峻,但风险向来伴随机遇,经过此轮冲击之后,国内肉牛产业结构与市场格局或将通过优胜劣汰法则迎来新的起点,开创新的局面。
4.3国家与地方政策继续聚焦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出台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开展肉牛增量提质行动;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及特色饲草资源;加强国家种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强化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内容。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对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作出更为全面更为具体的部署。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顺应差异化竞争,结合各地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围绕增强金融支持、引导肉牛产业数智化赋能升级、强化肉牛绿色生态等方面继续出台相应的肉牛养殖补贴和产业支持政策,并围绕所在区域的特色种质资源开展种养加一体化生产体系、打造肉牛产业集群,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4.4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及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发起“好牛好肉品牌培优行动计划”
5.结语
--------------------------------------------------------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帅表示,肉牛产业稳产保供是“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产业发展是个系统问题,体系复杂,涉及产业链各行业层面、市场机制与流通层面等。乡村振兴“肉铺子”智慧畜牧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畜牧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其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从家庭副业逐步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比较完善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化、规模化,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赖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畜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突破畜禽养殖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环境保护、畜禽健康养殖、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芯片、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在已有数据分析模型基础上,研究建立疾病预警、科学饲喂与产量预测等大数据分析模型,打造“云+端”的立体智慧畜牧云平台,打通养殖管理、精准饲喂、疫情预测诊断、生物资产管理、代系管理、产品溯源全产业链信息流,推动多源数据有效融合利用,助力畜牧产业升级发展。以平台为基桥,打破产业界限、区域界限、企业界限,对肉牛供应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全面规划,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肉牛产业供应链各节点、产业协会和战略联盟之间的伙伴关系,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整个产业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效益,满足客户价值并实现供应链成本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