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上海卷,语文,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答案]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考点]理——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4.(09高考上海卷,语文,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答案]

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

⑵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8.(09高考山东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10.(09高考浙江卷,语文,17)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考点]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

(1)句中的重要词语“释”(舍弃)、“胜”(尽)。

(2)句中的重要词语“恐”(担心)、“予”(给),同时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

11.(09高考辽宁卷,语文,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思路点拨]翻译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多积累文言词汇知识,有了储备,才有了实力,在做题时才可以加以贯通,还有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2.(09高考湖南卷,语文,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分别为:(1)省略的主语(2)适知除(3)意“被之以威”倒装被

14.(09高考福建卷,语文,2)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译: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译:

⑴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⑵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方法之一。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代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题大都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

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15.(09高考四川卷,语文,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16.(09高考江西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4分)

[译文]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1)“名”活用,“饮啖”;(2)短语“大会戚友”,“沐棺更衣”;(3)“匪唯……抑亦”

[思路分析]考生要有采分点意识:命题者往往将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设置为采分点(或得分点),考生在翻译时如果只译出了大意,其翻译可能丢掉多一半的分,因此,平时训练时就要坚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

17.(09高考安徽卷,语文,4)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18.(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答案](10分)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09高考全国I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2.(09高考全国II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析]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3.(09高考北京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4.(09高考天津卷,语文,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6.(09高考广东卷,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7.(09高考山东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解析]C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9.(09高考浙江卷,语文,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10.(09高考辽宁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答案]B

[解析]B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在原文中是“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了。

[思路点拨]这道题往往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边叙述边评价,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12.(09高考湖北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14.(09高考四川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5.(09高考江西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16.(09高考安徽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17.(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解析]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3分)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8、D(复查的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9、和翻译。(共10分)

①所以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几次赦免犯人!

(判断、“数”、句意各1分,“圣明”翻译为“皇上”“皇帝”“圣明的人”均可)

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所以”、“旌”、“为……所”表被动各1分)

2.(河北省承德实验高中201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10-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歙任太中大失时,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以为忧。来歙主动请缨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袭取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5分)

(2)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5分)

10.答案C。原文“刃虽在身”意思是“兵刃虽然还插在我的身上”,而不是“你虽然有兵刃护身”。

(2)我不敢顾惜自己,实在是遗憾没有尽到职责,因此使朝廷蒙受耻辱(或因此成为朝廷的耻辱)。(自惜:顾惜自己,宾语前置。诚恨:实在是遗憾。奉职不称:没有尽到职责。以:因此。为朝廷羞:使朝廷蒙受耻辱。5处,每处1分)

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10-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1题。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C.朱公的长子因为吝啬钱财,反而害了弟弟的性命,这说明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C(“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错)

11翻译句子:(1)朱公别无他法,只好派长子去。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生(“为”“遗”“故”各一分,大意2分)

(2)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和我一起为了谋生,亲历艰苦,懂得生活艰难,所以对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是”“俱”“重”各一分,大意2分)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①。又陈蕃②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动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遗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六十八》)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昌人,醒帝时曾任太丘县长,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劭认为即便是名重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

B.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

C.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D.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

⑴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3分)

⑵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3分)

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4分)

10.D(被称赞“平舆渊有二龙”的是许劭与许虔。)

11.⑴许劭普去颖川(颖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与德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寔。

⑵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

⑶陶恭祖外在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

5.(宜昌市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九月月考试卷,语文12-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3题。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两段内容各有侧重,前段着重于“举事本于义”的叙述,后段则突出“为谋本于势”的记述。

B、本文选取六件小事写桓阶言行,形象地表现了他“持义举事”的品格和“审势为谋”的智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4分)

(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3分)

(3)公规密谏,前后恳至。(3分)译文:

12.A

13.(1)明府要想建立功业申明大义,保全福分远离祸患,就不应跟刘表做法相同。(“全”“远”“不宜与之同”各1分,大意通顺1分,共4分)

(2)刘表征召桓阶做从事祭酒,还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做妻子(“辟”1分,“妻”1分,大意通顺1分,共3分)

(3)公开规劝或秘密进谏。态度始终都诚恳极了。(“公”“规”“至”各1分,共3分)

THE END
1.医古文84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翻译(2)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1段注(1)。 (3)日:名词活用作动词,每天。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 (4)治经:研习儒经。经,指儒经。参见《华佗传》第1段注(4)。 (5)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 (6)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https://www.huangdineijing.com/article-2123-1.html
2.旧唐书翻译白话文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区别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旧唐书翻译白话文_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区别_新唐书和旧唐书哪个好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1]《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http://yw.ychedu.com/QTZY/601827.html
3.《明史之卷一百七十》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pdf《明史之卷一百七十》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pdf 27页内容提供方:132***2217 大小:530.09 KB 字数:约3.72万字 发布时间:2022-12-07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12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204/6152205124005023.shtm
4.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元史史料《蒙兀儿史记》一六O卷,现存一四六卷(结一宦自刊本)[23]作者屠寄,清末进士,生平致力于元史研究,曾亲身到东北、内蒙考察。他除了广泛搜集汉文文献、证以实地调查之外,还让儿子学习外文,翻译有关资料。他以毕生精力写成《蒙兀儿史记》一书,采用正史体,分纪、传、志、表,“自为史文而自注之,其注纯属《通鉴考...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whsyjs/202001/t20200109_5074111.shtml
1.《王传》原文及译文知多少教育网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王和宋濂为修史的主管官员。王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很熟悉,编撰时,删除烦琐杂乱的内容,在著述上花了很大的力气。 《元史》编撰完成后,王被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皇上的命令到大本堂陪太子读书,他对儒家经典和阐述的道理了解非常透彻,能循循善诱。皇上在朝廷上召见他...http://knowith.com/news-10-24623.html
2.俊杰廉悍的意思是什么4.宋史章惇传翻译章惇字子厚章惇传译文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亲章俞时迁到苏州。 章俞官至职方郎中,辞官,因章惇的显贵,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八十九岁时去世。章惇豪爽俊秀,博学善文。 考中进士后,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为耻,辞去了皇上任命官职的诏敕。再次考中甲科后,调为商洛令。 https://www.binzhouqz.com/cysl/16660.html
3.贾勇语文:2022高考传记类文言文难点突破“破”,破亡【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然后,阅读翻译原文,勾画关键语句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https://www.yxfsz.com/view/1513774154972762114.html
4.《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学霸网给同学们带来《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张文瓘传》全文及译文,想要了解《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和《新唐书·张文瓘传》翻译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哟!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分享!上学霸网找文言文大全,更简单! 新唐书 《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https://m.xueba5.com/wywdq/43566.html
5.《元史·谢让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元史·谢让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 原文: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擢南台御史。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https://m.ruiwen.com/guji/2060241.html
6.蒙学m伯希和的另一位直传弟子是拉切聂夫斯基(Paul Ratchhevsky,1899年-1991年)。他应在本篇回顾文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他的原籍是俄罗斯。拉切聂夫斯基从1918年起便是无国籍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东方学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于1922年-1938年中在巴黎学习和工作,直到80年代仍继续在巴黎汉...https://iqh.ruc.edu.cn/qdbjmzyj/bj_hysx/mxm/c8a9d09f4bd648cfadb0f37f73c27b41.htm
7.考点20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综合运用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对点训练】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论河北籴法之弊,以为:“度支岁费钱缗五百万,所得半直,其赢皆入贾贩家。今当有以权之,遇谷贵,则官于...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1794ct5020n10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