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霞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就是要将德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国际经贸工作的涉外性和规则性两个角度阐明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并指出了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推行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等问题,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本文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国友善、具有法治观念和意识,诚实守信的国际经贸人才。为此,首先应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其次应精准识别和设计课程的思政元素,第三应改变说教式思政教学方法,综和运用案例教学、现身说法、第二课堂等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最后可以适当在考核环节增加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察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贸易实务;涉外性;现身说法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并非仅是对当代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道德熏陶和升华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工作。《礼记》曾说过“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可见,教育的本真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崇高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的社会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育部在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每门课程,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习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从而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任务和元素纳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回归教育本真,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国际贸易专业工作的涉外性要求必须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思政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服务于国际经贸人才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是向社会输送能在政府涉外经济管理机构、外贸公司、海关、银行、外运及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经贸业务并具有一定发展潜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其将来主要在涉外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而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如果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极易受到境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做出有损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活动,因此需要严格加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本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自然肩负着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
2.国际经贸工作的规则性要求必须在其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需要加强
2.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自身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政素养,但作为专业课教师,其毕竟未从事过专业和系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因此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尚待提高。目前各大本科院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员,其自身同时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尽管受过严苛的科研训练,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对其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训练和培训几乎空白。此外,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时代,也基本从未接受过课程思政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以上两点造成了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工作时无任何可参照和模仿的模板,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3.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其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毕竟不像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那样显性化,因此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不能照搬纯粹的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而由于以往的专业课教师并未从事过思政育人工作,因此导致其在目前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定位不清,无法准确找到所授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和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往往生搬硬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定位,从而就导致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的脱节,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思政素养和其所学专业知识的联系,思政育人因而也就很难和专业课程融合,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育人效果。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
课程思政与纯粹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终极目标的共性特点在于立德树人,以德育为中心,但两者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课程思政是借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立德树人,将德育工作溶解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形成“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工作模式。其主要侧重于德育工作的个性化,是结合专业特征、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和课程的专业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道德熏陶和升华教育。而思政课程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等系列化思政课程的具体内容讲授,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统一的政治素质,其主要侧重于德育的共性和基础培养。明确了以上区别,就可以正确的设定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走向极端,生搬硬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将专业课程变成思想政治课程。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的岗位特点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在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传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可以将其思政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国友善、具有法治观念和意识,诚实守信的国际经贸人才。
四、融入思政元素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1.组建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系统化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工作
针对如前所述的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和育人能力较弱的突出问题,为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凝练和组建一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教师自身拥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善于育人。其次,安排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实施协同教研活动,借鉴思政课教师丰富的德育经验和技巧,将德育工作融会贯通到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从而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2.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和内容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
4.在课程考核环节适当增加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内容
为了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第二课堂的参与度,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教育获得更好的育人成效,可以在考核环节增加体现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部分,比如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为集体服务的意识角度进行考评,从学生对课程思政活动的参与度等维度进行评价等等。
参考文献:
[1]汪晓君,杨奕.课程思政融合在《跨境电商基础》课程中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9(11):133-134.
[2]刘洁,赖永晖,龚芳.“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114-116.
[3]崔蕾,徐颖.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19,35(11):174-175.
[4]郑军锐,李敏华,任铁争.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财富时代,2019(11):153.
[5]王磬.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40.
[6]杨军安.高职课程思政定位与建设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