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界对于语言与性别研究的重视始于RobinLakoff,她在1973年提出的“女性语言”以及在1975年出版的《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一书激发了语言学家们对这个研究课题的兴趣。应该说Lakoff的研究奠定了在她之后的所有研究的基调,即探求和证实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差异。
性别与语言差异
从17世纪开始,人类学就注意到了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区别。这个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性语言在音系、形态、句法和词汇方面的差异。比如,Flannery(1946)发现Montana地区GrosVentre部落的男性和女性在发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凡是女性使用/k/的时候男性都使用/d/。在这个言语社区中,发音被看作是性别的标志,所以如果男性使用了女性的发音方式或者女性使用了男性的发音方式,他/她就会被部落的其他成员看作是双性者(bisexual)。EdwardSapir(1929)描述了California地区的Yana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例如在男-男会话中,人们遵循这样的一条形态规则:当大众语言的某个词汇以长元音、双元音或辅音结尾时,或者如果这个词是单音节的时候,男性语言就要添加一个后缀/-na/(JenniferCoats,1993:39)。男性和女性的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也同样得到了人类学家的重视,比如,Ide(1991:73)就总结了日语中男性和女性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差异。论文参考网。这里仅举一例: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在指称自己的时候,男性往往使用buku,而女性则使用watasi或atasi。论文参考网。实际上,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男/女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只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
语言与性别也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社会语言学的框架内,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比如性别与礼貌、性别与言语风格、性别与交际失误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都体现了对女性的语言及其交际风格的偏见,比如Lakoff(1975)认为由于女性太过礼貌、犹豫和顺从,以至于她们的言语风格并不有效,而且往往缺乏交际技巧。
总结
(1)我们不能把人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混为一谈。英语中表示性别的有两个词sex和gender。生理范畴,就像年龄一样,在所有社会里它是区分角色、规约、期望的基础。正是这些角色、规约、期望构成了gender这一社会概念,它是生理性别的社会构成物。”
(2)西方学者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是在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反映的只是一些西方国家的语言现象,有些研究未必具有普遍性,也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其实,有的研究选择的对象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提供的证据也不是很充分。还有的研究只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因而得出的结论未必适合其它的情景。
(3)我们应当避免两种倾向,即:既不能不承认语言与性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夸大这种差异;既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能把个别现象扩大化、普遍化。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忽略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4)语言与性别的问题极其复杂,涉及社会、文化、民族、地域、人的心理和生理等许多方面,因此,我们不能轻信某一时期的某一项研究结果。研究者应在严密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尽可能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采取多层面、多视角的综合分析方法,依据真实可信的语料,结合实际的语境,对语言与性别的差异做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解释。
参考书目:
Coates,J.1993.Women,MenandLanguage:ASociolinguisticAccountofSexDifferences.London:Longman.
Crawford,M.1995.TalkingDifference:OnGenderandLanguage.London:SAGEPublications.
Crosby,M.&Nyquist,L.1977.Thefemaleregister:anempiricalstudyofLakoff’shypothesis.LanguageinSociety,6:313-322.
Gray,J.1992.MenarefromMars,womenarefromVenus.NewYork:HarperCollins.
Kramer,C.1974.Women’sspeech:separatebutequalQuarterlyJournalofSpeech,60:14-24.
Lakoff,R.1973.Languageandwomen’splace.LanguageinSociety,2:45-79.
Lakoff,R.1975.Languageandwomen’splace.NewYork:HarperandRow.
马秋武、柴学茹:《个人差异与外语学习》,《山东外语学习》,1996年第2期
孙妆建:《性别与语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孙汝建、王德春、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