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碳目标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必要性
我国为积极响应气候的变化,制定了“双碳”目标:2020年9月,中国政府曾经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争取在2030年之前达到顶峰值,并要力争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自从将二氧化碳作为控制排放的重点指标后,从国家到地方、从产业到各企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我国政府的号召,尽最大努力来实现双碳目标。
汽车行业上下产业链长,涉及的区域较广:无论是汽车原料批量获取及生产加工过程、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过程、整车批量生产过程,还是日常运行与维修保养,以及整车回收再利用过程,都涉及碳排放。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汽车行业碳总量减排对于实现汽车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由新能源汽车工作机理可知,相较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在燃油使用阶段的碳减排效果显著,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汽车行业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1]。2020年10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写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发布,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将于2028年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而新能源汽车正是支撑汽车行业提前实现该目标的底气。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不断增强及充电设施不断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指标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呈现出了在波动中能够不断增长的势头,如图1所示。2021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状况稳定恢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352.1万辆,同比上涨157.6%。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计,2022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五百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销量的20%左右。
图1我国历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增长率情况
(二)国产品牌发展良好
由图2,根据CleanTechnica网站公布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TOP20数据,我国的比亚迪、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长城欧拉、广汽埃安、奇瑞集团、小鹏汽车及长安汽车上榜。其中比亚迪以约59.39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二位,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达9.1%。上汽集团以约45.61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三位。数据显示,我国的这8大品牌占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8.23%。可见,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新能源“新势力”交付量也表现不错,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从国家层面看,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经启动了基于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20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就被我国设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此之后,我国政府接连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新能源汽车车辆示范推广、购置补贴及购置税减免、新能源充电桩扶持性电价、充电桩建设、鼓励各级政府及各公共机构采购、针对车企及新能源产品的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覆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从地方政府来看,2014年上海市就开始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免费牌照,除了与国家补贴相配套的市级补贴外,闵行、浦东和嘉定三区还额外提供1.5万—2万元的新能源购车补贴,有力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在海南省,政府在电动充电、停车、保险等环节分别实施不同的价格奖励,还不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此外,海南省稳步推进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具备新能源汽车环岛出行的条件。广西省近年来开展了新能源专用停车位建设、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审批提速等行动。柳州市筛选出适合本地居民出行习惯的新能源汽车作为主推车型,并出台新能源车辆购置和运行补贴、专用停车位供给等政策。在山西,在政府投资和利用国有资源设立的公共停车场、在市政道路两旁设立的停车场,新能源汽车享受免收停车费的政策。
图2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TOP20
注:数据由CleanTechnica网站数据整理而来。
三、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芯片供应短缺
(二)低温性能下降
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主要原因是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出现明显下降,导致容量衰减,从而使续航里程缩小,在北方城市寒潮来袭、气温骤降的冬天,该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国内外将近10年累计53款新能源汽车的低温衰减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续航折损率已超过三成。如果低温环境下频繁使用空调、急加速减速,续航折损率将更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出现了“南热北冷”的局面[2]。
(三)充电基础设施仍未完善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对策
(一)提升软硬件实力,合力解决充电问题
其次,努力推出快充电池。在《虎年返乡报告》这一网络调查中,约95%的用户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最好在1个小时内完成。电池技术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尽早推出快充电池,从而缓解充电困难问题。
(二)缓解新能源车主低温环境下的“里程焦虑”
同时向广大新能源车主普及推广低温情况下良好的驾驶习惯,如通过加热坐垫减少空调使用频率、减少突然加速减速、冬日尽量停放于室内车库避免气温过低等,尽可能减少非必要电池电量的消耗。
(三)加快芯片全产业链供给能力
虽然当前我国有为数不少的汽车芯片企业,但芯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仍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亟须加快芯片技术革新。首先,努力打造行业链条,政府联合创新平台、芯片生产企业、整车企业,生成信息互通、产业成链的汽车芯片产业战略联盟,协同推进汽车芯片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汽车芯片测试验证流程和实车验证等全产业链业态[4],从而促进芯片生产者与整车企业的供需对接或实现联合开发。此外,还可以向新能源车企推出国产芯片商用保险,使车企可以放心推广使用国产汽车芯片。
五、结语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均有了大幅增长,国产新能源品牌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低温性能下降、芯片供应短缺、充电设施不够完善等,因此,针对以上几方面问题思考解决之道,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越月.“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堪当大任[J].新能源科技,2021(9):7-9,23.
[2]代迪尔,张宇辉.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9):40-43.
[3]荀笙.新能源汽车“一桩难求”待破局[J].中国对外贸易,2022(1):60-61.
[4]张辛欣.新能源汽车发展“大招”频频[N].经济参考报,2022-02-11.
[5]魏文.新能源车春节补能难题再现,快充技术亟待突破[N].第一财经日报,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