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金的替代率能达到80%至90%。也就是说,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80%至90%。其中,公务员比事业单位还稍高一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也就是说,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日前表示: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逐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
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养老金双轨制的解决已经出现了曙光: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表示,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同时,将建立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养老金双轨制是被许多人寄予厚望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双轨制这块公认的“硬骨头”究竟应该怎么啃,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企业年金难补双轨制差距
2013年上半年爆出的一条带有黑色幽默的新闻颇令人哭笑不得:1995年,家住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黄大伯月工资只有70元,他花了200元“巨资”给老伴和儿子都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7年过去了,黄大伯一打听,他老伴要么选择一次性领走总共300块钱的养老金,要么接受每个月只能拿到两元的养老金。
当时政府承诺的每月12元的养老金为何缩水成两元椒江区社保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当时的这种养老保险是由国家民政部门推出,一般叫老农保,实际上是一种农民储蓄积累式的养老保险。按照当时的年利率测算出每月12元的养老金,但近年银行利息一直在下调,结果就导致了“两元钱养老金”的问世。
对于许多和黄大伯一样的企业工作人员来说,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好笑了。
“只要不是公务员,谁都可能成为‘黄大伯’。”高风是上海一家企业已经退休的高级工程师。
关于当前企业年金的现状,在近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中描述道,“尽管2011年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大幅提高,而且主要得益于覆盖人数的增长,但其覆盖面仍然十分狭窄,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出台,很难指望企业年金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未来几十年担负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任”。
“以我自己为例,我所在的企业1996年左右就建立了退休补贴,高工300元,工程师200元,一般工人120元。2002年年金化,一次性交予保险公司,以后每月由保险公司支付至今。当年300元将近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现在只占据了上海市2011年的平均工资的很少一部分。这样的年金很难引起人的兴趣。对于一些企业工人来说,退休养老金保证的只是基本生存需要,而不是尊严,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掌过大权但为国家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企业知识分子、工程师的尊严。对企业的领导来说,他们可以不在乎这点儿退休金,但对多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高风说。
养老金双轨制“走的不是一条道”
对于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许多人都已意识到其弊端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出席《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式时表示,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距过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高度重视和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的时候了。
“目前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养老金待遇方面,由于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距过大问题,这个已经成为一个近年来人大、政协两会之前和期间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金维刚认为。
“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办法总比问题多。”金维刚说,“这方面我觉得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一些政策措施推动地方在这方面的试点,逐步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上社会不公平问题。”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替代率是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45%意味着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但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能达到80%至90%,其中,公务员比事业单位还稍高一些。”《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这就是许多人觉得非常不平衡的地方。
对于双轨制,在许多企业职工中间流传着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下来的养老金,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
一家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告诉记者,不走一条道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所介绍,“目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由财政统一筹资、统一支付,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公务员不许缴纳养老保险却享受高额养老金,而企业退休职工缴费负担沉重,但养老金水平却远远低于公务员。尽管自2005年起,国家已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企业职工退休金和公务员退休金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推动养老金并轨要靠法律保障
关于如何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问题,业内人士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主任杨燕绥向记者分析,养老金的结构应按人口结构进行调整。养老金双轨制,这是一个养老金的结构性问题。养老金的结构,应该按照人口结构进行调整。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在回应机关人员养老金改革的问题时也曾经表示过“……社会保险法已经做了原则的规定,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地推进,已经在五省市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进行试点。我们将来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要完善这一制度,到一定时候我们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推进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上述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告诉记者,现在关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都是按照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险法执行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与缴费基数的高低、缴费年限的长短都有关系,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却不一定按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在社会保险法公布之后,许多人注意到,其中有多处提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或类似表达方式。
“带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的条款属于一种‘回避’的方式,是因为各方没有达成共识。这当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现阶段的国情,在制度安排上可能还识别不清;另一种则是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因素,比如,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监督机构等,属于后一种情况。”杨燕绥说。
“在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都是难点。”对于在社会保险法中,依然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实行单独制定,杨燕绥建议,“从改革那一年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政府为其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此消彼长,而个人拿到的金额不变。这样退休金就会逐渐降下来,降20多年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跟老百姓拿同样的基础养老金。与此同时,由职业年金带动的中国的养老金市场也形成了。”
养老金“并轨”的拦路虎在哪?
作为事业单位一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一针见血,“并轨最大的瓶颈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企业职工缴费拿钱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费拿钱多,谁会加入前者呢”社科院专家郑秉文其实说出养老金并轨问题所在,可见他自己也不想并轨拿低收入。他的想法估计代表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数人的观点,人是最大的拦路虎,尤其是负有一定管理权限的人群会真的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吗?值得怀疑。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事业单位进行了养老制度的改革,但“被改革”群体抵触情绪很强烈,最后成了“半拉子”工程,就是一个已经记录在案的例子。
养老金并轨改革不能老是“摸石头不过河”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养老保险“并轨”大方向是明确的。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
养老金并轨属于老问题,老谈资,一连串的“不能简单并轨”、“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深思熟虑”等公关用语,并无新意。2012年12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同样是以“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作答,并没有对外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也没能给予外界期待更多的回应。
养老金并轨的重要和紧迫性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的情况下,养老金并轨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
有人将养老金并轨比成“分蛋糕”式的“自我革命”,其核心就是调低降高,实现收入的相对公平公正。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作出极大的妥协和让步,并为此付出实质性的代价。体现在收入数据上,就是机关和事业的收入减少,而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收入增加。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触动问题时表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勇气,那么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养老金并轨不过河,光摸石头有何用。当务之急是将社会共识转化为具有实质进度的行动,并避免将改革单纯建立在公权力的自觉性上。
【启示与思考】
各种双轨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可有些双轨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依然“开足马力”,尤其是养老金双轨制,让不同类型人群的利益“泾渭分明”。这或是体制转轨的共同障碍,或是社会转型的共同阻力。或者说,只要双轨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就有缺陷,社会转型就不完美。
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否,事关整个社会的公平。社会保障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原本就被寄予“调节差距、促进公平”的重任。如果社保制度本身在公平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仅无法促进公平,反而会拉大不公,出现“逆调节”的不良效果。长期形成的双轨制、多轨制,让特定群体无投入或少投入即得“厚保”,行驶在“快车道”,而更多的人则蹒跚于“慢车道”,还经常遭遇“堵车”。
养老金并轨天会不会塌下来?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已率先在深圳破冰。2012年8月25日,对在深圳想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天之后被深圳事业单位聘用的人员,其养老金不再是单纯财政负担了,改由“社会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构成。虽然此举尚未达到公众预期,但总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养老金并轨改革之所以“甩不开膀子”,说明深水区改革尚缺乏“振臂力”。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将是棘手的难题与困难,双轨制只是其中之一。逆转双轨制肯定很难,但决不能“遇到红灯绕着走”,也不能“连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有鉴于此,这项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亦需“脚踏实地”。有效地破解各种双轨制,考验改革的决心,考验改革的睿智,考验改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