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数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展览现场。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书影。

“盛世修典赓续文脉再铸辉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研讨会”现场。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厅。以上图片均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提供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两年来,“大系”项目组在各级各部门及海内外众多文博机构与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再接再厉、开拓新篇,持续推动保护利用研究,使中国历代绘画珍品绽放新的时代光华。

以画证史寻脉中华

通过学理化、体系化的深入研究,“大系”项目组分门别类地提炼和展示中华艺术传统中的审美、观念、精神等多重文化价值。比如,开展“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中华文明史迹”系列研究,先后立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目与提要”编纂与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佛教中国化研究”丛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印鉴整理与研究等项目,从多个维度对“大系”成果展开系统的学术梳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农为邦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农耕文化特展”,以及“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专题学术展等系列展览,则聚焦特定主题,以更加细腻的视角,走进历史深处,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

以研究阵地为依托,“大系”项目组持续培育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能力。作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程的重要执行主体,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积极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大系”有序开展学科规划和学术研究。今年,该中心创办《艺术图像学研究》集刊,从艺术、历史、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出发,揭示艺术图像建构文明体系的深层次功能,建立具有图像表达特征的中华文明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研究阵地也从一校向一域辐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落户浙江余杭,这里是良渚遗址的所在地,悠久灿烂的良渚文化遗存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如今以盛世典藏勾勒的图像文明与熠熠生辉的良渚文明隔空对话,在构建典藏保护、陈列展示体系的同时,还将进一步集结跨专业人才,以多学科视角破解难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随着学术研究持续推进,“大系”的文化价值不断释放。但对数量庞大的历代绘画图像而言,还有丰厚的文化基因有待挖掘、激活,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待开辟、拓展。继续深化“大系”后续编纂出版工作、建设“大系”陈列展示研究综合体……前路正长,仍需努力。

以文化人弘美天下

盛世修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大系”着力构建多维度、立体式、全媒体的新型传播矩阵,更好发挥项目成果的美育功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巡展将“大系”打造成文化惠民工程,激扬文化自信力量,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自2021年起,“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启动国内巡展,在杭州、重庆、北京等城市举办30余场展览,以多种形式深度阐释中华文明,充分展现“大系”的历史价值和时代贡献,频频引发观展热潮,单场参观人次最高近400万。配合展览,多地还举办了各类学术讲座、专家研讨会及公共教育活动。比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配套推出“大系”寻“宝”系列活动,引导观众观察画作中的细节,通过寻“宝”感受古人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情趣。系列展览还创新形式,通过静态展示与沉浸式画境空间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从历史走进现实,照亮今天的文化创造之路。

借助多种形式的新型传播平台,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大系”成果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深化对大众的艺术熏陶和文化滋养。2020年9月,由“大系”转化衍生的图文短视频专栏“每日中华名画”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至今连续播出1530多集,总点播量超5.29亿,总点赞量超2694万;今年,“楚河说画”专栏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以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带领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之旅,聆听穿越时空的文化之声,感受流传千年的翰墨风华。种种举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特色新空间,使其获得持久永续的生命力。

推动科教融合,进一步发挥“大系”成果的育人功能。“大系”成果案例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和中宣部指导编撰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以“大系”为例,溯源历史、寻脉中华,3日观看总量达2.52亿人次。2023年以来,浙江大学还联合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启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万名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联合浙江省文化馆,启动“百生进百馆”文化共建活动;依托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制度,开展“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乡村巡展活动”……丰富多元的形式,把“大系”美的种子撒向祖国各地,让它们在人们的心田生根、发芽、成长。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山一样坚毅,水一样柔和”的性格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映照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如今,“大系”正在从多个层面让历代绘画艺术“活起来”“用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令人瞩目的绮丽景致。

以艺通心沟通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汇编出版到活化利用,“大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极发挥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桥梁。

创新国际传播形式,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立足“大系”,项目组更加主动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比如今年推出的英文纪录片《宝藏》,采用国际通用的纪录片形式,向国外观众讲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数字化”汇聚的故事。方式上,该片注重画面语言的叙事性,融入许多国外观众熟悉的元素,生动诠释中国艺术精神以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今年10月,该纪录片的德语版、俄语版已分别在奥地利OKTO电视台、塔吉克斯坦国家电视台TVSINAMO播出。“每日中华名画”系列短视频的多语种翻译制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放大中国文化“声量”,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一部皇皇巨著,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期许。进一步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系”成果,有助于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千百年来,人们对美与善的追求生生不息,正是这一力量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并将继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为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主编)

THE END
1.6月14日,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栏目刊发...来自Memor深刻数字博物馆...Memor深刻数字博物馆 24-06-20 18:06 发布于 四川 来自 大保保文博iPhone客户端 6月14日,《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栏目刊发图书评论,向全国读者推介了由重庆史学者编撰的学术著作——《对话初心:图说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以下简称《对话初心》)。该书周勇主编,刘婧雨、颜毅著,2023年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https://weibo.com/7500182610/OjT9AfLUY
2.“破圈”之后:博物馆数字文创的潜在问题与发展之道博物馆不妨尝试拓宽思维,开启数字文创的“新玩法”,如联名款、数字盲盒、可交互式NFT,等等,与科技、游戏等不同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让数字文创为公众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 刊于6月28日《中国文物报》6版 编辑:卢阳范一苇 审核:冯朝晖...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UwOTM1MDODz4VmsKyocw.html
3.《国家宝藏》数字舞美与华夏古韵的震撼碰撞上周《人民日报》正版更是在开播前发文,期待节目播出,期待节目让文物活起来。在十九大期间,节目更得到《环球人物》《中国文物报》等20多家媒体的重点关注。 主持人张国立开场即说到:“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将一档讲“古董”的节目打造得“炫酷”、“年轻”,舞美效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和...http://www.szzs360.com/topic/szwm/3/index.htm
1.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文化展构建由文博专业人员和设计专业人员组成的文创开发团队,力求在品类上突破传统“老三样”,在形式上更趋生活化,以创新的理念赢得消费信赖。例如海昏侯博物馆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中,以弥补传统设计的不足;DIY明信片打破固化的选择模式,成为互动+文创的全新尝试。 (来源:《中国文物报》2021年3月23日4版)...http://www.hhh.gov.cn/index.php/article/3918.html
2.古代青铜器中的兔形器和纹饰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 | 杨曙明 正文快照: 青铜器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兔子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商周时代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青铜器中出现了大量的鸟兽形象和纹饰,兔形的文字、形象和纹饰也开始出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出现有兔形文字 ...https://wap.cnki.net/touch/web/Newspaper/Article/CWWB202301310061.html
3.“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开幕中国文物报记者 翟如月 1月12日,“欢乐冰雪季·‘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 数字文化节从1月12日(腊月初二)持续至2月24日(正月十五),融传统年俗体验、数字互动体验、非遗手作体验、买卖街市集体验于一体。“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馆是本次文化节的最大看点,馆内九组主题场...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030095
4.文保课上的数字妙用六是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六步”: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制订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原则上所有文物古迹保护工作都应当按照此程序进行 。 七是中国文物保护必须遵守的“七字真经”——“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违背的“七字...https://www.glysyw.com/html/sydt/2016/0311/1297.html
5.腾讯和故宫一起,要将10万件文物数字化啦!还有...数以万计的数字化工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腾讯希望共同探索出文物数字化采集、保护、展览的最佳方案,并共同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为全球文博行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故宫=? 答案是——在云上升级数字文物库。 首先,助力打造线上博物馆平台。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646879
6.“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的特色设计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化遗产开发司联合举办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7月6日国博百年馆庆前开幕,并于12月3日进行了部分展品更换。该展开幕以来,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除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本身所呈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外,展览在形式设计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体现的个性...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lw/201812/t20181224_36428.shtml
7.“腾博基金”二期成果发布《策展笔记》带你感受中华文明长卷两...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联合央视文艺、国家宝藏、中国文物报推出互动小程序“繁星时光镜”,通过AI技术,让博物馆特色馆藏文物通过AI数字人、AI文创等多元的演绎形式,向公众呈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 未来,“腾博基金”将联合各方继续努力,为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培养博物馆优秀人才,推进...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4507587.html
8.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在京开幕来源:中国文物报 7月16日,以“重塑:数字遗产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24)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开幕,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个文化机构、高校和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数字遗产专委会联合主办。 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816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