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刊登孔子博物馆文章: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博事业的壮美篇章

承载着孔子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肩负着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2019年9月6日,孔子博物馆正式开馆。三年来,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孔子博物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文博事业的壮美篇章。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迎着新时代的朝阳,依托70万件馆藏文物,孔子博物馆勇担使命,加强对文物的科技保护、活化利用。而今,一座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正以它特有的风采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年来,孔子博物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以“两个结合”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度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干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奋力描绘了一幅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宏图画卷,让奋斗的足迹熠熠生辉。

三年来,我们坚持将文物保护贯穿博物馆工作始终,扎实开展了文物本体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文物保护水平得到系统性提升。发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平台优势,常态化开展古籍保护修复及人才培养。建设完善纸质文物、纺织品文物修复实验室,实现对外开放。明代服装保护修复项目荣获“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称号。馆藏古籍有14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7部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入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省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

三年来,我们不断加强馆藏文物的研究阐发与展示利用,策划举办了近40场特色展览,足迹遍及北京、喀什、图木舒克、衢州、泉州、济南等地。深入践行“文化润疆”战略,《孔子文化展》走进新疆多地巡展。《大哉孔子》展、《论语》主题展相继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介展览。《大哉孔子》展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与山东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论语》主题展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三年来,我们坚持学术立馆、人才立馆,通过人才引进和岗位培训相结合,逐步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文博人才队伍。编辑出版《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明代卷》《孔子博物馆藏珍贵古籍图鉴》等学术专著十余种。成立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通过开展礼乐研究、礼乐复原和展演,举办论坛、讲座、培训等多元活动形态,让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衔接,在社会各界营造浓厚的礼乐风尚。

三年来,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向内挖潜、向外拓展,博物馆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参加国家宝藏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阐释黄河文明的独特魅力。贯彻落实《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加强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成功推出《论语》主题展、谋划《诗经》主题展等儒家经典系列展览。实施世界文明展示工程,成功举办《亚洲文明展》《丝路遗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览。加入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与俄罗斯普斯科夫伊兹博尔斯克古迹博物馆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开放运行,积极开辟网络直播、线上论坛、云展览等新模式,让互联网充分赋能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12月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

文物是博物馆工作的立身之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是孔子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建馆以来,孔子博物馆始终将文物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开展馆藏文物保护工作,在馆藏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近年来,连续申报并获批国家文物保护项目8个,累计获得国家文保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

申报并获批的国家文物保护项目一览表

一、馆藏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工作有序推进

1、有规划有针对性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2、突出重点开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

馆藏孔子世家文书档案总量达30多万件,是我馆特色藏品之一,除已整理装订成卷的9021卷的档案外,还有部分散档存在老化、残损、褶皱、污渍、虫蛀等病害,亟需进行保护修复。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具备的优势,聘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修复专家胡玉清老师为修复导师,定期到馆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古籍修复用纸选择、染色做旧、去霉去污、糟朽、絮化纸质处理等方面的修复技艺教学培训,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纸质修复技术人员边学边干,持续开展档案保护修复与整理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孔府档案散档的分类整理及信息采集工作,修复完成孔府散档200余件。

孔府档案散档修复

二、高质量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

1、切实做好文物日常性养护

根据不同类别文物的特点,我馆配置了具有防震、防霉、防虫功能的文物储藏柜、囊匣等文物保存设施,营造“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并对文物定期进行检查、清洁、消毒等,及时排除不利因素,做好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为此,我馆专门建成30立方米低氧充氮杀虫灭菌室,对馆藏丝织品、木雕版、古籍、档案等有机质类文物进行了多批次杀虫灭菌工作,有效预防了文物的病虫害,也为今后可持续性的文物消毒杀虫提供了便利。

为满足各种陈列展览需要,我们对馆藏部分特色文物进行维护保养,先后对馆藏部分清代书画进行断裂加固保护、轴头补换处理;完成部分上展古籍封面、题签的清洁、修复以及部分档案、银票、纨扇、折扇等文物的清洁、保护修复工作,使其恢复了原有的面貌和神韵,增强上展文物的完整性、观赏性。

2、着重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是引起馆藏文物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有害气体等。其中,文物保存环境的湿度波动和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对馆藏珍贵文物的损害尤为明显。通过对文物库房及展厅进行环境检测,我们完成了孔子博物馆环境检测评估报告,编制并申报了《孔子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一、二期),此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其中一期预防性保护项目已结项,对馆内临时展厅配置了无线监测终端,搭建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建成临展厅无线实时监控系统,做到临展厅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并配置了净化调湿机对文物保存微环境进行调控。二期的预防性保护项目正在实施中,拟为文物库房配备一批密闭恒湿储藏柜,以保证珍贵文物储藏微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及较高的洁净度。我们打算逐渐完善馆内环境监测系统,组建覆盖所有展厅和文物库房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运用离线检测系统和环境调控系统,实现对馆藏文物展藏环境的检测与调控,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稳定、洁净、安全、舒适”的环境,并逐步形成馆藏文物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我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

3、全力做好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中,文物的多维度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2021年,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项目落户孔子博物馆,对本馆3889件珍贵文物开展了数字化采集、考古线描图绘制及藏品管理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等工作。

本次数据采集,运用各种高科技、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获取文物及空间数据信息、高清影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和三维彩色模型数据,并通过专业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分析应用,从而为数字化保护及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数据基础。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藏品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OA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线上签批模式,大大提升了项目方和馆方团队协同作战的效率。

在采集珍贵文物数据过程中,根据文物类别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扫描设备,满足各类文物数据采集需求。比如,织物类文物采用高精度彩色三维扫描系统,扫描服饰等织绣类文物可精确到微米级,精度达到10~20微米,同时获取深度数据和高清纹理数据,数据分辨率达到2000万像素,通过对扫描数据自动拼接、三维数据重建等功能,形成真彩色、高精度的三维立体模型数据,反映原馆藏文物服饰真实感,实现2D纹理到3D模型的自动映射。同时还使用手持数字显微设备,对服饰文物的组织结构,纤维直径、材质等均有了更为详细的数据采集和认知。

我们还对铜器、金银器、玉器、锡器、珐琅器等文物进行成分检测、分析,纠正了部分不准确的文物定名,根据其元素组成成分对同批次文物年代基本断定、文物真伪辨析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和帮助。

数字化项目工作

三、提升文物保护专业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经过近几年不断提高修复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2020年4月我馆获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同时,我们在文物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文物修复室建设,购置文物修复工具和设备,已初步建成纸质文物、丝织品文物修复室。

牢牢把握人才立馆、学术立馆的原则,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以岗位培训、线上教育、参加培训班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可移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选派人员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纸质文物修复项目、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碑刻拓片编目培训班等,并通过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孔子博物馆传习所开展古籍、档案修复技艺培训等工作,边学边干,提升我馆修复人员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能和水平,加强文物修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宣传古籍保护理念,推广古籍修复技艺,结合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积极开展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展示和观众预约参观文物修复室活动,通过现场操作,向广大青少年和古籍修复爱好者普及古籍修复知识和古籍目录、版本、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合作,连续多年开展“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晒书节活动,通过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提升博物馆的观展体验,推动博物馆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丰富博物馆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其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作用,持续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促使人们从中华文明源头汲取智慧和力量。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博事业更需深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激发活力,提升发展质量水平,方能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站在新的起点上,孔子博物馆将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传承儒家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历史自觉,厚植文化自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THE END
1.6月14日,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栏目刊发...来自Memor深刻数字博物馆...Memor深刻数字博物馆 24-06-20 18:06 发布于 四川 来自 大保保文博iPhone客户端 6月14日,《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栏目刊发图书评论,向全国读者推介了由重庆史学者编撰的学术著作——《对话初心:图说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以下简称《对话初心》)。该书周勇主编,刘婧雨、颜毅著,2023年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https://weibo.com/7500182610/OjT9AfLUY
2.“破圈”之后:博物馆数字文创的潜在问题与发展之道博物馆不妨尝试拓宽思维,开启数字文创的“新玩法”,如联名款、数字盲盒、可交互式NFT,等等,与科技、游戏等不同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让数字文创为公众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 刊于6月28日《中国文物报》6版 编辑:卢阳范一苇 审核:冯朝晖...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UwOTM1MDODz4VmsKyocw.html
3.《国家宝藏》数字舞美与华夏古韵的震撼碰撞上周《人民日报》正版更是在开播前发文,期待节目播出,期待节目让文物活起来。在十九大期间,节目更得到《环球人物》《中国文物报》等20多家媒体的重点关注。 主持人张国立开场即说到:“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将一档讲“古董”的节目打造得“炫酷”、“年轻”,舞美效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和...http://www.szzs360.com/topic/szwm/3/index.htm
1.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文化展构建由文博专业人员和设计专业人员组成的文创开发团队,力求在品类上突破传统“老三样”,在形式上更趋生活化,以创新的理念赢得消费信赖。例如海昏侯博物馆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中,以弥补传统设计的不足;DIY明信片打破固化的选择模式,成为互动+文创的全新尝试。 (来源:《中国文物报》2021年3月23日4版)...http://www.hhh.gov.cn/index.php/article/3918.html
2.古代青铜器中的兔形器和纹饰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 | 杨曙明 正文快照: 青铜器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兔子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商周时代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青铜器中出现了大量的鸟兽形象和纹饰,兔形的文字、形象和纹饰也开始出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出现有兔形文字 ...https://wap.cnki.net/touch/web/Newspaper/Article/CWWB202301310061.html
3.“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开幕中国文物报记者 翟如月 1月12日,“欢乐冰雪季·‘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 数字文化节从1月12日(腊月初二)持续至2月24日(正月十五),融传统年俗体验、数字互动体验、非遗手作体验、买卖街市集体验于一体。“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馆是本次文化节的最大看点,馆内九组主题场...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030095
4.文保课上的数字妙用六是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六步”: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制订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原则上所有文物古迹保护工作都应当按照此程序进行 。 七是中国文物保护必须遵守的“七字真经”——“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违背的“七字...https://www.glysyw.com/html/sydt/2016/0311/1297.html
5.腾讯和故宫一起,要将10万件文物数字化啦!还有...数以万计的数字化工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腾讯希望共同探索出文物数字化采集、保护、展览的最佳方案,并共同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为全球文博行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故宫=? 答案是——在云上升级数字文物库。 首先,助力打造线上博物馆平台。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646879
6.“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的特色设计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化遗产开发司联合举办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7月6日国博百年馆庆前开幕,并于12月3日进行了部分展品更换。该展开幕以来,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除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本身所呈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外,展览在形式设计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体现的个性...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lw/201812/t20181224_36428.shtml
7.“腾博基金”二期成果发布《策展笔记》带你感受中华文明长卷两...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联合央视文艺、国家宝藏、中国文物报推出互动小程序“繁星时光镜”,通过AI技术,让博物馆特色馆藏文物通过AI数字人、AI文创等多元的演绎形式,向公众呈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 未来,“腾博基金”将联合各方继续努力,为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培养博物馆优秀人才,推进...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4507587.html
8.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在京开幕来源:中国文物报 7月16日,以“重塑:数字遗产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24)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开幕,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个文化机构、高校和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数字遗产专委会联合主办。 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816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