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里描述过一个坏心眼的女人,周作人也在散文里提到过她太太衍生

看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散文集的读者一定很熟悉衍太太,衍太太是鲁迅先生家的亲戚,她表面慈祥,却心眼很坏,喜欢捉弄小孩子,还喜欢造谣生事。周作人也在散文里提到过衍太太。

衍太太到底有多坏?她气得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想离开家乡绍兴,因为衍太太鼓励鲁迅偷家里的东西,鲁迅不干,后来衍太太到又造鲁迅的谣言,说鲁迅偷家里的东西。这让鲁迅很难堪,让他觉得家里待不下去了,只能逃离。

这件事具体是这样的,衍太太对鲁迅说:“你没有钱,可是你母亲有钱,你可以拿你母亲的钱。”鲁迅说:“我母亲也没有钱。”衍太太诱导道:“但是你母亲有首饰,你可以拿你母亲的首饰。”鲁迅说:“我不能拿我母亲的首饰。”

鲁迅不肯偷母亲的钱和首饰,却过没过几天就传出了鲁迅偷走他母亲的首饰的谣言。鲁迅明白,这是衍太太造的谣。

而周作人却认为,这不止是衍太太造成的,而是衍生作直接促成的。衍生和衍太太听起来像一对夫妻,可是事实上他们不是夫妻,衍太太是衍生的族婶母,衍太太丧夫后不守妇道,居然和衍生不不正当结合,生活在一起,所以族人就称衍太太这个寡妇为衍太太。

衍太太是衍生的族婶母,他们住在一起有乖伦常,可是事实上,他们的亲戚关系很远,几乎和路人相差无几。但奇怪的是,那时还是清朝,就是陌生人,丧夫的妇人能随便与人公开同居吗?不被沉猪笼吗?难道清末绍兴的社会风气已经很开放了吗?

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他们和衍太太有亲戚关系,衍太太是鲁迅和周作人的族祖母,衍太太的丈夫就是是鲁迅和周作人的族祖父周子传。周子传病故后,衍太太就自由了,和族侄衍生发展了感情,像夫妻一样住在一起。

周作人的祖父周福清中过进士,还担任过前清翰林和县令,思想比较传统,对于衍太太和衍生的事很是不屑,不过也不好意思加以指责,也只好用暗喻的方法讽刺。周福清在堂前讲《西游记》以猪八戒进了盘丝洞这一节来挖苦衍太太和衍生。

虽然周福清瞧不起衍生,可是他却肯听信衍生挑拨离间,衍生挑拨离间的结果就是周福清总骂家里人。后来衍生病故,周家全家都很开心,上天终于收走这个祸害了,周作人的祖母情不自禁地说了声“阿弥陀佛”。

最有意思的是,周作人把这件事写在日记里,说听到衍生病故的消息,周家全家人真是雀跃,都说是这是周家的大幸。

衍太太不但捉弄鲁迅,还挑拔周作人和家里的关系。周作人小时候体弱多病,肠胃不好,消化不良,却像害了馋唠病似的,看到什么东西都想吃。周家人只能按照绍兴养病的老偏方,只能周作人吃白米饭和咸鸭蛋。

于是衍太太“满怀同情”就对少年时代的周作人这样说:“二阿官那时是很可怜,每回一茶盅的饭,一小牙咸鸭子,到我们的窗口下吃。

(咸鸭子指的是咸鸭蛋。二阿官指的是周作人。)

当时周作人真的感觉到衍太太很亲切,很同情自己,可是等他长大成人,就明白衍太太同情的口气下好像隐藏什么恶意,是故意挑拔他与家里的关系,让他认为家里人故意虐待他。

THE END
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问题。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问题。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https://www.jyeoo.com/shiti/acd610fc-15d7-4150-a560-75cc2c65625a
2.鲁迅夏三虫3种都分别代表那些人其他 烟丝为什么要发酵 烟叶发酵主要分为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两类,烟叶需要发酵的原因如下:烟叶发酵是卷烟工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初加工方法,也是卷烟加工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未经发酵处理的烟叶不同程度地带有多种品质缺陷,有青杂气和刺激性,香气质单调,香气量不足,不能直接用来生产卷烟。良好的发酵工艺可改善烟叶的...http://m.qicaisi.com/bk-3160189.shtml
3.“隐鼠”和绘图《山海经》同是鲁迅的爱物,阿长为什么“谋害”了...但在阿长眼里是截然不同的:隐鼠是肮脏的玩物,书香门弟的孩子玩隐鼠是“顽皮”,是不成体统的;《山海经》是书,儿童读书是求学上进长知识,应该支持。阿长断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引起了作者的“憎恶”和“敬意”。可以看出,阿长是个善良勤快的劳动妇女,但头脑中也有传统的封建观念。总之,她还是在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方式...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5438337440969ab099105f4e964b72c3.html
4.阿长与《山海经》练习题及答案.docx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6.根据提示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轻视→ → ? 7.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8.阿长称《山海经》为“有画儿的‘三哼经’”,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9.“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作“最为...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005/8116134110005000.shtm
5.名著阅读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题目?作者抒发了对...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大出意料,阿长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5a72cb5421916e31edab8e9eed8a40b.html
1.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九篇1、为什么我对阿长会又爱又恨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哪些事让儿时的作者佩服,哪些事又令他烦呢? 我从( )看出长妈妈是一个( )的人,表现鲁迅先生对她( )的感情。 将全班分成2个组,一组同学每人填一个,填完后二组同学进行评论,全班讨论纠正确认 ①谋害我的隐鼠,不理解孩子,感情上是憎恶 ...https://mip.jy135.com/jiaoan/844864.html
2.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15篇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曩为心爱的宝书。 1.对于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https://mip.ruiwen.com/yuedudaan/3230650.html
3.《阿长与山海经》阅读及答案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https://www.cnfla.com/yuedudaan/321402.html
4.《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儿时保姆长妈妈“谋害...《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儿时保姆长妈妈“谋害”隐鼠一事,说明了()。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相关题库:朝花夕拾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对阿长的怀恋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不考虑呼叫中心的业务类型,仅从一个呼叫中心的发展来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A....https://www.shuashuati.com/ti/c6cf3f9f36d0429cb5273b55d6d2dd4f.html?fm=bdb55d00a216ee51e813cca0ad75b2e464
5.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29篇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6、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https://www.baihuawen.cn/jiaoxue/jiaoan/79605.html
6.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内容密谋隐鼠的痛恨,朴素中带有点神韵,让读者细细领会此中.长妈妈如许一个艺术典范抽象,奇特而不平常,也展现了封建社会比力暗中、腐败的究竟.作者此篇文章包罗的爱心与怜悯,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质朴的年代,去眷注身边的一小我私家.《阿长与山海经》的末端,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盼望残忍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阿长是鲁迅...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6809.html
7.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https://mip.wenshubang.com/jiaoan/2878815.html
8.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我耐心的读下去,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是长妈妈谋害了鲁迅先生的小隐鼠。但为什么后来鲁迅又开始敬佩长妈妈了呢?原来是一个不识字的阿长从集市上给鲁迅带来了他最喜爱的《山海经》。 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一震:为什么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的这么快?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心里不由得起了一种惭愧,我想起...https://www.unjs.com/dhg/690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