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被阿长踩死的,阿长却说是被猫吃了。
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可在这之前,阿长告诉“我”:“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阿长: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
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阿长与隐鼠:
谋死了“我”的隐鼠,对阿长不能原谅。何况阿长又不是一个让“我”佩服的人,文中用了几个词,特别显眼:不打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繁琐之至、非常麻烦。
实际上,“我”毕竟对阿长缺乏了解,特别是缺乏更深入的了解。毕竟“我”是一个孩子,一个小孩子,所以从儿童的心理去思考阿长这是很正常的,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阿长也是很正常的。
阿长谋死了“我”的隐鼠让“我”没有想到,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更让“我”没有想到。当爱战胜了一切的时候,恨就悄悄隐退了,谋死鲁迅隐鼠的怨恨不是飘走了,也不是暂时消失了,而是“完全消失了”。
在爱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不满和恨;在爱的过程中,始终有“不大佩服”和“讨厌”、愤恨的陪衬。以至于爱淹没了恨,爱完全取代了恨。
爱不断涨,恨慢慢消。两条线索,一弱一强,最后强势转化,爱和思念成为主题,并且成为一种美好的期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