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话说阿长不慎让哥儿的宠物归了西,心里蛮不是滋味,哥儿又诘问起来,不好交代,只好编了个谎,搞得双方都不痛快。阿长一心想揽回哥儿的心,但苦于无计,正听哥儿日日念叨着什么三什么经,认为时机已到,便向哥儿打听了明白。不久,阿长上路了。
街上是人山人海,可惜热心肠的不多。几经碰灰,终于觅到了一家书店,遂进。
“老板,有没有卖啥三啥经的?”阿长一边寻看着书架,一边探问道。
“这里有《诗经》《佛经》《财经》《三字经》等等,不知你指的是哪本?”伙计笑道。
“哦,你把那本《三字经》拿来我看看。”阿长满怀希望,接过伙计递过来的书,大略一翻,并没有什么哥儿所说的鬼呀魂呀之类的插图,不觉有点失落。
“请问有没有那种插图的《三字经》?”阿长递回了书,又朝书架扫了几眼。
店伙计一愣,笑问道:“悖浚∮幸馑剂耍裁床逋迹俊
阿长仰起头想了片刻。
“好像是什么鬼呀魂呀之类奇怪的东西。”
“你说的不会是《聊斋志异》吧!”店伙计有点不耐烦,掂起掸子四处拍了拍。
“不,一定不是,好像是什么经的!”阿长果断地回答。
“没有。”伙计板起了面孔,不听她多一句话,便下了逐客令。
阿长挺委屈地走出店门,四下望了望,失望地往回走。
“怎么办,怎么办?”她暗自思忖着,不觉踱到了一个书摊前,眼前一亮。
“有没有画着奇怪动物的三什么经?”阿长俯下身子。
“有啊有啊!呃……瞧!”小贩兴奋地从书堆中淘出了四个小本,掂着一角在空中晃了晃。
阿长拿过一个小本,翻开来直起身子,忽而十分欢喜的样子。
阿长想都没想,数出了八十文递给他,接过那四本小书,用布包好,飞也似地跑去叫哥儿去了。
我们应该学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更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阿长与山海经的5个写作特点是:欲扬先抑、叙事平实、侧面描写、感情真挚。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写作是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阿长与〈山海经〉》:对少年时代文学启蒙的感激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精心撷取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则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而又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然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怀念的,是阿长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当阿长把装有画儿的“三哼经”的一包书递给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都是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清楚的保姆,居然给自己买来了《山海经》,这不能不使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赶紧打开纸包,看到果然是自己中意的《山海经》时,鲁迅又不禁由衷地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见,年幼的鲁迅已经完完全全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的默默的爱震惊了,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鲁迅怀念。所以,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至此,作者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化为永恒的怀念。
《藤野先生》:对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
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日本留学期间则更为明显。因为那是在已过去好几年,中国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而鲁迅当时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他学医的目的则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中可以看出,青年鲁迅是把学医看成是能够切实地报效国家、民族的具体途径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却在留日期间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次大的风波,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
“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而“看电影事件”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鲁迅,让他意识到中国民众的愚昧与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就必须救治人的精神,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毅然决定另择新路,“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众。
如果说长妈妈为少年鲁迅买的《山海经》是对鲁迅先生最初的文学启蒙的话,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在一代文豪的文学道路上,他们一个是启蒙者,一个是见证人,也无怪乎先生会如此深情、真挚地怀念他们!
参考资料:
1.王丽《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
2.马祥《也谈鲁迅先生写作〈藤野先生〉的目的》,《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以《阿长和山海经》为例,这样写“一个人,多件事”的经典名篇,教什么,学什么?笔者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文以情生,学习立意
《阿长和山海经》是人到中年的鲁迅在阿长去世三十年后写的,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述了自己的保姆,表达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而且作品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也就是说,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记一个普通的妇女,叙一段温馨的往事,赞一曲人间真情。对比学生作文,他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写的多是空话,缺少真情。写作时要么无病,要么生搬硬套。于是,我就这样教:让学生圈点勾划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和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来:“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特别是文末两段,作者把对长妈妈的同情、怀念、祝福直接抒发出来。因为作者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他才发现阿长的善良、真挚、热诚,而这种感情具有伟大的力量,始终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使之感动。
二、感知内容,学习取材
学生作文常患“无米”,材料单一。一提到写人,多为“雨中送伞”“生病送医院”。学生的写作在取材上陷入一个怪圈。我想是学生缺少发现和感悟。他们总说没有什么可写的:我们身边都是普通人,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二来“两点一线”的生活,实在没有什么事值得写。以《阿长和山海经》为例,文中写到的长妈妈是一个普通的保姆,确实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特别曲折的人生经历,但读来却那样动人,让人难忘,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一)取材于生活
(二)取材要典型
生活无小事,小事显个性。是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写,都要写呢?读《阿长和山海经》,鲁迅用多件事表现一个人,这些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阿长的独特性格。虽说所选取的都是生活琐事,但每一件事对长妈妈这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功不可没的。因为终归一点,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长妈妈既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试问,关于长妈妈就没有别的事可写吗?当然有,肯定有。可为什么只写这一些呢?这是由中心来决定的,由写作目的来决定的。“跳”出课文,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虽然可写的很多,但要选择最有特点的,最能表达感情,最能体现中心的来写。比如要表现妈妈的美:有勤劳能干的美(工作先进、照顾生病的老人);有多愁善感的美(妈妈看小说时涕泪涟涟,看电视时的义愤填膺)。这些就是典型的材料。
(三)详略要得当
三、赏析语言,学习表达
(一)情景再现:细节生动,如临其境
学生有事例可写了,可又常为记流水账而苦恼。如何详写?仔细阅读“元旦吃福橘”,就会发现鲁迅将当时的情景完全用文字再现了出来。淤看长妈妈的动作:“进来放在床头、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立刻伸出臂膊、按住、看着我、摇着我的肩、塞在我的嘴里。”将吃福橘仪式像电影的一个个镜头一样展现出来。于听长妈妈说的话:“哥儿,你牢牢记住!”“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四句话让读者如闻其声。盂瞧长妈妈的神态:“郑重、惶急、又有所要求似的、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如此一番描述,一个虽迷信,但充满爱心、而且真诚善良的长妈妈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跳”出课文,归纳写人时“情景再现”的写法,我和学生一起总结成这样几句话:细节描写要生动,多问几个“怎么样”:语言描写闻其声,外貌神态见其形,动作分解像镜头,心理活动如倾诉。
(二)一句一事:内容铺陈,形象丰满
有一部分学生也很困惑,我要写的事很多,而且都很好,都与中心有关,又不能记流水账,我怎么略写呢?看鲁迅给我们的一个示范:“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这段就是非常好的略写的例子。“道理还很多”,是什么,要用一句一事的方式例举出来,内容铺陈开了,长妈妈迷信、纯朴的形象也就更突出了。“跳”出课文,总结成为:“总写+一句一事(三件或三件以上)+总写”,用于略写人物,就可以很好地从多个角度来突出人物特点。
(三)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升华感情
一、研究考纲――中考语文复习的前提
中考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及要求为依据。语文复习的全过程,可说是透彻理解和全面落实《中考说明》的过程,必须认真学习、逐项对照,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考试范围的变化。去年“古诗词名句”改为“古文名句”。去年“古诗词名句积累以现用教材的古诗词篇目(含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带*号的篇目除外)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今年改为:“古文名句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七~九年级推荐篇目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二、抓纲求本――教材是中考语文复习的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尽管中考题大多数出自课外,但它们大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忠实于教材,不能热衷于复习资料而让教材受冷遇。这不是说资料就不用了,关键是不能滥用,不能广种薄收,得注意使用的有效性。复习是把教材教薄的过程,教师必需善于使用教材,字词、古诗文记诵积累、古诗文阅读鉴赏等自不必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也都应该从教材经典篇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借鉴,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1.整合课内作品,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
中考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夯实,为学生以后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以课本为“本”,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教师要善于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确定方向的信息搜寻,从大量的综合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并加以提炼、整合。
复习时可将几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有共同之处的小说加以整合,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这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不论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悟得透,析得深,品得精,做到烂熟于心。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谓深得人物形象表现技法之奥妙。鲁迅对主要事件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就题目来看文中有很多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写它们有何用意?该文通过吃福橘、讲述“长毛”的故事、为“我”买来《山海经》等具体而微的事件,长篇累牍地展现了阿长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先抑后扬,使阿长善良、热心、真诚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这就理清了事与事之间的衬托关系。而文中对阿长买《山海经》着墨并不多,略去买《山海经》的经过,只写了原因和结果。这样做是否本末倒置呢?原来没有和盘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同时是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的方法来表现阿长的形象。
(二)对教材中的各个写作点进行归纳,为学生写作导航
中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形成共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
1.在课文中寻找作文技法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学习的最生动的例子。要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比如写人,记叙性写人即以事表现人,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此不但有延伸,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课文,还给学生分角度描写人提供了范例。文学性写人,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一个特点,使人鲜活,跟着《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塑造人,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评议性写人,可以学《邓稼先》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一个方面,还可以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把人物评价揉进他自身的外貌、行动描写中。比如写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理”,事中寓理,理从事来。如何把事写得感人?学《背影》,给事一个典型的背景,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感人感受的描写;如何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2.具体的作文指导时应牢牢树立“从课本中找答案”的意识
一、选择题(8分)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
B.要塞(sāi)瞥见(piē)惊骇(gài)歼灭(qiān)
C.俨然(yān)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
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倾泄肃穆制裁富丽堂皇B.执著琐屑赃物大厅广众
C.融和渴慕健忘荡然无存D.狼籍疏懒能耐骇人听闻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你可以站在一块礁石上,领略一下当年曹操“观沧海”时的那种宏伟气魄,你的心胸立刻会变得非常,视野马上会变得非常,心头聚集的愁云会让清爽的海风吹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对生命真谛的无限和对美好的明天的无限。
A.宽广开阔憧憬渴求B.宽广开阔渴求憧憬
C.开阔宽广憧憬渴求D.广阔宽广憧憬渴求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
A.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B.通过老师教育,他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二、背诵填空(10分)
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
3、苔痕上阶绿,。,往来无白丁。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语言综合运用(6分,每题2分)
1、仿照例句再续写两句,构成前后连贯,内容和谐的排比句。
护士犹如天使,捧出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每个病人。
2、将下边的简讯压缩成一句话消息。(不超过30个字)
上海手表厂近日试制成功一种新型手表。这种手表的外形同普通男式电子表相仿,表内储存了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日历,既能显示时、分、秒、星期、月、日,又能作加、减、乘、除运算,最多可计算8位数,同时还具有闹钟的功能并可作秒表使用。这种手表已于2000年元旦投入市场。
3、口语交际:
说话要得体、连贯。请你在下面的语句中的空白处,完成句子,使之得体连贯。(2分)
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在瑞士的洛桑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记录,他回国受到热烈欢迎。如果你是迎接者,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
(一)
⑴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⑶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⑷“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⑸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⑹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⑼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的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⑽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①我是一个
②阿长是一个
2、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什么?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子是哪句?(2分)
3、第⑹段划横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对阿长什么样的感情。(3分)
4、四本小小的书之所以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是因为什么?(3分)
(二)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关。争宠着雪的,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2分)
2.从内容上看,与第①段文字相照应的段落是第段。(2分)
3.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2分)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选一句赞美春天的,写下来(2分)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4分)
俨然: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不足: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的传说―涛声神曲
恰如其蓝色的外表,海有着深不可测的魅力,其性格也极其丰富。它有母亲般的亲切、柔和、细腻,也有暴君般的粗鲁、阴郁、变化莫测,让人对它爱恨交织。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在涛声中传唱至今。说到海的传说,木木颇有些大家风范。我们就听他如数家珍、娓娓而谈吧!
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众多海神的统领,海上狂风的形成传说源于他的发怒――他用三叉戟(jJ)拍打海面。希腊人为讨得海神的欢喜,在最危险的峭壁上建立了宏伟壮观的海神庙。此外,希腊大英雄阿喀琉斯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丝。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海神有着不同的版本,除去我们熟悉的海龙王、虾兵蟹将、龟宰相之外,还有着更为古老的传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陆地的四面都是海洋,每个海洋都由一个皇帝统治。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南海之帝为倏(shO),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但是,这三个人的交往却是一场悲剧。倏与忽去拜访混沌,受到热情招待。他们为答谢混沌就给他开凿七窍(七个窟窿),凿了七天不想却把混沌凿死了。
面对凶险的海洋,海洋文明悠久的西方产生了一系列航海英雄历险故事,如荷马的《奥德赛》、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人们也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于是就有了描写海外世界的、充满丰富想象的《山海经》一书。在《山海经》中,海外的人形状千奇百怪。比如:“灌头国”的人长着翅膀和鸟样的嘴;“长臂国”的人手很长,站着就能触到地面,在海里捕鱼只用手就可以了;“一臂国”的人只长了一个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长股国”的人身子和正常人一样,但是腿却有三丈长,于是他们常常背着“长臂国”的人下海捕鱼,各自发挥长处。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海洋怀着深深的恐惧。
“灌头国人”?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鸟人?
故事链接
《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返程回乡的海上漂流故事。奥德修斯因为献“木马计”触怒了海神波塞冬,在海上漂泊10年,历经艰险,最终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重重困难,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
趣味擂台
为增进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各派海洋神话代表队一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友好竞赛。
中国PK西方
龙王波塞冬
妈祖忒提斯
哪吒、八仙奥德修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斑羚飞渡
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刚开始参加新课程改革时,我就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农村中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没有与新课改配套的先进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模式更是无从谈起;农村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气氛沉闷;农村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漠视;学校的硬件太差,多媒体、电脑室、图书馆等辅助教学设施极度缺乏……这样的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怎么进行新课程改革呢?于是很多老师怨声载道,有的排斥,有的观望……这时,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面临的处境就如《斑羚飞渡》中的斑羚羊一样,前有进行新课改的满路荆棘,后有领导、家长、学生的殷切希望,是束手就擒?还是坠落悬崖?抑或像斑羚羊那样成功飞渡?这成了摆在参与新课改教师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
一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异常活跃
学生1:我喜欢文中的“老头子”。因为他赤手空拳消灭了十几个鬼子,显得有勇有谋。
学生2:我喜欢二菱。因为她很勇敢,而且活泼可爱。
学生3:我喜欢夜间的芦花荡。因为这里景色优美,不时有水鸟飞起,还不时飘来大米、肥鱼的香味,还有优美的歌声,想想都让人如痴如醉。
学生4:我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那个“飘”字,写出了小船的轻快,也显出了老头子驾船技术的高超。
学生5:我喜欢那只小船,它不但外形美观(像月亮),而且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粮、运伤员等,而且还是老头子消灭鬼子的武器。
这是学生在用自己的心读课文,在用自己的情感学语文!其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岂是教学参考书可以涵盖的?谁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谁能说这样的发言不精彩?
二学生由原来的一味服从而变得敢于质疑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者须疑。”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有学生提问:“阿长在给我书时为什么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他为什么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我略一沉思,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讨论。
学生1:因为阿长粗俗,没文化,不识字,所以它错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
学生2:我认为这显示了阿长幽默的一面,而不是没文化。因为书上说:“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吧,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可见她是知道《山海经》的,况且她能把书从外面买回来,不知道书名,怎么买书?至于她说错,乃是故意逗“我”,这显示出她也有幽默的一面。
学生3:我认为,可能是阿长年纪大了,她买书时知道是《山海经》,可交给我时一时想不起书名,才随口编了一个“三哼经”。
学生4: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说法,认为……
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我,非让我“裁决”不可。说实话,学生的发言早超出了教参书的范围。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我没有给他们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地说:“到底是何原因,老师也不能给同学们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只能去问阿长本人了,但她或许会说:‘我也没想那么多!’(学生大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同学们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对的。老师相信,阿长如果听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发言,她也一定为我们能如此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而高兴,对吗?……”
三学生敢于挑战教科书的权威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敢于“挑刺”:发现了课本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关卢沟桥的介绍:“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垮,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可是,课后练习题中的文字却写道:“(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成于明昌三年。明正统九年重修。后毁于洪水,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前说“从没出过事”,后有“毁于洪水”,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趁此机会,我又组织学生继续:“挑刺”,还真发现了其他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收集整理之后,我鼓励学生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反映了这些问题并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回信。这下子,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滋味,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而且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甚至敢挑出教材的错误,这在实施新课改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景象,这难道不是新课改带来的一种可喜变化吗?
记得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学习的三种境界做过这样生动地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的这三种境界,用来形容今天参与课改的感受尤其贴切。
首先,如果不参与新课改培训学习,并给自己及时充电,就难免会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觉。因此,作为参与新课改的老师,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敢于“独上高楼”,同时有“望尽天涯路”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实现取得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其次,参加新课程改革,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伪课改”,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勤奋钻研、努力创新才能渐入新课改的佳境。再次,随着新课改改革渐入佳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的授课负担减轻了,与学生关系融洽了,甚至自己也变得开朗了,授课时产生了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会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念头,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自己也由衷地体验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简而言之,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尝试,我这只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斑羚羊”有一种“跳过来”的感觉,收获和感慨颇多。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且语文本身又意蕴丰富,所以我唯有继续努力,奋勇前行,才能不辜负新课程改革的美好春光,才能真正“飞渡”到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八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飞龙龙鸟说东夷鸟崇拜
作者简介:王淼(1988―),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龙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一直传承的精神图腾,历来被中华民族所信奉和崇拜。它神秘莫测却拥有强大的力量,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有龙;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被古人尊崇为“四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镇四方形成了中国天文地理中的四象。东汉末年许慎的《说文解字》释“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说明早在东汉时期,龙已经具备了我们现代人所了解的大部分神通。而与“春分登天”相应的是,更早的《易经乾卦》中更是有“飞龙在天”一说。历来诸多学者对中华神龙的原象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然“飞龙在天”究竟在何时?笔者认为龙自少昊氏始有翼。
一、龙图腾与鸟崇拜
吕思勉先生在其《少昊考》中论曰:“少昊即蚩尤也。”后引《逸周书尝麦》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又引《礼记月令》:“故东方之帝,谓之太昊;西方之帝,谓之少昊。”证以《左传文公十八年疏》引谯周曰:“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也。”吕先生意在论证“少昊即蚩尤”。然笔者读后又有新思,少昊是为官名,后为一氏族,其必不止一人。上古人常以官为姓氏,如火正祝融氏,水正共工氏等,此处暂不详讨。蚩尤所本东夷之先民,此即上古时期东来之氏族与其他各氏族争斗融合之铁证。而此后盛极的少昊氏,必有其所崇拜的图腾。《逸周书尝麦》载:“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由此看来,上古各个氏族均有自己氏族的崇拜图腾,而郯子此言证明少昊氏当为崇拜鸟的氏族。
《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u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罱曾B身而首。”《山海经中次十二经》:“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s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罱曾B身而首。”《山海经》此处所记录的东南各山的神状均为鸟身而龙首,正是鸟与龙结合的形象。查检史书中龙的形象,以应龙辅黄帝战蚩尤之传说为最早,应龙当为中华神龙原象相对原始的形态之一。而其“如生翅之鳄”的形态也正与《山海经》中“鸟身龙首”的形态相接近,这可以证明在上古传说时期龙的形态就与鸟有关。
二、夔龙与鸟崇拜
商周青铜器上有夔纹。夔者,《说文解字》释曰:“神魅也。如龙,一足。”《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波浪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笔者认为《说文》中的前者与《山海经》的后者并非一物,商周青铜器当以前者夔龙纹为是。青铜器夔龙纹如图一:
图一
图二
这里鸟类是以“一足”的形象出现的,但我们都知道鸟皆是双足,所以可以揣测“一足”的夔龙纹也当是如鸟纹一般并列双足站立的形象,“一足”的形象应该是一种工艺技术和美感结合的产物。
在复原的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图略)中,这“唯一的鸷足”变成了左右各一的双足,这可以说明至少到战国时代,夔龙仍然有着如同鸟类的两只“鸷足”。而所谓“鸷足”的“鸷”,其本意便是凶猛的飞鸟。郯子所云:“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有的学者认为此“挚”与“鸷”相通,故给少昊定名“鸷”,这是偏颇的。但这不妨碍我们根据出土青铜器的夔龙纹去思考:蛇无足,而鳄四足,唯有鸟类多以并列的双足站立,夔龙纹有鸷足。不仅仅是夔龙,汉代墓砖青龙画像中青龙的两只后爪部都有类似于鸟类的后生趾。《离骚》中有:“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蚊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结合出土帛画《人物龙凤图》可以确定战国时期楚地楚人确实有“御龙飞天”的想象。而龙飞天之意象都与鸟有关,“龙”字的异体字中就有“T”字,这些都是龙图腾与鸟图腾形象结合的有力证据。
上古之时少昊氏以鸟为图腾,且又盛极一时,其时正是中华文明各氏族迁移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的大时代。此后又有源于东夷氏族的商人始祖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其内容为后世《商颂》《天问》所载,终记于《史记》。而《山海经》中又有“有困民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传说,这与《竹书纪年》所记商族远祖王亥的事迹如出一辙。王国维先生考证此为意同文殊。①王亥作为商的远祖亦是“两手操鸟”。在后来的《尚书高宗肜日》中记载:“高宗肜日,越有g雉。”殷墟甲骨《卜辞通纂》第三九八片卜辞也云:“于帝史凤,二犬。”②这些都证明商代的鸟崇拜依然十分兴盛。而到了周代,“凤鸣岐山”后周兴,承“少昊之虚”的鲁国和承“殷商之祀”的宋国以及“女修吞玄卵”而出的秦国对鸟图腾的崇拜也始终存在。由此可见,从先秦时期上溯至远古,鸟图腾崇拜与龙图腾崇拜可以说是并行其道、相互融合的。所以笔者认为崇拜鸟图腾的少昊氏与崇拜龙图腾的太昊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相互争斗融合,而后龙与鸟结合始飞于天。此论纵然不中,故当不远。
以上例证虽不能直接证明中华龙图腾与鸟图腾结合始飞于天,但足以旁证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氏族在迁徙过程中对中华神龙形象发展的影响。
注释:
①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429-432。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2卷卜辞通纂》
③海斯.墨西哥阿兹特克族信奉的诸神[J].民族译丛,1980,(3).
④卡尔卢柯特,杜小钰.美洲上空的龙――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的宗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1,(1).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