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大米贸易量约4500万吨,约占谷物贸易量的11%。大米净出口国有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4国。印度出口量最大,常年出口量约1100万吨;泰国出口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在700万—1000万吨不等,其中泰国香米质量好、价格高;越南常年出口量约600万吨;巴基斯坦常年出口量约400万吨。
中国水稻产量为全球第一,在总量上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但由于品种结构以及价格原因,我国近年从国际市场净进口大米200万—300万吨。2019年我国进口大米245万吨,进口量约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5%,主要来自泰国和越南。其中,从泰国进口的大米中部分为香米,作为品种调剂,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很有市场;越南稻谷品种多为我国研制的杂交稻,产量高,适口性稍差,有价格优势,通常不足3000元/吨,低于国内同类大米价格1000元/吨,进口后,大部分用于酿酒或做米粉,特别是加工米粉出粉率高,降低了生产成本,颇受企业欢迎,少部分掺入小包装米零售。
“出口限令”带动国际米价上涨
3月25日,越南出台了大米出口禁令。4月4日,印度由于疫情扩散,也放出了暂停大米出口的消息,并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订单。到目前为止,已有13个国家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由此拉动了国外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特别是占全球大米贸易量1/7强的越南大米出口减量,加上泰国春季稻谷产量下滑,对国际米价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国外米价上涨对国内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国际市场米价上涨扭转了国内外米价倒挂的局面。按照目前泰国米价,进口大米成本已高于国内价格,这有利于国内大米销售,消化南北方水稻库存。从4月17日稻谷拍卖情况来看,投放的2014—2016年间的40多万吨政策性早稻、中晚稻全部成交。早籼稻成交价为每吨1990元,中晚籼稻成交价为每吨2100元,加工后每吨约3000元,与涨价前的进口米价相当。
图为3月26日至4月20日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幅
不过,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拉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3月26日至4月20日,粳稻价格上涨了7.6%,中晚稻和玉米价格上涨了3.5%,大豆价格上涨了6%,作为饲料的玉米酒糟价格上涨了12%。如果与去年同期相比,粮食价格仍属于温和上涨,粳稻价格上涨3.6%,籼稻价格上涨9.2%,玉米、高粱价格上涨7.7%,但大豆、豆粕、玉米酒糟价格上涨较快,分别上涨18%、20%、23.5%。
目前各地生猪补栏积极,仔猪价格已达134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了两倍多。一头15公斤的仔猪价格约2000元,加上涨价因素传导,养殖成本将进一步上升,在高成本推动下,6个月后出栏的生猪价格有可能达到峰值。然而,棉花则因纺织企业订单减少,价格大幅下跌,跌幅达26%。
图为4月中旬与上年同期农产品价格变化
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我们既要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又要底线思维,早做预案。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充足,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不过,在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农产品价格波动和供应问题非常敏感,大米又是我国百姓的第一主粮,因而对粮食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三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在挖掘粮食生产科技潜力上下功夫。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抓好水稻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保证产量、提高品质要依靠科学技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越南由粮食供给不足到成为大米主要出口国,得益于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越南人称籼优63系列为“神稻”;加拿大自从双低油菜品种问世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优质大米需求旺盛,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要加快优质水稻品种研发,培育出品质可与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相媲美的品种,既丰富了国内市场,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在质量上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