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演进及启示

【关键词】日本农业;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力;海外农业投资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核心是维持中国粮食高产量和高自给率,由此农产品市场调控和农业支持政策均指向这一目标。这种做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为保障国内粮食生产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引发了资源负荷超载、生态环境恶化、财政负担加重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1]。如何转变传统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现阶段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尽管中日两国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政策体系有诸多不同,但两国农业资源禀赋、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日本保障粮食安全策略选择及其政策实践对于中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首先回顾日本二战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确立背景、目标指向以及实施措施,然后介绍现阶段日本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特征趋势以及相应的农业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战后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经历了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大致可以划分为战后恢复期、工业化时期以及国际化时期3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呈现出重视国内粮食自给、注重生产结构调整以及适应国际规则的特点。

(一)战后恢复期:围绕主粮增产,重视粮食自给

战后初期日本农业生产急剧萎缩,国内粮食供给严重不足。1945年作为主粮的大米产量约582万吨,仅为战前产量的60%左右。由于外汇短缺以及贸易管制等因素影响,日本无法通过进口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实现主要粮食增产确保国内自给,成为这一时期日本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农业政策如下。

1.实施农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战前日本土地制度以寄生地主制为主,战后初期为了尽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村生产力亟待解放,改革半封建性质的租佃关系成为土地政策的重点。

战后日本分别于1945年、1946年进行了两次农地改革,日本政府通过强制征收地主农地并廉价转卖给佃农和少地农民,逐步建立起“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1945年佃耕地占总耕地的比重为45.9%,土地改革后该比重降为9.9%。1945年自耕农为173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31%;佃农157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6%。到1950年,自耕农增加到382万户,比重上升至62%,是主要的农户类型;佃农则减少到31万户,占比仅为5%[2]。为巩固农地改革的成果,1952年日本颁布了《农地法》,将自耕农体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农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拥有了土地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

2.实行土地改良提高土地生产力

1945年日本政府曾出台《紧急开拓实施要领》,试图以大规模开垦、围田等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式缓解战后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工程量巨大且物资及经验短缺,截止于1951年原定计划只完成了不到1/3。于是,日本政府将土地政策的重点从新增耕地转变为土地改良。相比于前者,土地改良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3]。

日本于1949年颁布了《土地改良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土地改良事业的开展。《土地改良法》内容丰富、方向明确:行政上,整合了农林水产省和内务省的管辖内容,交由农林水产省统一管理,减少了行政管理上的冗余;内容上,推动了以水利建设、开荒造田、土壤改良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良事业;目标上,与农地改革相呼应,通过增加自耕农土地资本积累提高土地生产力来促进粮食增产。除法律上的保障以外,这一时期国家财政预算也开始向土地改良事业倾斜,1953年《粮食增产5年计划》确定土地改良费用成为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到1955年土地改良事业占农林预算比重已达14.2%,约比1950年增加了8%。

3.实行双重米价提升生产积极性

二战期间,为维持粮食价格稳定和保证战时粮食供给稳定,日本颁布了《粮食管理法》,规定粮食在价格、流通和贸易方面均受政府直接管制。1952年日本政府部分修订《粮食管理法》,使其直接管制的特征向粮食增产方向倾斜。

修订后的《粮食管理法》对大米实行双重价格制度,即政府以较高的生产者米价(即收购米价)收购,以较低的消费者米价(即销售米价)销售。生产者米价由基础价格和奖励补贴构成,完成大米上缴任务、超额或提前完成的农户可得到奖励补贴。1952年各种奖励补贴占平均收购米价的比重为13%,1953年该比重升至21%[4]。生产者米价的提高和奖励机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5年稻米产量超过120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日本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恢复,粮源紧张问题得到缓解。

(二)工业化时期:注重结构调整,利用海外资源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产业结构重心逐渐向重化工业转移。日本利用关贸总协定(GATT)体制(2),发挥本国优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出口重化工业产品[4],经济进入快速上升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民饮食生活逐渐“西化”,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国内需求相应增加(3)。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农村劳动力流失等状况限制了日本继续追求粮食增产的空间,重视自给的粮食安全保障策略开始出现转变,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体现在,1961年日本制定的《农业基本法》不再强调提高农业产量和粮食自给率,而是主张通过对国内农业生产作出“取舍”(4)来满足国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形成规模经营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外体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通过“海外屯田”为主的海外农业投资方式,尝试利用海外资源确保本国粮食的稳定供给。工业化时期日本较有代表性的粮食安全及农业政策如下。

1.实施差异化的农产品价格政策

大米作为日本最为重要的农产品,这一时期依然受政府直接管控。为了缩小工农从业者间的收入差距,这一时期生产者米价定价基准调整为“生产成本收入补偿”,劳动力成本按照非农成本重新估算[5]。如表1所示,在价格政策的刺激下,农民种植稻米的积极性很高,1966年开始大米自给率连续数年在100%以上,出现了大米过剩的情况。

表11960—1973年不同类别农产品的自给率(%)

2.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1962年后,日本政府通过数次修改《农地法》,逐步放宽直至取消农户对土地的占有限额以及逐步放宽农地经营资格条件,不断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耕种权,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农地改革后遗留的耕地细碎、经营规模小等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如表2所示,从1955年到1975年,占有耕地在1公顷以下的农户比重,都府县由73.03%下降至71.20%,北海道则由25.39%下降为20.39%;占有耕地在3公顷以上的农户比重,都府县由0.51%上升到1.57%,北海道则由53.09%上升至62.96%。概括而言,小规模农户数量逐年减少。此外,户均土地面积由1955年的0.851公顷扩大到1975年的1.125公顷,耕地经营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

这一时期日本农业机械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20世纪40—60年代,脱粒调制机、步行式动力耕耘机等机械得到普及。到20世纪70年代,割捆机、插秧机、自动脱粒联合机等中型农业机械开始普及,插秧、收割等农耕作业过程都可以由农业机械执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水田为中心的全部农耕作业已基本实现了全盘机械化。

表2不同经营耕地面积规模农户数及所占比重变化(万户,%)

3.探索海外农业投资

1973年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数月的大豆出口禁令。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大豆供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如表1所示),该次禁运导致日本国内爆发了由大豆紧缺引发的社会骚动。日本政府由此意识到了粮食进口依赖和进口国单一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开始着手通过利用国外资源保障国内粮食供给[7]。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海外投资,包括逐渐放宽对外投资限制、提供预算支持、向有意向投资的企业发放补贴、发布《海外农业开发》等海外投资信息等,甚至通过股权参与的形式直接涉足海外农业投资。

从投资形式来看,早期的海外农业投资多以收购和租赁国外土地或农场的“海外屯田”形式展开。日本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海外屯田尝试。20世纪初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已开始在南美洲一些国家开展农业活动,到了20世纪中后期,日本更将农场延伸到了东南亚和中国[8]。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一时期逐渐规模化、常态化。如图1所示,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1973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为202件,超过了1971年、1972年两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数量之和。同样的增长也表现在金额上,1973年日本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66亿美元,约是1971年与1972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之和的1.7倍。1973年之后日本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金额虽然存在波动,但是相比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显然已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

图1日本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三)国际化时期:适应国际规则,注重预防突发情况

1.大米价格市场化及贸易自由化

大米一直是日本受保护程度最高的农产品,是日本农业自由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这一时期,即使是作为主粮的大米也无法回避市场化的趋势。1990年日本政府改革自主流通米制度,把竞标方式引入“自主米”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得“自主米”价格更能准确体现市场供求关系(6)。进一步地,1994年年底日本取消具有价格直接管制特征的《粮食管理法》,表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自主米”正式取代了“政府米”的主体地位,占据了日本大米市场主要份额。

在贸易方面,由于大米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特殊,日本对大米一贯实行高价支持的政策,对大米关税化一直持有抵触情绪。在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的初期,日本拒绝大米关税化的不妥协态度,使其在多边谈判中陷入消极被动的境况[9],1999年乌拉圭农业协定最终达成,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对大米实行关税化,自此日本所有农产品都需不同程度地面对国外进口的压力。

2.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1994年乌拉圭农业协定的达成,促使日本着手调整具有扭曲市场价格性质的国内支持政策。立法层面:1995年日本施行《主要粮食的供求及价格安定法》,建立起以市场定价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1999年《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以下称《新基本法》)取代1961年《农业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对于农业支持措施将去行政化,更注重市场化。日本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的结果直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国内支持水平下降。如表3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日本农业国内支持水平为67131亿日元,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64.24%,乌拉圭农业协定执行期内农业国内支持水平大幅下降,1998年农业国内支持水平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不足40%。随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持续下降,2008年由于全球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国内支持水平有所回升,但2011年后国内支持水平又开始继续减少。

表3日本农业国内支持水平(亿日元,%)

二是农业国内支持结构日趋合理。如图2所示,1995—1997年黄箱支持在农业国内支持中所占比重大于绿箱。1998年以后,日本开始重视诸如科研、技术推广、粮食安全储备等不直接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箱政策,逐渐减少容易扭曲贸易效应的黄箱政策,使得绿箱支持水平比重大幅上升,超过了黄箱支持水平。此后3类农业国内支持水平虽呈现阶段性的波动增减,但整体上绿箱政策已成为日本农业国内支持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日本政府对农业的直接干预和管制逐渐减少,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在农业国内支持中的作用。

图2日本农业国内支持结构

3.注重危机时的粮食供给

表4粮食供给紧急程度的判定基准及不同等级下的粮食安全保障对策

4.拓展海外农业投资

工业化时期,日本海外农业投资主要以“海外屯田”方式为主,但投资方式因有直接掠夺他国耕地资源的嫌疑而备受争议。国际化时期,日本开始弱化“海外屯田”投资方式,而多采用联营方式、订单生产、在粮源地建设或收购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等其他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方式。例如,1986年三菱商社在美国堪萨斯州成立Agrex,从事玉米、小麦、大豆等的收购和出口等等。再如,1989年三井物产收购了农副食品销售公司WilseyFood,从而进入美国高附加值食品市场。早期日本海外农业投资的主要据点在美国,而面对21世纪国际粮食市场供需趋紧的形势,日本海外投资的目标已向农业资源潜力巨大的中南美洲、中亚和东欧的新兴地区转移[10]。

图3“官民一体”的日本农业海外投资模式

此外,日本越来越重视国际舆论对其海外农业投资行为的支持。为了淡化早期由于大举实施“海外屯田”所遭受的“新殖民主义”“土地掠夺”等负面评价,日本政府在国际上积极提倡“负责任的农业投资”,参与制定了《负责任的农业投资原则(PRAI)》等国际农业投资规范。日本政府对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表现出的极高参与度以及积极推进国际农业投资规范研究的实际行动,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二、农政新时代下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转变

2012年年底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主张通过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来实施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农业政策改革作为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与此同时,执政后的安倍极力推动日本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最终日本于2015年10月5日与美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就TPP达成基本协议。尽管2017年1月23日,美国正式宣布退出TPP,但日本政府依旧坚持推动TPP审议通过,并于2017年11月11日与除美国外的10个成员国达成框架协议。自此,TPP正式更名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2018年3月8日,以日本为首的11个成员国正式签署CPTPP。据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在TPP11国框架下,受关税削减的影响,日本农林水产物的生产额将会减少900亿~1500亿日元[12],与TPP12国相比,61种参与协定的农林水产物中有16种受到的影响将会得到缓和,余下45种所受影响将不会有所改变[12]。

(一)重新认识粮食自给:从自给率到自给力

2015年3月,日本发布《新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以下称《新基本计划》),提出了新的粮食生产能力衡量指标——粮食自给力。粮食自给力指标的出台拓宽了日本对国内粮食供给能力的认识,新指标下保障粮食安全由强调“现实生产力”层面延伸到“潜在生产力”层面。粮食供给能力不再单纯强调高产量和高自给率,而是更加注重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

1.粮食自给率指标的局限性

粮食自给率是日本评估粮食自给能力的传统指标,用以衡量国民需求中由国内粮食供给的程度。日本从生命健康和经济产出两个角度出发,将综合粮食自给率分为以热量和生产额为基础计算的两类自给率。1960年以来日本综合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截至2015年,日本以生产额计算的粮食自给率为70%,以热量计算的自给率则不足40%。不断走低的综合自给率尤其是以热量计算的综合自给率引起了日本民众对本国粮食供给能力的不安。

近来,粮食自给率指标所反映的日本粮食自给能力的现实意义受到了质疑。第一是由于粮食自给率指标的测度准确性问题。粮食自给率是充分饱食情况下的粮食自给率,由于大量食物中存在未被摄取的残留热量,以热量为基础计算的综合粮食自给率有被低估的倾向[13]。其次,随着日本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以热量计算的综合粮食自给率走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向低卡路里的转变[14],而非完全是因为粮食自给能力的弱化。第三是粮食自给率指标高低并不等价于粮食安全与否。山下一仁(2003)指出尽管日本粮食自给率较低,但一旦出现短期内粮食短缺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灵活使用储备和进口进行调剂,未必会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威胁。相比于粮食自给率所反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究国内粮食供给的实力究竟如何[15]。

2.粮食自给力指标的构建

表5日本粮食自给力指标估算值(2015年)

表5是由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的2015年日本粮食自给力指标。其中,模式A的粮食自给力估计值是4种模式中最低的,供给热量为1416千卡/人·日,模式D的粮食自给力估计值是最高的,供给热量为2599千卡/人·日,而如果将可耕荒地耕作的供给热量也计算在内,两种模式下的供给热量将分别增加为1463千卡/人·日和2687千卡/人·日。为了便于直观比较,这里给出几个参考值,日本测算生存所需的热量值为2146千卡/人·日,2015年日本人均实际消耗值是2417千卡/人·日,而其中本国生产的食物提供热量值是954千卡/人·日。通过比较可知,仅从热量供给的角度来看,模式C和模式D下,日本农业生产可以满足国民生存基本需求(2146千卡/人·日),日本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并没有如粮食自给率所反映得那么低。

另一方面,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的历年粮食自给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如图4所示)。这表明,尽管粮食自给力指标显示在相对理想的情况下,日本农业国内生产潜能尚且可以满足国民生存基本需要,但粮食自给力指标的逐年下降意味着日本农业生产潜力在逐渐弱化。因此,日本政府提出农业政策的重心将会更加侧重于确保农业耕地面积和质量、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积极开发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方面,以期通过多种途径确保日本粮食自给力水平的维持与提升。

图4日本粮食自给力的推移

(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从“保护型农业”到“进攻型农业”

2013年1月日本农林水产省成立“进攻型农林水产业推进本部”,就发掘和激发农林水产业生产潜力和活力进行中期规划,“进攻型农业”的发展规划被正式提出。日本农业长期以来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如果新形势下日本政府继续依靠价格支持与财政转移支付维系国内农业生产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利于日本国民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在更为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日本政府期望通过实施“进攻型农业”政策,开发农业潜能提升日本农业国际竞争力,以更为进取的方式实现新形势下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

1.实施“进攻型农业”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谈及日本农业,高度保护是难以绕开的话题。虽然日本为了适应WTO自由贸易体制和减少贸易摩擦,已相应地降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但其农业高保护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日本国内支持水平仍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以及农产品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适当保护。另一方面,日本较高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长期计划统制下的路径依赖以及农业保护与农村选票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其对农业实行高度保护的考虑因素[13]。

表6日本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数量(万户)

日本农业生产虽不具备价格优势,但具有丰富的森林、海洋资源,精湛的食物制作技术及传统、可再生能源等生产潜能,同时日本料理文化也被世界广为认可。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日本农业就有成长和向外扩张的空间[17]。神门善久(2013)认为,有机栽培和无农药耕作等方法、注重农作物外观的习惯等是日本农业的优势,诸如这些对待食品生产的精细态度,是日本农业足以向世界夸耀的长处[18]。日本农产品的质量水平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若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削减生产成本,就能够利用CPTPP下成员国间较低的关税率增加农产品出口,扩大国外市场需求。户堂康之(2015)列举1977年樱桃和1990年部分牛肉自由化的成功事例,认为在高效率经营使产品成功实现差异化的前提下,日本农业具有由弱转强的可能[19]。

2.实施“进攻型农业”政策的措施

(1)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

实施“FBI战略”扩大海外市场需求。“FBI战略”由3个方面构成:推进日本食材在世界餐饮界的使用(MadeFROMJapan),促进日本饮食文化、饮食产业在海外的开展(MadeBYJapan)以及增加农林水产原料、产品的出口(MadeINJapan)。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实施“FBI战略”,使日本农产品的出口额到2020年达到1万亿日元,2030年达到5万亿日元。在力争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日本政府继续推行“食育”,强化国民对健康饮食的理解,宣传日本型饮食生活、鼓励使用国产食材、推广饮食文化继承等具有扩大国内需求的项目。

(2)提高农业附加价值

日本政府提出要通过六次产业化战略,延伸产品价值链,以此提高农林水产品和食品的附加值。日本政府促进农业(一次产业)与关联制造业、流通业、饮食业等(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依托农商工结合、医疗福利食品农业结合,加快构筑农业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价值链,并利用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基金(A-Five)推进六次产业化。

(3)强化农业生产环节

重点通过利用农地中间管理机构,发挥其在集约零碎、弃耕农地以及土地租赁中的中介作用,缓解以往农户租赁对接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土地流转。日本政府致力于推动土地集中和集约化经营,计划将自立经营农户(9)承担的农地面积比重由2014年的50%提高到2023年的80%。

(4)维持和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三、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于中国的启示

整体而言,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适时调整较好地指导了日本农业政策的确立和变更,协调了粮食安全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得日本粮食安全水平始终维持在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经验对于中国协调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问题、设计可行的农业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农业政策措施,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根据发展阶段调整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通过梳理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演变,可以看出日本保障粮食安全策略具有阶段性特点,即政策目标和指向会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曾以“重视国内自给”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国内粮食增产以缓解粮源紧张的严峻问题;在工业化时期和国际化时期,随着日本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和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为配合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及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前期重视粮食自给的农业政策目标一度被“调整结构”和“适应国际规则”所替代;而近年来,为了配合追求高更层次的贸易自由化的现实需求,粮食安全保障的工作重心被调整为粮食生产潜能的提高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日本的经验表明,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不可能一成不变,应当随着经济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改变而适当调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确保高粮食自给率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目标,现阶段这一政策目标增加了环境负荷和财政负担,难以为继。借鉴日本经验,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重新评估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科学粮食安全保障策略是当务之急。

(二)从产量到产能:注重农业生产潜力提升

(三)战略性实施农业海外投资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四)发挥独特优势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日本对国内农业实施了高度的支持保护政策。但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以及其参与国际市场的需要,过度的支持保护政策弱化了日本农业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日本转化思路认为:与其死守,不如主动进攻,发挥日本农业自身独特优势,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于是日本改变了以往重保护的防御型农业政策,转而实行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进攻型农业政策。日本农业生产缺乏比较优势,但日本农业具备丰富的森林、海洋资源,同时在食物制作等方面享有国际声誉,日本国内期许以此为突破点提升日本农业国际竞争力。现阶段,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升,农业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中国或可借鉴日本经验,从延伸产业价值链、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及强化农业生产等政策入手,加速三产融合,形成具有创新和效率的新产业;推进我国饮食文化的海外输出和国内传承,鼓励国内涉农企业进驻国际市场;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2]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0.

[3]刘启明.日本土地改良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9(1):40-43.

[4]晖峻众三.日本农业1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102-124.

[5]冀名峰.日本粮食流通体制变革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改革,2000(3):124-127.

[6]江瑞平.日本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47.

[7]程国强.日本海外农业战略的经验与启示[J].农经,2014(6):10.

[8]何安华,陈洁.日本保障粮食供给的战略及政策措施[J].现代日本经济,2014(5):62-74.

[10]程国强.中国粮食调控:目标、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99-101.

[13]周建高.论日本粮食安全保障政策[J].日本学刊,2016(6):116-138.

[18]神门善久.日本现代农业新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116.

注释:

1、2016年日本谷物自给率为28%,以热量计算的综合粮食自给率为38%,以生产额计算的综合粮食自给率为68%。

2、日本于1953年获得关贸总协定观察国资格,于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

3、1960年到1970年,日本水果、蔬菜、鸡蛋、肉类及牛奶和乳制品国内消费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7.3%、10.5%、12.8%和9.5%,其中鸡蛋、肉类及牛奶和乳制品的需求增长尤为明显,而传统主食大米的消费增长率逐年下降,自1964年开始呈现负增长。

4、即日本采取的“选择性扩大”与“选择性缩小”并存的粮食战略。扩大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国内生产;对于大豆、小麦、杂粮(饲料用谷物)等农产品转为进口,减少其国内生产比重。

5、这里,高浓度化肥是指总养分在30%以上的化肥,而普通化肥总养分比重为15%~30%。

6、自主流通米制度自1969年开始实施,是通过引入“自主米”(自主流通米)分担收购“政府米”(由政府统一收购、管理的稻米)的财政压力及库存压力。“自主米”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管理,遵循特定的流通渠道,但其售卖不经过政府,价格和数量可由农协、指定批发商和许可零售商等流通组织自由交涉决定。

7、最大限度利用农田,即除本身种植作物的农地外,种植非农作物的农地及废弃农地也被纳入计算。

8、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16年日本农业的生产者支持估计量(ProducerSupportEstimate,PSE)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为48.06%,远高于美国(8.71%)、欧盟(20.99%)以及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18.77%)。

9、自立经营农户是指拥有能使家庭农业从业人员正常发挥其经营能力的土地面积,在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劳动者相近的收入,并享受城市家庭同等生活水准的农户或经营实体。

10、“山区半山区”译自日文的“中山间地域”,日本农林水产省将其界定为山地及其周边的地区。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这一类型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

THE END
1.多重原因致哥斯达黎加进口米价飙升过去两年涨幅超三成桑多瓦尔提到,从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等南美洲国家进口的大米运费高昂,加之这些国家的种植园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例如6月份巴西的洪水,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上涨。他认为,政府降低关税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际米价上涨的影响,如不调整关税政策,大米价格可能会飙升50%。 https://news.foodmate.net/2024/11/702701.html
2.韩国招标寻购40,000吨美国大米中国粮油信息网外媒11月18日消息:欧洲贸易商周一表示,韩国国有农渔食品贸易公司发布招标,寻购约40,000吨美国大米。投标截止日期为11月22日。韩国农渔食品贸易公司此次寻购六船中粒粳米,其中两船10,000吨,四船各5,000吨。这批大米运抵韩国的日期定在2025年4月1日至11月30日。http://www.fert.cn/getNewsDetails.htm?pageNo=1&newsid=5571867&pro=1083
3.国外禁止粮食出口?用不用囤米?快来看看粮食大国的底蕴!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335763314004856832
4.国外仓库孤品美国carol卡罗尔4米古董进口咖啡色无氧铜发烧电源线...国外仓库孤品美国carol卡罗尔4米古董进口咖啡色无氧铜发烧电源线音频线喇叭线。,国外仓库孤品美国carol卡罗尔4米古董进口咖啡色无氧铜发烧电源线音频线喇叭线。细节如图所示,特价出,这种线非常好,带电器随便一两千瓦不带怎么发热的,做音频线喇叭线音质也是一流的,纯正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_632_92635830.html
1.中国失传1000年的主食,现在成了“土豪米”,还要从国外进口?菰米是黑色的,现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商家在售卖,但它不叫菰米,也不是国产的,而是加拿大进口的野米,宣称营养丰富、十分健康,价格自然也是相当的贵,每斤可以卖到100元前后。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菰米怎么会跑到国外去,中国的菰米怎么就会失传了呢? 为什么菰米跑到美洲去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44998
2.国外大米真的好吗?进口越南大米检验检疫要求国外大米真的好吗?进口越南大米检验检疫要求 要求: 一、允许进境的商品名称 越南输华大米包括糙米、精米和碎米。 二、加工、贮藏库要求 越南输华大米生产、加工、储存企业应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登记。 三、植物检疫要求 (一)越南输华大米不得携带以下检疫性有害生物: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米蛾Corcyra ...https://www.cifnews.com/app/postsinfo/2900
3.民国时期洋米进口税的征收及反响及至1932年秋,高层又开始酝酿征收粮食进口税。10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陈果夫在中政会上提出调剂民食案,主张应用关税政策限制国外粮食进口。⑥次日,财政部召开全国民食会议,设立9人小组会议研究洋米征税问题,不过仍处于议而未决状态。⑦财政部长宋子文在全国民食会议开幕致词中提出的消除国内粮食流通税捐障碍、利用关...https://www.xsyk021.com/article/app/id/e13f4a20-6ab5-4541-9e72-5e12ff8510bf
4.「葡萄酒/红酒」澳大利亚进口米魔谷西拉干红葡萄酒公司直接对接国外酒庄采购 将好的产品送达 澳洲原瓶进口红酒 袋鼠黑比诺干红葡萄酒 全国招商批发 公司直接对接国外酒庄采购 将好的产品送达 法国原瓶原装进口红酒 伯伦特干红葡萄酒 全国招商批发 公司直接对接国外酒庄采购 将好的产品送达 微信扫一扫 澳大利亚进口米魔谷西拉干红葡萄酒 ...http://jmcjz.cn.makepolo.com/product/101081614340.html
5.玉米浮沉立高位静待意外缘期货频道从中国供需平衡来看,2021/2022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扩大,除2020/2021年度因大量进口国外玉米,玉米库存消费比略增以外,2021/2022年度玉米库存消费比较上一年度下滑了3.39%,国内玉米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 图表9: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万公顷、万吨) 数据来源:华安期货投资咨询部;钢联数据库 ...https://futures.hexun.com/2022-01-15/20513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