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进口大米呈现递增态势。厦门粮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厦门市粮食进口大增,购入总量达188.8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4.71万吨,增幅达22.52%。其中,大米进口6.03万吨,同比增加4.96万吨,增幅463.55%。
据了解,当前厦门粮企可按申请配额从7个国家进口大米,包括泰国、越南、巴基斯坦、乌拉圭、缅甸、柬埔寨及印度。厦门有多家粮企获得大米进口配额,如盛宝粮油、厦门中粮、夏商等。
差价大引发进口热
国内购米的成本增高,使粮企压力倍增。粮企数据显示,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吨2700元、2760元和3100元。而以越南米为例,今年3月初越南大米价格仅为2327元/吨。
“今年初,国内铁路货运价格公布上调方案,每吨每公里上调1.5分,涨幅大约12%。再算上仓储、人工、租金等费用,厦企每百斤稻谷的采购价已上调8—10元。”厦门一家粮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低价洋米拼配出售
其实,并非所有的进口米品质都好,一些企业会进口部分低价越南米和巴基斯坦米。
“由于价格便宜,且口感较差,一些企业进口低价越南米和巴基斯坦米后,部分取代国产米,用于工业用粮;另有部分大米是在城乡接合部、工地等地销售,节约成本。”张建辉说。
此外,由于进口大米价格低,部分粮企在收购后,还会加以“拼配”,抬价出售,提升利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拼配后,总体成本下降10%到20%,若以正常价格出售或提价出售,利润空间就比过去高出不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