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媒介的革新,随着传播工具的改进,人际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力图呈现出人际传播新的形态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说明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关键词:网络人际传播;形态;特点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这是郭庆光教授《传播学教程》里对人际传播下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个独立主体的交流活动,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形式,满足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同阶段人际传播呈现的形态和特点各有不同,本文把人际传播置于互联网视域下,考察其呈现的形态和特点。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形态
学者薛可和余明阳认为“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间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按反馈的即时性可以将其分为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2]学者郑智斌也认为“就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而言,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3]所以在此我们也将网络人际传播分为同步和异步两大形态进行剖析。
(一)同步传播
(二)异步传播
异步传播主要以电子邮件、留言板或论坛等进行交流,同样分为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如电子邮件是属于私密的,而BBS是属于公开性质的,我们接下来主要分析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网费即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同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4]它适用于对传播速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人群,虽非同步性但便于储存和翻阅,主要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形式。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范畴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的人际传播,能进行面对面谈话,拥有书信等人际交流的工具,那么通过电子介质进行的网络人际传播到底有何不同,我们从它的特点着手一窥究竟。下文主要根据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来进行说明。
(一)传播主体——匿名性
一方面是缓解压力。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跟着增长,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房贷压力等从各方面加剧了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紧张,而网络刚好是个“泄压闸”,在这里没有贫富悬殊、没有上下级,这种平等交流舒缓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另一方面是产生问题,不仅有语言环境的恶化,各种污秽性、暴力等词语充斥屏幕;还伴随着谣言等问题的诞生。
(二)传播受众——扩展性
人是依靠圈子而生存的动物,即需要人际关系,这使得人际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陈力丹教授认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5]
在口语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由亲宗氏族等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人际传播主要在内部进行,这种以“关系”建立的圈子使得阶层得以形成,比如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上层人际交流讨论的是国家管理,而下层则可能讨论的生活琐事或邻里见闻。
(三)传播内容——广泛性
(四)传播渠道——平台化
(五)传播效果——增值性
三、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际传播一步步的发展,网络环境形成了对传统民间人际传播巨大的挤压,越来越多的人们采取社交平台的交流方式,使得人际传播呈现着新的形态和特点,更加丰富着人际传播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的内涵。但网络人际传播并非无缺点,比如讯息代码转换的差异,人们虽可以同时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但由于交谈双方拥有各自独立的传播情景,就会致使传受双方在解码信息时,因为缺少相应的情景因素等造成误解。所以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人际传播,如何利用其好的一面,规避其不好的一面,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利用人际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2014ZD07)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郑智斌.飘在网海:网络人际传播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4.
[4]孙飞显,靳晓婷,张俊宝,王海龙.TCP/IP网络编程技术与实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5]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03).
[6]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威廉波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