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画面编辑》考试是为招收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而实施的入学考试。
参加《影视画面编辑》考试的考生,应做到:首先,理性地了解影视剪辑与剪辑艺术基本发展、创作观念演进的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基本特征;其次,在经典作品分析基础上,感性地掌握视听语言的具体技术性构成,剪辑技巧及其剪辑原则,尤其“动作形态”基本剪辑原则与技巧;剪辑的思维方式、“情绪形态剪辑”和“理念形态剪辑”的特征,并融会贯通于影视诸种基本样式形态之中。考试从两个层次对考生进行测试,较高层次要求为理解和掌握,较低层次的要求为了解。这里了解和理解是对概念和理论提出的要求,掌握是对方法,剪辑意识、剪辑艺术修养和剪辑能力提出的要求。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部分。填空题要求给出准确答案,名词解释题要求对题目写出简要定义或含义;简答题要求对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论述题要求对题目展开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
填空题分值合计20分,名词解释分值合计30分;简答题分值合计40分,论述题分值
合计30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影视画面编辑综述
(一)概述1.知识范围
影视画面编辑的涵义;影视画面编辑的本质属性;影视画面编辑的作用;影视画面编辑
的发展历程;影视画面编辑的基本流程;影视编辑的基本素养。2.考核要求
(1)了解影视画面编辑的发展过程;影视画面编辑的基本涵义;影视画面编辑的三个基本流程;
(2)理解影视画面编辑的本质属性;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影视画面编辑的作用;现代影视编辑的理念;
(3)掌握影视画面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注意问题;具备简单的编辑思维;
(4)了解影视编辑面临的挑战以及影视编辑应当具备的主要能力。
(二)基础理论知识1.知识范围
蒙太奇理论(基本概念、三层含义、分类);
声画蒙太奇(声画合一、声画对位)。2.考核要求
二、影视画面编辑的原则与技巧
(一)原则1.知识范围
画面内容的逻辑性;动作衔接的连贯性;空间组合的方向性;景别与角度的和谐性;影调与色调的统一性。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镜头、客观镜头的涵义;景别的涵义;景别各类型的涵义;轴线及分类的涵义;影调、色调的涵义;运动的涵义;
(2)理解生活逻辑、思维逻辑;景别和角度的作用、轴线的作用;运动组接的特点;影调、色调的作用;
(3)掌握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景别组接的运用;运动组接的运用;轴线原则的运用;影调、色调的运用。
(二)技巧1.知识范围
剪接点的选择(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节奏剪接点、声音剪接点);镜头长度的参照(叙述长度、情绪长度);
动作的剪接(主体动作的剪接、镜头运动的剪接);
镜头的分剪与插接(插入镜头与切出镜头、分剪插接的应用)。2.考核要求
(1)了解剪接点及其各种类型的涵义;叙事长度、情绪长度的涵义;分解法、插入法的涵义;分剪插接的涵义;插入镜头与切出镜头的涵义;
(2)理解各种剪接点的特点及作用;叙事长度的决定因素;情绪长度的决定因素;分解法、插入法的特点及作用;分剪插接的作用;插入镜头、切出镜头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剪接点的选择;动作剪辑的方法;镜头长度的确定方法;分剪插接的运用方
法。
三、影视声音编辑
(一)语言声编辑1.知识范围
对白的编辑表现形式;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解说词的作用;同期声的作用与要求。
(1)了解人声及各类型的涵义;
(2)理解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解说词的作用;
(3)掌握对话的剪辑技巧;解说词的剪辑方法。
(二)音乐编辑与音响编辑1.知识范围
电视音乐编辑的依据;电视音乐的出现方式;
音乐编辑需要注意的方面;电视音响编辑的依据和运用。2.考核要求
(1)了解影视音乐、音响的涵义;
(2)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及作用;影视音响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影视音乐的剪辑方法;影视音响的剪辑方法。
四、影视结构及节奏编辑
(一)影视作品构成1.知识范围
影视作品的主题(影视主题的作用与提炼、影视主题的体现);影视作品的结构(结构要求、结构形式);
场面的转换(依据与要求、有技巧转场、无技巧转场);影视字幕与图表(字幕的运用、图表的运用)。
(1)了解影视主题的涵义;影视结构的涵义;技巧转场、无技巧转场的涵义;
(2)理解影视主题特点及作用;影视结构的特点及作用;影视结构各种类型的特点及作用;技巧转场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影视主题的选择与呈现;影视结构的处理方法;转场的各种方法。
(二)节奏处理1.知识范围
影视节奏的构成;影响节奏的因素;影视节奏的创造。2.考核要求
(1)了解影视节奏的涵义、构成要素;外部节奏、内部节奏的涵义;
(2)理解影响节奏的因素;影视节奏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影视节奏的运用方法。
III.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影视画面编辑模拟试卷
(总分:120分)
说明: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在其他位置上作答的无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由于在镜头内部实现剪辑,通常被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
2.在影视制作中,被摄对象的、、和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假想直线称为“轴线”。
3.电视动作的变量有三个,即、和,这是保证画面动作衔接连惯性的形式要素。
和。
5.《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的成名作。他最伟大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段落在电影叙事中的地位。
6.场面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场面转换起着分隔和连贯的作用,场面划分的依据有
、和。
7.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假设连接线称为。
8.将两个(或两组)镜头并列,由关联中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促使观众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这就是。
9.通过摄像机的多种运动形式不断变换视点,并且改变画面的空间格局,以连续的不中断的记录方式,展现完整的统一空间,这就是。
10.从信息的采制与制作流程看,电视的形成依托于、、
的“三看模式”。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电视空间
2.主观镜头
3.平行蒙太奇
4.内部节奏
5.间歇摇
6.无技巧组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有哪些方式?
2.电视主题的作用有哪些?
3.切出镜头常用于哪些场合?
4.如果遇到越轴镜头的剪辑,如何才能弥补这种拍摄时的失误呢?
5.插入镜头常用于哪些场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结合影视案例,试论述影视作品结构的要求与形式。
影视画面编辑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20分。未填或填错得0分)
1.长镜头
2.运动方向;视线方向;对象
3.速度、方向、动势
5.格里菲斯
7.关系轴线
8.隐喻剪辑
9.再现空间
10.看见;看清;看懂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电视空间:指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而认知的空间,也叫再造空间,它有别于现实的视觉空间。
2.主观镜头:以摄影机镜头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直接摄取他当时目击的景象。
3.平行蒙太奇:称并列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4.内部节奏:也称为叙事性节奏。是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奏。
5.间歇摇:在表现三个以上物体或事物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每一点时速度减慢或者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在一个镜头中形成若干段落和间歇,构成一种间歇摇。
6.无技巧组接:是从镜头内部寻找内在的联系进行组接,指只用切换的方式完成画面编辑的方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评分标准如下:少一个知识点或每个知识点的解释不完整则酌情减1-2分;能否结合实
例进行分析,与知识点共同展开论述的情况,酌情给分1-2分;字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
畅,酌情给分1——2分。
1.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有哪些方式?答案:
(1)上下镜头主体都不动遵循“静接静”原则。(2分)
(2)上下镜头主体都运动遵循“动接动”原则,截取动作的精彩瞬间或选择完整的动作过程。
(2分)
(3)上个镜头主体运动,下个镜头主体不动,遵循“静接静”原则。(2分)
(4)上个镜头主体不动,下个镜头主体运动,如果上个镜头主体是由静到动遵循“动接动”原则;如果下个镜头主体是由静到动遵循“静接静”原则。(2分)
2.电视主题的作用有哪些?答案:
(1)叙述事件,刻画人物(2分)(2)观照现实,反映社会(2分)(3)表达情绪,抒发情感(2分)(4)发表主张,阐明观点(2分)
答案(答对5个给8分,少答一个扣1分,多答不加分):
(1)展示对事件的反应
(2)丰富对事件的叙述
(3)显示对事件的注释
(4)替代对事件的描述
(5)省略对事件的表现
答案(答对5个为8分,缺少一个扣1分,多答一个不多加分):(1)运用运动镜头
(2)运用被摄主体的运动(3)运用被摄主体的特写(4)运用空镜头
(5)运用场面中的俯拍全景或远景(6)运用大的动作
5.插入镜头常用于哪些场合?答案:
(3)突出事物,制造悬念示例:《玉碎》片断:插入镜头引发的戏剧性进展(2分)(4)转移注意,连贯组接示例:《玉碎》片断:用插入镜头引起观众注意(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
评分标准如下:少一个知识点或每个知识点的解释不完整则酌情减1——3分;能否结
合影片实例进行分析,与知识点共同展开论述的情况,酌情给分1——4分;字迹是否工整,
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试论述影视作品结构的要求与形式。
答案:
1、影视作品的结构要求
(1)完整统一(3分)
(2)真实自然(3分)
(3)新颖独特(3分)
(4)严谨缜密(3分)2、影视作品的结构形式
(1)顺序式结构
(2)交叉式结构
将不同时空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交叉来组合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如《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喜福会》等。
(6分)
(3)板块式结构
用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每一块都有自己的一条线索,但都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地表现一个总主题。它类似于“形散神不散”,具有集纳的整合效应。如《爱情麻辣烫》、《重庆森林》、《暴雨将至》等。(6分)
第二部分:新媒体概论
I.考试说明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II.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新媒体概述
1.知识范围
媒体的定义媒体的分类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的本质2.考核要求
(1)理解媒体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新媒体的学习方法;
(2)了解媒体的定义及其按照不同标准的分类;
(3)掌握业界对于新媒体定义的阐释、新媒体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根本区别以及新媒体的本质;
(4)能够将“新媒体的本质”引入实践进行剖析;
(5)掌握新媒体的学习技巧并能够运用。
二、新媒体传播
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学的定义人际化的大众传播大众化的人际传播口碑营销六度空间理论
(1)理解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概念和传播的两大形态及其优劣点;
(3)掌握新媒体的两种特殊传播形态、口碑营销的基本运作原则与技巧和六度空间理论等;
(4)能够在实践中根据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特性做出灵活选择,能够运用六度空间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三、新媒体理念
(一)新媒体特性1.知识范围
新媒体的特性新媒体的核心特征
(1)理解并能表述新媒体的四个新特性新在何处;
(2)掌握新媒体的核心特征;
(3)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的核心特征来分析判断新旧媒体。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1.知识范围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新媒体的社会化影响
(1)掌握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的方式以及步骤;
(2)了解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分析说明;
(3)能够为某一具体的传统媒体策划新媒体化方案。
四、新媒体受众
新媒体受众群体的演化中国新媒体受众的特点新媒体受众的特色新媒体与受众调查的关系受众即媒体受众参加互动的目的渐入式隐性管理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把控
(1)理解并能表述新媒体受众群体的诞生及演化、中国新媒体受众的特点及新媒体受众的特色;
(2)了解新媒体与受众调查之间的关系、“受众即媒体”现状;
(4)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公关把控的目的及方法,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五、新媒体技术
(1)了解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的特点;
(2)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点及原理表述;
(3)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概念以及新媒体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联;
(4)能够结合实际说明技术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六、新媒体应用
(2)了解各类新媒体应用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内因,并能够准确判断新媒体应用向不同时代发展的根本原因;
(3)掌握不同时期各类新媒体应用的功能、特性及其优缺点,并能够准确描述各类新媒体应用在传播中承担的角色预作用;
(4)能够结合所学分析新媒体应用对于理念与技术的实践意义。
七、新媒体战略
蓝海战略品牌观念机制制胜与合适即美、马太效应与跟跑战术、开水定律与环球法则竞争与合作公信力创作力实力
(1)理解蓝海战略与品牌观念的基本原理;
(2)了解实践运用中的机制制胜与合适即美、马太效应与跟跑战术、开水定律与环球法则等原理;
(3)掌握新媒体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新媒体的公信力、创作力和实力;
(4)能够利用新媒体战略观念进行实例分析,并善于用新媒体竞争合作的原理评价具体事件。
八、新媒体运营
战略运营精准营销网络推手媒体共振用户互动网络舆论2.考核要求
(1)理解战略运营中具体方法、原理及操作须知;
(2)了解新媒体运营的特点、各要素;
(3)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发展及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4)掌握新媒体推广发展中精准营销、内容营销、网络推手、媒体共振和用户互动的原则及实践意义;
(5)能够利用所学内容对某品牌进行新媒体运营方案总体设计。
九、新媒体产业
(1)理解新媒体产业的新兴发展模式的主要手段及实践意义;
(2)了解新媒体产业对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4)能够认清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轨迹,并能结合新媒体产业的运营原理和投资新理念,对整个新媒体产业发展方向有所把握;
(5)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形态、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6)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新媒体产业发展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关系。
III.模拟试卷与答案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新媒体概论模拟试卷
说明: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上作答的无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WiKi的中文是。
2、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独立微博网站是成立于2006年的。
3、按照表现形式,媒体分为、有声媒体、影音媒体以及。
4、HTTP的中文为。
5、网络推手推动的对象包括:企业、、事件以及个人。
6、传播主要包括两大形态,即和人际传播。
7、新媒体战略中,影响力至上的“影响力”包括公信力、和实力。
8、新媒体的特性:观念新、技术新、手段新和。
9、按照传播介质分,媒体可分为广播式媒体、平面媒体和。
11、新媒体的核心特征:及时和。
12、HTML的中文为。
13、媒体共振包括六大环节,分别是:缘起、、互动、升华、和迸发。
14、新媒体的经营之道,主要包括、免费和无聊三种策略。
15、新媒体的两种传播形态,分别为和大众化的人际传播。
16、指借助于网络媒介进行策划并推动某个特定对象,使之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个人或组织。
17、新媒体是以满足受众“”为根本目的,以应用最新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播体系。
18、新媒体受众的特色:隐蔽性与公开性、广泛性与窄众性和。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新媒体
2、人际传播
3、云计算
4、播客
5、SNS
6、网络舆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微博的特点
2、“六度空间”理论
3、中国新媒体受众的特点
5、新媒体“免费”策略的正确实施目标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分析并举例说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
2、分析并举例说明网络游戏盈利模式的演变。
新媒体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本题共20个小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新出现的传播形式,目前主要指互联网、手机和户外媒体等,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每个时代都有其所谓的新媒体,每一种新媒体也都终将成为旧媒体。
答题要点:互联网、手机和户外媒体等;数字化、网络化;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评分标准:(1)知识点要点齐全,则起评分在4分以上,少一个知识点或每个知识点的解
释不完整则酌情减1——2分;(2)就知识点详细展开论述,酌情给分1——2分;(3)字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传递、交换信息,从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认知与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答题要点:相互传递、交换信息;相互吸引、认知与作用;社会关系网络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3、云计算
把各种通过网络提供需求,再通过网络响应,以非常容易扩展的方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给最终用户使用的服务,称之为云计算。
答题要点:通过网络提供需求;网络需求;强大的计算能力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4、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InstantMessenger,简称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受互联网消息的业务。一般它的表现形式是若干个终端服务软件通过一个通讯网路的服务器相互进行即时的信息联系。
答题要点:即时发送和接受互联网消息;若干个终端服务软件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5、SNS
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化网络服务,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人际关系交流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一般把它简称为社交网络。
答题要点:社会化网络服务;建立社会化人际关系交流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6、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答题要点:各种事件的刺激;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
三、简答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答题要点:对陌生社交的极大需求;碎片化的信息需求;平台化的生态建设
评分标准:(1)知识点要点齐全,则起评分在6分以上,少一个知识点或每个知识点的解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2、“六度空间”理论
“六度空间”理论也被称为六度分割理论或六度分隔理论,最早于1967年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提出。它可以简单表述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所间隔的相识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可以这么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认识到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
答题要点: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3、中国新媒体受众的特点
(1)“免费”称为中国新媒体受众中的首位习惯;
(2)中国新媒体受众的娱乐需求远远大于新闻需求;
作、学习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最亲密的接触,通过渠道的扩展给自己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答题要点:技术的不断发展;自身思维的突破;渠道的扩展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2分。5、新媒体“免费”策略的正确实施目标
(1)培育习惯,强化需求。应该通过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服务过程中的免费,进一步强化用户对这种需求的依赖度,从而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而把它转化为用户对于服务自身的依赖性。
(2)弃旧扬新,创造需求。在旧有收费模式难以为继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观念与思路,舍弃原先的固有收入,以免费服务稳定用户,甚至发展新用户,通过新的方式创作新的需求,并在用户群持续扩张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业务收入增长。
(3)建设平台,搭载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受众及用户在新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用户创造并提供内容的理念逐渐深化,新媒体正在由运营者与用户共同搭建。运营者不仅要更彻底地推行免费策略,更要寻找一条走向共赢的出路,那就是共生平台的建设。答题要点:培育习惯,强化需求;弃旧扬新,创造需求;建设平台,搭载需求
四、论述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答题要点:新媒体的传统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举例。
评分标准:(1)知识点要点齐全,则起评分在12分以上,少一个知识点或每个知识点的解
释不完整则酌情减2——5分;(2)就知识点详细展开论述,酌情给分2——5分;(3)字
迹是否工整,论述是否流畅,酌情给分1——3分。2、分析并举例说明网络游戏盈利模式的演变。
答题要点:网络游戏的概念;虚拟娱乐经济现象;从按时消费向按需消费的转变;原罪与市场的博弈。